谷深的美篇

谷深

<p class="ql-block">  朱棣和他老爹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但从总体上看,他比朱重八同志在各个方面还是差了一个层次,除一点之外,那就是看人的眼光。下面讲一下他给子孙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一一“三楊”,即楊士奇、楊荣和楊溥。</p><p class="ql-block"> 永乐朝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兄弟二人的皇位之争。“三楊”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为朱高炽成功继位立下殊功,同時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p> <p class="ql-block">  博古守正之楊士奇,江西吉安府人,有点眼熟吧,对,与解缙及建文二年科考一甲“进士及第”的那三个人是同乡,看来江西吉安还真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楊士奇的童年很不幸,他生於元末乱世,父母带着他四处漂泊躲避战乱。他还不到两岁時父親去世,幸好他有一个“明事理,重教育”的母親,孤儿寡母四处飘流艰难度日,但他的母親却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情一一督促他读书学习,这对他的人生之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正确指引作用,咱们可从以下几件小事看看楊士奇的成長成熟成才之途及原因。</p><p class="ql-block"> 楊士奇的人生转折是从他母親改嫁开始的,他有了一个姓罗的继父,当然他也改姓罗了。他的继父出身世家,官职在身,生性高傲,严肃严厉,重要的是兼任楊士奇的老師。一次罗老師发现楊士奇从外面捡来土块垒成神位的样子,然后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礼祭祀。於是罗老師找来楊士奇告诉他从今天开始恢复他的楊姓,同時勉励他说:“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不堕其志,不忘祖先,将来必成大器。”自此以后对他另眼相看着力培养。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楊士奇没有忘本,能够自重,敬祖奉孝的品德。可惜他的继父后因事获罪入獄,家道中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楊士奇15岁時作了一名乡村私塾先生,和他母親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一个朋友家中非常贫穷,於是他将自己的学生分出一半给了这个朋友,并将教书报酬也分出一半给了这个朋友,他的这个朋友非常感动,因为他知道楊家也不富裕,楊士奇也要赡养老母親,还能如此仗义相助,实在太不简单了。楊士奇将这事告诉了母親,他原以为母親会责怪他,母親却十分高兴地对他说:“你能够这样做,不枉我养育你成人啊。”有这样伟大的母親,想不成器也难。这件事反映出楊士奇“善良,富有同情心;仗义,乐於帮助人”的品德,同時诠释了“人穷志不短”这句格言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有文化但没有功名的楊士奇后来在县里谋了个训导的工作,类似今天教育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但他不知是命运不好还是自己太粗心大意,居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学印,这可是要命的一件大事,比今天警察丢了枪还要严重的多。怎么办?自首,坐牢,反省……楊士奇才没有这么多想法,他直接扔了工作逃跑,闯荡江湖去了。“事急从权”,此時此事“经权孰轻孰重”,傻子可能也明白。他虽是一个书生,却不是一个书呆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能力。此后二十多年,他一直给私塾打工养活自已。值得欣慰的是,長期漂泊生活没有把他变成一个二混子,工作之余他继续读书学习,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由此可见读书有文化的人即使当盲流也不致於堕落到坏人堆里,毕竟读圣贤书的人,心中总究还是有些道德底线的。</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建文帝時楊士奇才被荐入翰林院充当史馆编篡,永乐初年升任翰林编修,不久后被选入内阁。他为官举止恭敬,擅長应对,善於识人。他先后经历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多年,任内阁首辅二十多年,任职時间之長为有明一代之首。</p> <p class="ql-block">  足智多谋之楊荣,福建建瓯人。他虽没有解缙那样的才学,楊士奇那样出众的政务能力和学问基础,但他却有一样别人不及的本事,一一准确的判断能力,擅長谋断。</p><p class="ql-block"> 他从小走的是读书,应试,做官这条平坦之路,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被授於翰林编修,从此进入仕途,比楊士奇顺畅多了。 </p><p class="ql-block"> 他的崛起是因为“迎於马首”对朱棣的一句谏言。朱棣进入南京后急於进宫坐龙椅,骑马向宫中驰去,被楊荣迎头栏住说了一句话:“先谒灵乎先即位乎?”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只好乖乖地去孝陵先祭拜他老爹后再即位坐上龙椅。