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与感恩教育】,怀念恩师吕蔚华,忆重庆七中足球

重庆老阳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已是白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吕蔚华老师虽早已离去,却永留心中,我在母校重庆七中接受教育、足球训练的四年经历,仍难以忘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吕蔚华老师与七中足球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老师将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足球事业,扎根重庆七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短小精干,目光炯炯有神,虽不苟言笑但心里似乎有一团火,走起路来腰身挺直,握拳而行,毫不拖泥带水,满满的军人气质,不怒而威,这来源于他的军旅生涯和以身作则的榜样表率作用。他酷爱足球运动,正直善良,公正严格,勇于奉献,德高望重,他关爱学生如子,学生视其若父。虽然他没有受过足球专业教育,但他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通过自学、钻研、实践,参加各级足球教练员训练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成为一名体育教学、足球训练经验丰富,教学水平拔尖的优秀老师和教练员。他在高水平完成体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付出了自己大量业余时间和精力组织管理学校校队、少年队、足球班(市体委设置)的训练、比赛,以及全校同学的足球普及活动,使七中足球长期保持了在全省、全市中学中处于最高水平。他在重庆七中执教数十年,苦干数十年,收获数十年,倾一生心血,桃李满园,成绩卓著,贡献突出,事迹感人,广受同学们的爱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84年11月23日,他第二次脑溢血症突发,经过十余天的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享年63 岁,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他逝后,他的亲人们按其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了浸透他汗水的学校足球场里,使他的灵魂与重庆七中融为一体,他用如此感人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己本职工作和足球的热爱,对学校和师生们的深深眷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老师(1921,2,13—1984,11,23)出生于宜宾市中山街。其父吕超(1891,3,28—1951,7,2),同盟会会员,曾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长”,<span style="font-size:15px;">(维基百科词条《吕超》)</span>历任四川省卫戍司令兼警备司令……、国民政府参军长,陆军上将。吕老师曾协助其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参与策动西南国民党将领起义、和平解放成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老师曾协助其父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作。</p> <p class="ql-block">吕超(1891,3,28—1951,7,20) </p> <p class="ql-block">  吕蔚华(1921,2,13—1984,11,23)</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老师1936年初中毕业。当时中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抗战期间。他投笔从戎,先后考入福建马尾海军军官学校、青岛海军学校、黄埔军校(第18期学员),参加了云南远征军对日作战,历任少尉、上尉、少校。他曾在1945年8月21日和1945年9月9日,作为首批受降人员,参加了“芷江受降”仪式和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亚妮《吕蔚华年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共两党内战期间,他受叔父共产党人吕一峰影响,“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了大量搜集“情报”和“策反”的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接受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的建议,服从国家教育事业的需要,成为了一名中学体育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文革”中受到冲击。但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仍受到不少正直的、景仰他的学生们的暗中保护。70年代,他积极配合统战部门做海峡两岸的宣传工作,“进行了撰稿、录音、录像,力求两岸的和平统一”。