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合上刚刚看完的由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一书时,说不上是种什么感觉,懊悔、心痛、撕扯、纠结、觉悟、共情等等复杂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p><p class="ql-block"> 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如果你有幸没有经历过这个痛苦的过程,你看到的这一行行一句句的文字就不会是触目惊心,就不会有这么深切的感受与共情。</p><p class="ql-block"> 比如书中所言<b>:救治失败不是医学的无,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b></p><p class="ql-block"> <b>身体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人会适应变化,直到某天某件事发生了,才终于明白情况不同了。 </b></p><p class="ql-block"> <b>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多数人来说,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完全是一种错误。你躺在那里,戴着呼吸机,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你的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b></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一直从事临床救治的医生,他从平日里工作中的所见以及自己父亲从老到衰到故去的过程而编写的一部畅销书,里面有人性的纠结与决断。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所赞赏并推荐的一个观点,就是对一些救治无望的患者采取姑息治疗的方案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让病人有尊严地活好目前所拥有的当下,尽可能地减轻痛苦,不要过早过度的去切割他的身体。去和爱自己的家人共处,会朋友,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完成未了的心愿。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安然离世,亲人在旁。</p> <p class="ql-block"> 夜很静谧,灯光很柔和,我的内心却如虫噬般的难以安坐。手中的书几次被我放下,站起来四处踱步以平复我无以名状的情绪起伏。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如哽在喉。可怜的母亲就是在我们无知的助推下完结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百般煎熬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本可以在家人的陪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而我们听从医生的意见把她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戴上了呼吸机,手脚五花大绑,手臂到死都被勒出一道深深的勒痕,泛着青紫。没有任何意义的情形下生生给她的脖子开了一刀制作了准备日后透析的什么瘘,到头来却只用了一次。在母亲还有意识的时候睁眼用含混不清的话对我和妹妹说,咱们回家吧。而当时的我们还只是不停的劝说她,再忍忍,再忍忍,等病情稳定了我们就回家。母亲无助的眼神看着我们,无力地说了句“唉,你们愣的啥也不懂。”然后闭着眼睛不再看我们。再然后,母亲陷入了深度昏迷,可气的是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竟无一人发觉,而是在那仅有的十几分钟亲人探视时我们发现的。医生护士见状,也象征性地召集各路人马开了个会诊,乱七八糟一通宣说,递给我一张又一张的知情同意书,签字画押,同意出院。我们本不是闹事的人,亲人已然如此,满腔悲痛只想快快回到家中。一路上,爸一直把着母亲的脉搏,脸色凝重的让人害怕。我和妹妹一人一侧扶着她从单架上耷拉下来的手臂。涕泪交加唤着她“妈,你不要睡着,你不要睡着,我们马上就到家了。”母亲是在救护车一路急驰的路上停止的呼吸,嘴角流出一股绿色的粘稠物。她到死也没有回到那个温暖的家。</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早一点接触临终关怀的理念,早一点读到类似的书籍,我就不会有如今的懊丧与悔恨。我们固守着所谓的孝残忍地去违背亲人的意愿,只不过当时是安了自己的心,而去当了背后的一个刽子手。最后让我们用作者书中的原话来警醒所有我们大都会经历到的事情:<b>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就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