这件事说明楊荣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像,也摸透了朱棣内心的软肋和心理。但是朱棣也记住了他这个人,即位之后即召其入阁,成为解缙、楊士奇等七名阁臣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朱棣十分信任楊荣,因此每次遠征北元,朱棣都要将军中最重的东西一一印信交给楊荣保管,楊荣无形之中成了朱棣的兼职私人秘书。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遠征途中病逝之后,楊荣当机立断: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禁止严管人员外出。他自己却利用掌管印信等有利条件,日夜兼程,奔驰千里,回京报丧,终於将遗命及時送到太子手中,为太子登基争取到了宝贵的時间。而朱高熙那边却啥也不知道,等到他知道朱棣已死的消息時,太子已登基即位成为仁宗皇帝。一切都晚了,朱高熙只好吸取教训,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再等机会,一定要造一把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临危不惧之楊溥,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进士,与楊荣为“同年”,也被授於翰林编修,与楊荣为“同事”。请大家记住上面说的两同,有時候搞清楚人与人之间背后的关系很重要,特别是混官场或混职场的人,尤为重要。这有助於认清抓住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理顺事件背后复争的人物关系,即利益关系。</p><p class="ql-block"> 楊溥是“三楊”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他没有楊士奇、楊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是靠蹲监獄受到重用的。永乐十二年,“东宫迎驾”事件发生,这是一件具有极深政治背景的事件,当然了,是朱高熙阴谋策划的一个事件。楊溥成为一群替罪羊中的一只羊被关进了特殊监獄一一锦衣卫诏獄,进了这里一般是不容易活着再出去的。楊溥朝不保夕,随時有可能被拉出去砍了脑袋。就是在这样恶劣危险的环境下,他一蹲就是十年。每天日复一日,平静地做着一件事一一读书,不停地读“经史诸子书不辍”,因为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毫无畏惧。心静如水,才能如此。</p><p class="ql-block"> 楊溥的这种特殊举动,被朱棣注意到了。前面说过,朱棣看人的眼光是很毒的,他认定:这不是装的,视死如归,毫不畏惧,这是个人才呀!朱棣给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下达命令:“务必好好看守楊溥,决不能出任何问题”。多亏朱棣同志的这个关照,楊溥才能在诏狱有惊无险,安然无恙,平安度过十年的艰苦生活,熬到刑满(太子即位)后释放,光荣出獄,成为一代名臣。</p> <p class="ql-block">  在解缙和“三楊”共同努力辅佐下,永乐時期的皇位争夺战,终以朱高炽成功即位成为明仁宗而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解缙、楊士奇、楊荣、楊溥四人都是太子党成员,不同的是解缙是公开的,楊士奇和楊荣是隐蔽的,楊溥更是天生的太子党(因永乐元年他就被派往东宫服伺朱高炽,任太子洗马一职,算早期太子党党员),四人两明两暗,经历和结局不同。</p><p class="ql-block"> 在皇位争夺战中,首功应属解缙,是他的一句话“好圣孙”使犹豫不决的朱棣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又是他为《群虎图》所题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触动了朱棣内心的那一丝柔情,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其为太子,皇位争夺战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可惜他太高调,太張揚,太多不妥言语或行为,在接下来的争夺战中不仅败下阵来,还波及太子地位及安全,他本人最后身陷囹圄丢了性命。</p><p class="ql-block"> 楊士奇在皇位争夺战中,居功至伟!他虽然在学问上比不上解缙,但他久经宦海,城府极深,混过江湖,洞悉世事,头脑灵活,智慧超群,再加上楊士奇为人处事特别低调,善於伪装,就连黑社会老大朱棣也被他蒙骗了。朱高炽在被立为太子后,他就被朱棣任命为左中允,成了太子的部下。但朱棣始终认定他不是太子党,始终相信他,甚至经常从他那里打听太子的言行表现。因此在太子两次面临命运危机的紧急关头,朱棣两次找他征求意见時,楊士奇利用两次进言机会,充分依靠自己的智慧、淡定、经验、冷静,廖廖数语化解了朱棣心中的猜忌和疑虑,不仅使太子两次转危为安,同時也陷朱高煦於被动,可谓“四两拨千斤,谈笑定乾坤”,不仅保护了自己,更保护了太子。这才是真正的能力,这才是高人啊!</p><p class="ql-block"> 朱重八同志留给皇孙建文帝三个辅佐人才,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而他们三人都是只有一颗忠心一腔热血的书呆子,误君误己。