打倒“四人帮”后,他得到平反,政府否定了强加在他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革命所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3年7月,吕老师随嘉陵中学合并到重庆七中,他的夫人刘蕊兰原在西南设计院工作,该院于1957年迁往成都,为了照顾家庭,她也到七中执教数学成为我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蔚华、刘蕊兰伉俪结婚照 </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七中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步形成了“革命、学习、体育”三大传统。吕老师以前曾是海军学校足球队队员,有较好的足球基础;体育教研室主任靳施民老师擅长基础项目田径;足球和田径就成为学校除体育教学大纲之外的重点开展项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很多事都得白手起家。重庆七中没有正规的田径、足球场。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吕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挖山、填沟,先后人工修建成一个标准足球场,一个准标准训练场,在全国的中学中有两个足球场也许是绝无仅有。足球场底下修有盲沟,由粹石、炭渣打底,表层用嘉陵江边的潮泥铺就,柔而不散,湿而不泞,晒而不硬,雨后不积,是很好的土质足球场。有了这样一个“舞台”,为学校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推动全校的群体活动开展,促进师生员工们的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创造了硬件条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老师带领全校师生挖山、填沟,修建成的足球场</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坪坝作为重庆市的著名文化区,人杰地灵。重大、建院、师专、七中、三中(现南开中学)……,都有自己的标准足球场和足球队,经常在一起举行各类足球比赛,在这足球运动的沃土上,一批批足球幼苗不断孕育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三中(南开中学)的体育硬件综合条件更优,足球比赛成绩最好,曾获得从1956年起举办的重庆市中学生“三好杯”比赛连续三届冠军,<span style="font-size:15px;">(搜狐/上游新闻/ 2019-09-26 17:02 来源: 体育重庆《关注/重庆足球70年:50年代就有三支专业队,火爆足球氛围是历史传承》)</span>是七中学习和追赶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老师主持重庆七中的足球工作后,在1959年,即率领重庆七中足球队战胜了重庆三中,夺得重庆市“三好杯”的冠军。从此,七中足球“球星”辈出,名震山城,长期雄踞重庆足坛。这时,就读于儒英(现育英)小学,酷爱足球的我,就成了七中足球的铁杆球迷。七中“球星”郭紹书、秦光樵、蔡元元、左福贤、敖头(敖安全)、黑大汉(白礼银)、雀儿(韦宗悫)、灶鸡(赵成忠)……都是我的崇拜偶像。凡七中比赛从不愿缺席,七中也成了我心仪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蔚华(右一)与以七中为主的沙坪坝区少年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积淀中,重庆七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有效的体育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届校领导班子、校长都坚持继承发扬体育传统,十分关心体育,重视足球。学校以育人为本,教育方针为纲,以执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课和坚持常年业余训练为基础;以竞赛为杠杆;以田径和足球为重点;建立起以班级代表队为基础的年级队、校少年队、校队层层衔接的体育社团组织架构;建立了一套春秋季校运会、设立永久田径校纪录、各有条件项目(特别是足球)各层次比赛,并和社会、校际各类比赛相衔接的竞赛制度;建立了在校体育教研室的领导下,各分管体育老师分工负责,年级、班级军体委员、校代表队队员、师生中的体育骨干参与组织实施。这些完善配套的制度和具体做法,成为学校“较为完善有效的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看来,正是学校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这一体系,成为七中体育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保障。全校群体活动蓬勃开展,逐步形成长盛不衰的足球特色与优势,取得了各类比赛优异成绩。特别是体育、足球人才不断涌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使重庆七中足球闻名于世,并为后人奠定了更好的发展基础。这是学校的体育、足球传统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蔚华老师辅导七中校队</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老师在其执教生涯中,还创立了“比赛成绩”和“输送人才”两大骄人业绩:1959年以后,重庆市、沙坪坝区参加的各级中学(青少年)正式足球比赛基本上由重庆七中代表,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随网可查,不胜枚举,成为重庆市中学足球顶尖翘楚,全国闻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吕老师执教以后到90年代末,重庆七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84名专业足球运动员。