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下司古镇” 探寻秋色之美

游弋1956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踏入下司古镇,就被这里的古韵深深吸引。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毗邻清水江,是“凯麻一体化”发展的生态腹地。麻江县东北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司镇管辖,西邻麻江县,东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福泉市,离凯里市中心17千米,距贵阳市160千米,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古镇的街道热闹非凡,店铺林立,人们熙来攘往,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座牌坊矗立于街头巷尾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天空湛蓝无云,整个古镇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下,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悠长。</p> <p class="ql-block">下司古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处清水江上游马尾河段,是“古苗疆栈道”东线主线区域。房屋为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融合了少数民族、西洋、徽派和闽南派等风格。下司牌坊、阳明书院、下司古戏台、禹王宫等景点散布其间,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可以看到身穿苗族服饰的女孩站在木质长廊上拍照留念,头戴银饰帽,身着红色衣服配以黑白图案纹路裙子,手中还拿着红灯笼作为装饰品,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下司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6月,下司古镇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单位名单。夜幕降临时,古镇的灯光渐渐亮起,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店铺招牌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或购物消费。整个古镇在夜色中更加繁华热闹,仿佛一场盛大的节日正在进行。</p> <p class="ql-block">元朝中期,在今麻江县宣威镇瓮袍村设置“瓮包(袍)蛮夷长官司”,东北面管辖到今下司、铜鼓一带。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六月,将原先的“瓮包蛮夷长官司”改置为“平定长官司”,授苗族“吴忠”管辖,驻地位于今麻江县宣威镇平定村,管辖下司、铜鼓一带。清顺治年间,沿袭明制,“吴氏”继续世袭。康熙年间,“平定长官司”为强化对“辖地之东、河流下游”这一特殊的苗族区域实施有效管控,于今下司、铜鼓两地设置“分司”,名“下司、铜鼓联司”,前者驻在“上庄门”,后者驻在“塘坎边”。该联司由“麻哈州”州长官权宜所置,为“平定长官司”分领施政之官。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商帮长驻镇上,停泊商船达到成百上千。嘉庆十三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辟为商埠。民国初年下司发展为闹市。民国七年(1918年)统计,下司有商户197户,从业人员583人,资金21.75万银元。民国二十年(1931年)置下司镇,属属麻江县。1949年后,商贸仍然繁荣,为黔东南较大农村集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司古镇地处清水江上游,是“古苗疆栈道”东线主线区域,是古时黄金水道的“末端良港”。小镇房屋为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古镇布局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布局与有机生长的空间肌理,完整展现民族商贸古镇生活的建筑体系,建筑采用小青瓦坡屋顶及木质立面,融合了少数民族、西洋、徽派和闽南派等风格,建筑高度错落有致,形成网络状的道路系统,菜市场、会馆广场和两个码头为公共活动场所。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依山傍水而建,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小河蜿蜒曲折地穿过整个画面,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河边停泊了几艘木船,仿佛随时准备起航。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增添了一份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下司牌坊是清代八柱三开间立体式建筑,正反两面的抬梁穿枋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长寿幸福美满的动植物,是进入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站在牌坊前,可以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氛围,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年代。门楼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下司”二字,表明这是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一个古镇或景点。</p> <p class="ql-block">阳明书院修建于明代后期,明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来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后人在孙应鳌讲学的旧址上修建了阳明书院,以此延续阳明文化。阳明书院有教学厅、藏书阁、王明阳塑像、前厅供奉有孔子像、王阳明像等。走进书院,可以看到一排排古朴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各种古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庭院中,几株古树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又称两湖会馆,由湖南、湖北两省的富商、乡绅出资兴建,建于清代中晚期,现为下司“忆象活态历史展示馆”,也叫"寿福寺"或"两湖会馆",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祈求行船安全所修。禹王宫的建筑风格独特,门头上写着“禹王宫”三个大字,屋顶上装饰着精美的雕刻。走进宫内,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禹治水的壁画和雕塑,让人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庄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大码头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设99级石阶。站在码头上,可以远眺清水江的美景,江面上波光粼粼,偶尔有几艘木船缓缓驶过。码头的石阶上,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变迁,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部分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小码头为官运码头,又称为接官码头。位于清水江西侧龙潭口旁,修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清末状元夏同龢,就是通过小码头乘坐客船上京赶考,中状元后也从这里登岸荣归故里。小码头的石板路旁,有一座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小楼阁,前方是一个水池,上方挂着红灯笼。站在小码头上,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了一般。</p> <p class="ql-block">走在狭窄的老街上,街边房屋错落有致,远处可以看到一座塔状建筑物。一位男子悠闲地走在街上,仿佛在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老街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梦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个宁静优美的湖泊景色映入眼帘。湖面上停泊着两艘装饰华丽的传统船只,船顶覆盖着灰色瓦片,并带有翘起的屋檐设计。其中一艘船上挂着红色灯笼,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湖边的树木随风轻轻摇曳,倒映在水中,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坐在湖边的小亭子里,可以尽情欣赏这份宁静与美丽,感受大自然的恩赐。</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位于一片开阔地中央,周围环绕着一圈木质栏杆。屋顶上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图案,两侧悬挂着红黄相间的宫灯,增添了浓厚的历史韵味。许多游客聚集在这里,有的人在拍照留念,有的人则悠闲漫步欣赏风景。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一场盛大的节日正在进行。</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年轻女子,在一座木制楼阁旁摆拍。她戴着传统帽子,穿着绣花衣裳,并佩戴了一些饰品来点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