而朱棣同志给他的儿孙留下的“三楊”才是那个時代最杰出最优秀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两相比较,朱棣看人用人确实比他老爹更胜一筹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谦,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多数人是在学校上学時从语文课本上知道于谦这个人的,今天就聊聊咱们心中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十一年,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一一朱元璋,却在同一年杭州一个普通人家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一一于谦。</p><p class="ql-block"> 于谦从小就十分上进,刻苦读书,还喜欢阅读课外书(如兵法等),事实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于谦也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一一文天祥,他在自己的书斋写下两句话“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勉励自己向文天祥学习。</p><p class="ql-block"> 于谦二十三岁時,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会试。途中遥望前路漫漫,他口吟一诗:“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踏上征程。会试于谦果然顺利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去实现他平生的抱负。</p> <p class="ql-block">  朱赡基继位成为明宣宗后,他的叔叔朱高煦终於忍无可忍了,二十多年阴谋窃取皇位搞了许多小动作,终究是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阴谋变成了陽谋,所有这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郁闷啊,愤怒啊,不想再等了,也不想再忍了,明干吧,终於造反了。</p><p class="ql-block"> 明宣宗御驾亲征,来到乐安城下,还未开战,此前气焰嚣张的朱高熙却偷偷溜出城池,向朱瞻基投降了,朱高煦成了这场闹剧中的一个小丑。按照规定,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这个光荣任务交给步入仕途不久的御史于谦去执行。结果于谦“措辞严厉,条理清晰,骂声洪亮,慷慨激昂,众人为之侧目,汉王伏地战栗”。这是于谦同志步入官场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更是一次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印象的亮相,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可堪重用,当即就下令派于谦巡按各地,着意锻练培养于谦。</p> <p class="ql-block">  王振,河北蔚县人,太监。明英宗朱祁镇从小是他一手带大的,二人关系非同寻常,因此他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到明英宗16岁的時候,“三楊”中的楊荣已去世,楊士奇和楊溥也已年迈多病,无力参与朝政。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炙手可热,风光无限,京官及外地官员大都逢迎巴结送礼讨好他。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時,却有一个人不买他的帳,这个人就是于谦。一次于谦从山西巡抚出差回来,别说金银,连老陈醋都没带回一瓶给王振。王振大发雷霆,当即把于谦关了起来。他本想编织罪名把于谦干掉,但出乎意料,不但地方上的百姓官员帮于谦说话,连朝中重臣楊士奇等人也为于谦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警告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意识到于谦虽然权位不高,却背景很深,实在不是等闲之辈,无奈只好放了于谦。此事可看出于谦中正刚直,不畏权贵,正气凛然,疾恶如仇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明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挥刀出鞘,率领瓦剌(蒙古)骑兵攻击大同。这场战祸其实是因王振引起的,他破坏了明朝与北元(蒙古残余势力)的正常互市贸易,激怒也先,让他找到抢掠的借口。而明王朝在王振极力鼓捣策划下,他不顾群臣反对,忽悠怂恿明英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御驾親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军隊击溃,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跟随皇帝出征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或被俘(只有一个叫石亨的主将逃回),造成这场惨剧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临死前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头并留下一言“吾为天下诛此贼,史称“土木堡”之变。</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到京城,京城陷入一片恐慌混乱中,天塌了一大半啊。此時的大明王朝面临:军隊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有人思逃,真是一片亡国之象。