这些队员们足够成立4支专业足球队,令人赞叹。名单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代:汪士亮、敖安全、秦光樵、白礼银、王成忠、陈祖文、李文虎、杨尚泉、陈尔梅(9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1970年代:尹怀恕、张昌炎、刘亚东、徐新民、兰培明、肖鹏、黄志坚、廖世能、伍玉洲、廖亚飞、刘践、李信跃、孙明华、米东红、吴峰、唐明田、涂毅、吴茂森、马渝昌、周友福、周志雄、张达明、徐光福、何健生、夏直章、江淼(26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代:罗唐禄、秦岗、顾叶红、郭小东、唐波、刘斌、向前、张林海、朱强、储渝斌、张洒秋、范围、包庆、刘俊东、刘勇、盛骏、邓杰、何强、刘军、魏国(即魏新)(20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1990年代:文宁、崔毅、胡磊、彭晓芳、王灿、李传、周国红、肖屹、贺勇、夏洪溪、王羿、蒋智勇、张陈鹏、廖玉权、冉蔷、李琪、李华冬、范文武、孟凯、陈赟来、叶轶晖、敖广、田栋、汪晓智、张浩、王锴、何培强、王强、岳洋(29人) <span style="font-size:15px;">摘自《重庆足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第,30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重庆七中足球训练获特别奖,被命名为“重庆市足球传统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重庆七中足球队又战胜八一少年足球队。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到重庆市七中视察,听了学校领导的汇报,特别邀请吕蔚华见面,热情地向他问好,感谢他为国家和重庆市的足球运动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和 1984 年,重庆七中先后两次被国家体委、教育部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亚妮《吕蔚华年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足球——成了重庆七中“体育传统”皇冠上的那颗璀璨宝石。吕老师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4年6月四川省三届省运会期间,代表各地、市、州参赛的部分七中校友,近四十名足球健儿回母校看望师长。前排右三为吕蔚华 </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经历的七中足球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到沙坪坝区蓬勃开展的足球活动和优越场地条件的影响滋养,我从小酷爱足球。在儒英小学期间,参加了表哥们组建的4人“家庭足球队”,我们常在七中第三教室大楼后面的篮球场,与高家花园的孩子们比赛。重庆大学第五教室大楼前的草坪和大校门圆形花台周围空地,是我们踢球的风水宝地。我和同学们经常踢到天黑。我们自发地组建了“雄鹰足球队”,经常和沙坪坝、汉渝路、津南村、树人、劳动路小学比赛,但从未接受过专业教练指导训练,仅“脚臭瘾大”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我由儒英小学如愿以偿的考入七中。在校四年里,全校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均由体育教研室靳施民(主任)、吕蔚华、苏元林、桂万荣、朱孝敏五位老师按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实施。虽然吕老师因负责上高二、三年级的课而未直接教过我,但是,他一直是我在学校足球队的教练。四年训练期间,他与我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我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四年,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转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里,正逢罕见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校足球场一度被开垦种粮食蔬菜以度饥荒。在这样条件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吕老师带领我们依然为七中足球取得了骄人成绩。我亲历的这段历史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吕老师和重庆七中的足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中足球每学期在初一、高一招生时,就十分重视选拔吸纳有体育、足球禀赋的学生。后来他们经学校教育培养后,成为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骨干和国家体育人才的后备军。我进校不久就达到了“少年劳卫制”各项目标准,获得证章证书,高兴了好一阵子。