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古寺

中镇隐士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初期(1128年)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前两处殿宇为金代建筑,后面的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大雄宝殿左右为垛殿,西侧为普贤阁,东侧是文殊阁。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2020年2月,为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善化寺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门票。</p><p class="ql-block"> 1961年,善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7月,善化寺的金大定十六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的前身“开元寺”属国立寺院,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辽金交战,金兵攻陷辽陪都西京(今大同),大普恩寺“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乃至沦为金兵屯营之地。金初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该寺住持圆满大师以花甲之年广募善缘,重修寺院,用15年的时间将寺院重修如新。</p> <p class="ql-block">  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该寺“善化”,而且寺院作为官吏“习仪之所”,建立“僧纲司”管理全城僧众。明末,由于大同总兵始降复反,善化寺遭战火摧残。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年――1716年),元庆和尚主持修缮善化寺,历时9年,并彩绘壁画60余间。1949年后,善化寺进行了几次大的修缮,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维修三圣殿,2008年复建文殊阁,善化寺历史上的巨刹风貌得以恢复。2023年7月,善化寺的金大定十六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方位布局</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古城南门西侧,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前有一五龙壁照壁,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东侧有东配殿、东垛殿、文殊阁,西侧有西配殿、普贤阁及西垛殿。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在整个大同古城内处于低洼处,保留了唐代时的地基高度,比寺外的马路低了近3米。院内东西向建有普贤阁和文殊阁。普贤阁保留着辽时原迹,而文殊阁则在民国时被烧毁,后人重新仿制一座。但无论是建筑形态、雕刻细节,还是阁内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无法与前人的作品相媲美。整个寺庙的建筑风格与形制仍然延续着唐时风格,盛唐时寺院的常见布局之一是钟楼对经藏,但由于辽末的辽金战争,大同市两次被金兵攻陷,善化寺遭到很大破坏,大部分殿宇损失,但大雄宝殿和经藏、钟楼得以保留下来。金代善化寺住持通玄文慧大师重整寺院,修复了大雄宝殿和经藏,新建了三圣殿和山门,并将钟楼改为文殊阁,将经藏改为普贤阁。</p> <p class="ql-block">五龙壁照壁</p><p class="ql-block"> 五龙壁照壁位于善化寺门前,原是大同城南兴国寺的照壁,1980年乔迁至此,照壁长19.9米,高7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上面浮雕着五条巨龙。</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建筑的屋顶设计采用了 “单檐庑殿顶”(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三圣殿面阔5间,共32.5米,进深4间,共19.2米,4根巨柱拓展了殿内的空间,这4根巨柱是金代原构,粗壮的圆柱让参观者感悟着金代匠人们的智慧。为了满足人们礼佛时的空间需求、减少柱列对视线的影响,当时的工匠常常使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来实现,三圣殿用的就是“减柱法”,它与“移柱法”一样,是辽金时期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创新。三圣殿殿檐下方有一座倾斜60°的斜拱,不但承载着檐部的重量,而且具有装饰作用,形如花朵。</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堂西侧南边有一块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石碑,该碑立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又称为“金碑”,其碑文作者是宋代才子朱弁,故也称《朱弁碑》。碑文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的情况,以及僧人圆满大师重修寺庙的壮举,全文共计1076字,是善化寺仅有的最早的文字资料。碑高4.45米,宽1.28米,用颜体写就。</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坐落于3米多高的月台之上,大殿面阔7间,共40.7米,进深5间,共26.8米,单檐五脊顶,其作为辽代建筑,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中国第三。殿堂内有八根木桩支撑,顶部仅在当心间有平棋藻井2间,其余都是彻上露明造,使大殿的梁架结构一目了然,空间更开阔。此外,这座殿里还深藏着壁画、雕塑等珍贵文物,比如殿内存有34尊面部饱满、法像庄严的金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有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所绘佛经壁画190平米,东西两侧砖台上,还塑有24尊护法天王像,面容具女真色彩,展现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大雄宝殿东面为鬼子母塑像,其左脚下站立着一个青面红发的小鬼,肩上还扛着一个红衣小孩,鬼子母的旁边站立着散脂大将,是佛教传说中二十八部众之司总,其对面为其女儿吉祥功德天的天女形象。</p> <p class="ql-block">普贤殿</p><p class="ql-block"> 普贤殿是一座单檐九脊顶方形楼阁。1953年,普贤阁落架大修,发现梁头题记“贞元二年一行造”。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贞元年号,一个是唐德宗李适使用的贞元年号,共使用21年,唐贞元二年是786年;另一个是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的贞元年号,共使用四年,贞元二年是1154年。两个贞元二年相差三百多年。截至2021年,其建筑年代尚不明确。</p> <p class="ql-block">开发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善化寺进行了几次大的修缮,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1961年,善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维修三圣殿,2008年复建文殊阁,善化寺历史上的巨刹风貌得以恢复。2023年7月,善化寺的金大定十六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