</p><p class="ql-block"> 在这京城危矣,大明危矣的紧急关头,兵部侍郎于谦(后受命於危难之時任兵部尚书)挺身而出,挽狂澜於既倒,扶大厦於将倾,领导指挥打响了北京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于谦具体采取的应急措施:第一,和其他大臣一起拥立新君朱祁钰。第二,在商议对策的朝会上,翰林侍讲徐珵建议迁都南京(逃跑),于谦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理由“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这一吼震醒了大部分犹豫不决的人,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坚定了朱祁钰抵抗的决心,遏止了南逃派,稳定了军心民心。第三,紧急调集大明境内所有可用之兵尽快赶到京城勤王,这些军隊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地。并且现定凡入城部隊,先绕道通州,每个士兵必须从通州粮仓携带规定数量的粮食,解决了城内缺粮及粮食运输的难题,一举三得。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智勇兼备,方为国士。第四,召开军事会议,布署京城防卫分工职责,这是当前最关键的一条措施:他先激励士气:“昔日高祖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撗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其次命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拒敌。具体分工如下:安定门,陶瑾。……还剩一个门,哦德胜门,此门面北,明時出征或凯旋皆由此门出入。是最为重要的门戸,也是最易受攻击的门户,也必然是最为激烈危险的战场,“德胜门,于谦”,响起于谦洪亮坚定的声音,他挑了最重的一副担子。随后紧接着又高声宣布:“锦衣卫巡查内城,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临战,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战,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隊斩前隊!”、“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然后,于谦把手指向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最后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听到此令后,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撼了,明白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不能取胜,必死无疑!</p><p class="ql-block"> 这场北京保卫战,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不胜,就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大家都知道,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失败将改写历史,幸运的是在于谦同志的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坚定信念顽强拼搏下,终究胜利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证明“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奇迹”这一真理!而这场胜利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给了于谦很多封赏,授於他少保(从一品)的封号,但于谦推掉了所有封赏。他说敌人打到京城,是我们大臣的耻辱,打退敌人是我们大臣的职责,岂敢邀功赏哉!但代宗执意让他接受,无奈之下他只接受了少保的职衔(此后人称于少保),其他赏赐坚辞不受。高风亮节,真君子啊!</p><p class="ql-block"> 君子“见义忘利”,小人“见利忘义”,看起来差距并不大,只是四个字的顺序不同而已,其实差距十万八千里,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于谦:名垂青史,万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  后面的故事,可能就要让大家失望、愤摡、悲伤、唏嘘了,但没有办法,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明英宗朱祁镇在大草原晃荡了一年多后,竟神奇般的回来了(他的回归充满神奇曲折动人色彩)。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只好把这个过時皇帝尊为太上皇,安置(软禁)在南宫居住。</p><p class="ql-block"> 趁此机会,咱们稍带聊聊朱祁镇同志几句。在他短暂的一生(三十八年)中,朱同志干了三件大事,前两件是错事,即“打错一仗”和“杀错一人”,第三件大事是好事,在他临去世前干了一件超越前辈的非常勇敢的大事,他拉着儿子朱见深的手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自高皇帝以来,每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p><p class="ql-block"> 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一个好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保卫战中立功的石亨己小人之心,度于谦大人之腹,使用各种小手段企图巴结攀附于谦未果,遂心生怨恨。