后来,我又经过身体素质、技术条件考核测试,被选入七中少年足球队,开始接受吕老师较正规的基本技术、战术、体能训练,并有机会参加中学生的各级业余比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少年级、一级、二级劳卫制证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七中班班有足球队,这是学校组建少年队(17岁以下)和校队的基础。须由校队参加的重要比赛,就从少年队和校队中选择最优者,组成最强阵容代表。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是足球队训练时间,都由吕老师亲自带队进行较正规的技术、身体、战术训练。有重要比赛时,周日和节假日都要训练。每当学校举行校运会、各项目年级班组比赛时,校队队员都是骨干。他们既是主力,还充当裁判组织实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还经常“请进来,走出去”,与三中、五中、重大、建院、工矿……等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每当比赛海报贴出,总会吸引不少师生员工和沙坪坝的市民球迷们来观战,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足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重庆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在南岸黄角垭文峰塔下的重庆五中(广益中学)。该队是重庆足球的一支劲旅,为四川足球队输送了不少队员。毕业于民国时期重大体育系的马沛滋老师,长期执教该校,十分优秀,受人尊敬。吕、马二老师将对方作为理想的相互交流学习的伙伴。即使相隔山水数十里路,两人也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带领队伍你来我往,共同切磋进步。吕老师带领我们乘车船进城,过江,爬黄角垭,打完比赛,再回到家时已天黑的情景,仿如昨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六十年代,正式足球比赛礼仪依次是:由裁判员召集双方整队,主持选边,带领双方入场到中圈处后,双方队员要在队长的带领下高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口号;比赛结束时双方再回到中圈位置,相互高呼“向XX队学习、致敬”,然后握手言欢退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吕老师把我和戴建国叫到办公室说:“你们以后就担任少年队的队长”,并一一交代了我们的任务职责,还特别要求我们“要求别人的事,你自己首先要做到”,后来这成为我一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之一。我认为不能以身作则,怎能令人信服?任何事都要讲公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管”田径场边校体育器材保管室隔壁角上的足球队专用保管室,是我们担任少年队队长做的第一件事情。每到对外比赛时,我们必须保证球有气,比赛服、钢鞋(当时对足球鞋的称谓)、球袜均处于可用状态,并将其发到每个队员手上,保证比赛正常开赛。赛后小伙伴们清洗、刷净这些物品,并由我们收回保管,以备下次使用。在物质匮乏的艰苦年代,服装器材都是公物,几代队员反复、共同使用,尺码不合时,只有将就凑合。特别是驼毛色的老式钢鞋,脚心处真有一块加固钢片,牛皮又厚又结实。鞋钉为长条牛皮制成,前掌橫着平行两条,后跟为两条T形。厚、重、粗、硬,即使穿着球袜脚打破皮甚至流血也是常事。我对那件红白相间,白底红字的校队比赛服印象极深。它样式美观,短袖翻领,布质耐用,透气吸汗。比赛服有几代校队用过已不得而知,但其胸前的“七中”二字令人自豪,给人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刚入校时,使用的还是老式足球和手脚并用的老式打气筒。通过足球内胆几厘米长的气嘴打气。打完气后将好几公分长的气嘴扎紧折叠压在足球开口的球皮下,用牛筋穿过两排对称的孔,如捆鞋带一样捆绑10公分左右长放置球胆的封口。我们很快向体育保管员老潘学会了使用这种工具,终于可以自己准备训练比赛用球了。不久之后,无缝封闭式足球才逐步淘汰了老式足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潘也是一个我忘不了的七中人。虽然他的名字和来历我至今都不知道,但我却一直记得他。因患有严重的胸椎后凸畸形,被人们称呼为“潘驼背”,但他并不介意。中年老潘残疾十分严重,腰不能直,头难望天,佝偻矮小,但为了生活,他独自一人以残疾之身担起了校体育组的“场地器材”工作大任。偌大一个体育器材保管室和全部体育场地,是他的“车间”。数百样的器材、工具、材料、物品由他登记保管、发放回收、购置维修……,还要负责近10个田径、球场的管理、画线。他的工作就是为全校6个年级36个班的体育课教学、业余训练、师生员工的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各种训练比赛,提供必需的场地准备,器材保障。每当举行校运会和足球比赛时,场地石灰画线,器材、用具、球网等准备工作量大繁杂。对一个残疾人来讲,这是何等的艰辛,但他都做得井井有条。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掌握了常用各体育项目的规则对球、器材、场地规定的标准、规格、尺寸,他可以凭感觉徒手把足球场的中圈画得基本标准……。我不知道他是何时来到和离开学校的,但我知道他对学校体育是很重要的。他给人一种平凡而伟大的感觉,直到现在我依旧保留着对他的清晰记忆和敬佩。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体育活动基本停滞。除少数强、密度小的项目还有活动比赛外,田径、“三大球”等时长耗能的项目已无比赛。学校足球场种上粮食蔬菜以度饥荒。虽踢足球已无条件,但好动的天性却使我饿着肚皮也要运动。