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科学与玄学之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论,这就是“科玄之争”。科,科学也。玄,玄学也。孰为科学?孰为玄学?当时给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玄学玄在何处?玄在阴阳五行的不可重复,不可实证,所以是玄学。</p><p class="ql-block">辩论的双方,均为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流学者。争论的是文化,心忧的是天下。“中华民族有病!”这是双方的共同认识。“拯救中华民族!”是双方的共同目的。“如何拯救?”双方则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西化派主张抛弃中华文化,进行“全盘西化”;本土派则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守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科玄之争”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文化本土派,也视阴阳五行为玄学。肯定中华文化,否定阴阳五行,这是本土派的一大特征。</p><p class="ql-block">否定五行,否定阴阳的学者、大师们,忘记了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历史事实:先秦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老子以阴阳论物理,孔子以阴阳五行论人礼,管子以阴阳五行论政理,孙子以阴阳五行论兵法,庄子以阴阳五行论自然哲理,《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论宇宙演化之理,论养生医学之理…</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缺陷,这就是:他们并没有清晰地介绍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阴阳五行,真是不可重复,不可实证的玄学吗?真是毫无价值的迷信吗?阴阳五行,可以分割而论吗?所有这些,在中华大地上,过去是问题,至今仍然是问题。</p><p class="ql-block">至使"玄学论"流行至今,尽管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在2016年作了明确界定,大学教材、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也开设了相应课程,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也有几次相关命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先秦无处不在,诸子百家无处不用的阴阳五行,为什么就失传了呢?只有找出阴阳五行的准确出处,千年的疑难一定会得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太阳历与阴阳五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阳五行究竟源出何处?阴阳五行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具体的源头在太阳历。</p><p class="ql-block">阴阳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河图洛书表述。</p><p class="ql-block">据易学史料,河图洛书自先秦至宋代,在中原大地失传,但庆幸的是被保留在少数民族彝族、苗族的历法中,且被出土文物所证实。可见学者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阿城《洛书河图 文明的造型探源》、刘明武《黄帝文化与黄帝文化》《换个方法读内经》等相关书籍。</p><p class="ql-block">请看以下证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苗族太阳历论阴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源于天文历法,具体源于太阳。善于种植稻谷的苗族同胞,保存、运用了一种十二月太阳历,今天称之为“苗族古历”。苗族古历中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冬至与夏至。冬至与夏至,在苗族文化中还有两个雅称,叫做“阳旦”与“阴旦”。冬至称阳旦,夏至称阴旦。旦,有初生之义。阳旦,阳气初生;阴旦,阴气初生。阳旦,是阳气初生的第一天。阴旦,是阴气初生的第一天。阳旦阴旦,与太阳相关,与太阳、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相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为冬至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为夏至阴旦。</p><p class="ql-block">为何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因为冬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暖变热,夏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凉变寒。寒阴而暑阳,阴阳抽象于太阳回归年中的一寒一暑。</p><p class="ql-block">冬至夏至,阴旦阳旦,年年重复,千古不易,万古不变。重复的根源,在于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无限循环。与太阳相关的阴阳,是可以重复的。“阴阳不可重复”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竿测影下的冬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长。立竿测影下的夏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短。阴旦阳旦,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的。“阴阳不可定量”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p><p class="ql-block">苗族太阳历中的阴阳,由太阳所决定。由太阳决定的阴阳,可以重复,可以定量,没有丝毫的玄虚。“冬至阳旦,夏至阴旦”,苗族古历中的这八个字,足可以让所有以阴阳为玄学的文化批判,化为荒唐。</p><p class="ql-block">苗族文化保存了多种史前历法,这里有阴阳有五行,有天干有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表达的是时间中的节令,空间中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表中里的“立体方位”,以及四面八方的“平面方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蚩尤五行历论五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子·五行》篇记载了一种黄帝时代的“五行历”。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一季一行,一行统领72天。其顺序依次是:木行72天,火行72天,土行72天,金行72天,水行72天。72天×5=360天,五行共360天。治理天下的君王,按照五行顺序发布政令。政令有两大基本内容:在每一行的72天里,“应该干什么” 与“不应该干什么”。例如在木行的72天里“禁民斩木”,因为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生发的时间段。又如在水行的72天里“令民出猎”,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禽兽最肥,而且还不是繁殖季节。</p><p class="ql-block">五行历,就是把人的生活生产之序与太阳之序连接在了一起。五行历,就是将太阳法则引入了人则———生活之序与生产之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时代的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这一历史事实,《管子·五行》篇的记载是:“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道,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中的蚩尤与黄帝是合作关系,这一点异于《史记·五帝纪》。</p><p class="ql-block">72天这一数据,在《黄帝内经》《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现,由此可见五行历影响的广泛。五行历中的五行,有着严格的规定性。这里的五行,与玄学无关,与迷信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华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p><p class="ql-block">《周髀算经》记载了太阳历、太阴历以及太阳历、太阴历合二而一的阴阳合历这三种历。本文这里,关注的重点是十二月太阳历。</p><p class="ql-block">与苗族古历一样,十二月太阳历是以冬至夏至论阴阳的,冬至论阳,夏至论阴。十二月太阳历的冬至夏至,一对应于后天八卦中的坎离两卦,二对应于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三对应于气候中的寒暑。</p><p class="ql-block">请看原文:</p><p class="ql-block">“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周髀算经·天文历法》)</p><p class="ql-block">《周髀算经》以太阳历论寒暑,以寒暑论阴阳。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阴而暑阳。</p><p class="ql-block">将阴阳对应12支中的子午两支,是《周髀算经》的一大贡献。子午两支在空间的连线是子午线,子午两支在时间的两点是阴阳转换点。</p><p class="ql-block">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转换点。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两支来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午两支界定出阴阳转换点。一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永恒性;二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规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边的长期性。</p><p class="ql-block">在众多经典中,唯有《周髀算经》记载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度:冬至,日影长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长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实际上也是阴阳起点的定量。</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而不论五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看下集:彝族出土的文物“河图洛书”记载了"阴阳五行与天文历法")</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抄袭必究,部分资料源自网络,如有雷同,一经指出,立即纠正。</p><p class="ql-block">(图片和音乐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