那个曾建议南迁的徐珵,换了个“马甲”改名徐有贞后,又重新活跃於朝堂,上窜下跳企图搬倒于谦出口恶气。他们俩人与另一人曹吉祥(太监)很快就结为同盟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真应了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p><p class="ql-block"> 此后,在明代宗病重即将归天之际,石徐曹集团策划上演了“夺门之变”一场大剧,把太上皇救了出来重新拥立恢复帝位。於是乎他们三个人“小人得志,不可一世,呼风换雨,一手遮天”。他们揑造事实,罗织罪名,终於借助朱祁镇之手,杀害了于谦。于谦死后被抄家時,执行的人惊奇地发现这个位极人臣的于谦竟然是个穷光蛋,“及籍没,家无余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名至实归!</p><p class="ql-block"> 于谦之死,史载:天下冤之。</p><p class="ql-block"> 徐有贞是如何假借朱祁镇之手杀害于谦的呢?有必要简要说一下。“夺门之变”后,作为拥立有功的徐有贞开始反攻倒算,矛头首指于谦,必欲置于谦於死地。他在朱祁镇面前多次诬告于谦如何如何,但朱祁镇知道其用心,不上他当。最后徐有贞使出杀手锏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朱祁镇惊醒,是啊,毕竟他是靠阴谋恢复皇位的,必须有一个正当的名份啊,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於是只好让于谦同志委屈一下死一次吧。其实朱祁镇上了徐有贞的当,掉进了他设下的一个逻辑陷井:“即于谦要迎立外地藩王即位,夺门之变是被迫为之”,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条件是假的,迎立外地藩王是徐捏造的。于谦被捕下獄经严刑拷打仍得不到他们想要的证据(本没有),於是徐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最后以“意欲”定罪结案杀死于谦。此等办案手法可与秦桧“莫须有”一比。小人就是小人,行径如出一辙。徐有贞,名有贞,行不贞啊!</p> <p class="ql-block">  王立群先生在《读史记之汉武帝》一文中,曾对人的人品性格分为五类,一是“只琢磨事,不琢磨人”,二是“只琢磨人,不琢磨事”,……于谦无疑是属於第一类。这类人历史上大有人在,如汉代周勃、唐代魏征、宋代岳飞、清代林则徐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秉性耿直,只知谋事,谋事有成,不善谋人,易被小人陷害。</p><p class="ql-block"> 但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个時代的发展主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骨,正因为有无数个像他那样的人坚持坚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欣慰的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传承不息長盛不衰,正是因为始终有无数个像他们那样的人前赴后继拼博支撑,我们应永遠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 有明一代,文臣武將中出现过很多猛人厉害人物。后人曾给他们做过一个排行榜,评定的标准两项:品行和才能,于谦名列第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能有几人!于谦本应排名第一,可是,但可是,在他之后,还有另一位高人撗空出世(以后再详细介绍),于谦只能排第二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一起拜读学习一下于谦的两首诗。</p><p class="ql-block"> 《入京》</p><p class="ql-block"> 绢帕蘑菇及线香,</p><p class="ql-block"> 本资民用反为殃。</p><p class="ql-block"> 清风两袖朝天去,</p><p class="ql-block"> 免得闾阎话短長。</p><p class="ql-block"> 《石灰吟》</p><p class="ql-block"> 千锤万凿出深山,</p><p class="ql-block"> 烈火焚烧若等闲。</p><p class="ql-block"> 粉骨碎身浑不怕,</p><p class="ql-block"> 要留清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从这两首诗中,可看出于谦清正廉洁和正气凛然的道德品格!</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有一座于谦祠及于谦墓,听说旅游黄金日,西湖游人无数,可于谦祠却是游人廖廖,极为冷清。倒是有几个外国留学生向于谦像鞠躬致敬,斯人若地下有知是何感想!再仔细一想,于谦岂会追逐贪念身后之名,心中释然了。</p><p class="ql-block">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五百年,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依然会站在这里,他的事迹依然会世代传诵。</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