我无奈一度改打乒乓球,并在1961年寒假自带铺盖卷,代表沙坪坝区参加了在歌乐山上向家湾中学举行的重庆市中学生乒乓球比赛。第一场比赛我就被四川乒乓球名将王渝龙的弟弟王伟打了个3:0被淘汰出局。赛中,我观看了四川乒乓球队的表演,欣赏了当时知名的王渝龙、李先觉、邓宗仁、鄢桂芬、唐安农、何冬梅、艾泽玉等名将的精彩球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后,经济困难逐渐好转,国家层面开始逐步恢复体育活动、比赛。为了减小“三年困难时期”对全国群体运动和“优秀运动队”(专业队)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防止人才衔接断层,国家体委、团中央、教育部于1963年逐步恢复了全国中学生球类项目“三好杯”比赛,以带动各地体育、足球活动恢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市50年代的业余训练是“学生走进来”,隊員不固定。学生们放学后自己到到体育场馆来,由体委的专业教练带队训练。而且只有离体育场馆近的学校学生才能参加。所以那时市级业余体校只有兩所。大田湾体育场馆设三大球和田徑,南温泉办游泳。面小且人少,隊員、時间不固定,出勤率低,组织松散,训练效果不理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体委未雨绸缪,改进业余训练为“教练员走出去”。在1962年,市体委对一些重点项目采取了将体委的专业教练员派到有传统、基础好的学校去,实行体教结合,“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的方针,强化业余训练和选材工作,更好的为国家“优秀运动队”(专业队)培养后备人才。如七中的足球、三中的田径和女篮、一中的男篮、8中的排球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9月1日,七中在新学年初一招生中选拔了一批足球条件较好的苗子,史上首次集中组建了足球班。足球场也复了原,实行由学校派优秀老师吕蔚华、市体委下派的高水平专业教练顾循惠共同担任的“双班主任制”。吕老师和顾指导分工合作,共同主持工作。这是一次“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实践,开始了七中更高水平业余训练新模式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顾循惠,1935年生。1953年入选重庆足球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足球运动员。1958年退役后任专职足球教练,高级教练职称。后历任重庆市体育局训练处副处长、竞赛处处长、重庆市足球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副局级巡视员,一生成就颇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风度翩翩相貌英俊,温文儒雅如学者,和蔼可亲又不失威严,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足球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比赛经验丰富。他的到来,给七中足球带来了更专业和高层次的技术、战术、身体训练、比赛组织指挥的理论、训练方法和经验,在队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位对我进行足球训练的职业教练员顾循惠及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极為重視足球班的工作。18名隊員集中在初一六班,每周二、四、六下午和星期天上午進行訓練。足球班的体育課被特别安排在二、四下午第二節課进行,这样将与随后的課外活動時間連通,更有利于训练。还保证在足球班训练时,不少于半个足球场。周一、三、五的訓練,場地全校開放,隊員们回到校群体活动中去发挥骨干带动作用,或自做“作業”复习技术、身体训练,或顾指导進行个別輔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适应年龄大小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适应即将恢复的比赛需要,吕老师和顾指导安排原有少年队与足球班的训练“分合”结合,两手抓,齐头并进,既可老带新,又有利于训练、比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正是巴西足球队1958年、1962年两次夺得足球“雷米特”世界杯冠军期间,巴西被称为“足球王国”, “贝利”被尊为 “球王”。吕老师和顾指导带给了我们不少世界足坛的最新信息,带来了巴西队冉冉升起的世界新星贝利、先已出道的巨星“小鸟”加查林、以及山度士、迪迪、瓦瓦、扎伽罗等一众球星的精彩故事以激励我们。从这时起贝利成了我一生崇拜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吕老师和顾指导两年的密切配合,辛勤努力,强化训练,学校足球的業余訓練做到了学生固定,時間场地保証,出勤率高,训练质量明显提高。我们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实践,全队的技战术水平、体能都得到大大提升。我们从“喜爱自发”的初级阶段,到初步掌握了足球的“接、传、带、过、射”;“二打一”、“三打二”;“四二四”、“四三三”等基本技术、战术、阵型打发。足球班小队员和少年队的“老”队员们都进步明显。一些各有特长(点)的佼佼者开始涌现出来。这期间,七中足球在重庆打遍大、中学校、厂矿无敌手,独领风骚,为不断推动足球运动的恢复,迎接比赛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奠定我体育人生的三次比赛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省、市级体育比赛一恢复我们就参加了3次大赛。加上在区、市两级夺取代表权的选拔赛和备战练习赛,这一年我们共打了数十场比赛,队伍得到极大的锻炼提高。全队的整体技战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后来的“比赛成绩”与“输送人才”两大指标也都充分的显现出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年三个比赛资格都规定:参赛队伍必须是各单位经过选拔,比赛获得冠军的一所基层学校代表队;必须是194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少年队员,且是同一所学校的正式在册学生。目的是突出对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利用竞赛杠杆的巨大力量扩大动员参与面,调动更多基层中学的积极性,推动更多基层学校参与足球活动,更加有利于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提高竞赛效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老师和顾指导具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的品德。他们十分尊崇“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坚决反对在体育比赛中篡改年龄,以大打小,弄虚作假。在备战这三次比赛时,十分有远见的坚持把培养后备人才的战略目的放在首位,一时的名次成绩放在其次,不搞年齡虛假,拒绝在外校引進高手搞变相混合队,赢得起也輸得起。所以采取了以几个1947年生(17岁)适龄的大同学为骨干,突出以小两岁1949年出生的足球班同学为主参加这三个比赛,不惧以小打大,成绩受损,让学生在更小的年龄时得到锻炼打好基础,有利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四川省中学生少年足球锦标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2月春节期间在成都举行,是我省停赛几年后的第一次比赛。我队是以全胜战绩夺得选拔赛冠军获得代表重庆参赛资格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校给参赛队员家长的《贺信》,何建培夫人李咏梅提供</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参加比赛的有成都、重庆、自贡、内江、宜宾、温江、乐山、南充、达县、万县、凉山、三台(代表绵阳)等队,都应是各单位通过选拔获得冠军的一所基层中学队。这次参赛在领队江国梁校长、教练吕蔚华老师的带领下,硬坐一天的绿皮火车到达成都。这是我人生首次离开家乡重庆市。大会驻地在成都旅馆,各队前往市体育场参赛需步行20来分钟。比赛使用无牛筋捆绑封口的新式少年足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道主将成渝两队的比赛安排在首轮举行,以互不了解的遭遇战开局。成都队以逸待劳,可尽占天时地利人和之利。我们的对手成都九中队,基本上是1947年的适龄队员参赛,由四川省第一代西南队专业队员出生的优秀专职教练黎百和执教。该队身材高大,体能远胜我队,技战术水平属于上乘,并有队长王凯这位能控能射,个头大,特点突出的全面型中锋。我队与之相比,技战术全面上略胜一筹,无奈在体能上差距甚大,不少队员“把把”太小,矮半个头,对抗劣势明显,加之互不了解,难以针对性的安排扬长避短的战术打法,技战术难以发挥,十分被动。第一个球即被王凯刚过中圈不远处,在无人盯防的情况下,从容远射一个高球偷袭成功。我们丢球后欲扳回加强进攻,终因实力不济,首尾难顾,结果又丢两球以3:0不敌对手,输球实属正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大会安排各队游览成都传统的青羊宫春节花会。一入园就听到高音喇叭播报“成都队3:0战胜重庆队” 的喜讯,使队员们压抑的心情更加难过,已没了多大游览兴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队除0:3负于实力强大的成都队外,还负于队员高大壮硕,技战术体能均衡的三台队。最终成都队(九中)夺冠,三台队(三台中学)获银,我队得铜,自贡队(海潮中学)第四。尽管我队基本技战术略胜一筹,但“以小打大”,体能处于劣势,在与对手激烈的对抗中、密集防守的情况下,技战术常被遏制难以发挥,名次不够理想。但此赛达到了锻炼队伍,实战检验,提高水平,培养人才,了解信息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2月《四川省中学生少年足球锦标赛》(成都)在成都旅馆与成都队合影。右起一排:一徐新民、三何建培、六林德云、七敖安鹏、八盛静明、十杨佐鹏、十一吕厚丰。右起二排:一刘亚东、五何子全、九刘宗毅、十一薛扬中、十二戴建国、十三成都领队敖锡蓉、十四吕蔚华老师。右起后排:一黎百和(成都队教练)、五冯星跃、九李善平、十江国梁校长、十一成都市体委主任马融、十四笔者,十五余德麒、十六王和忱、十七刘振东、十八成都队王凯、十九成都老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是《重庆市第三届运动会》少年组足球比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重庆市最高级别的、很多年才举行一届的综合性运动会。成都比赛回来后不久,沙坪坝区的选拔赛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保证备战、比赛的基本需要,吕老师提出赛前少年队实行“三集中”(即集中住、吃、练),在伙食营养上应采取措施,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决定在办公大楼二楼专门腾出办公室让球队集中住,加强统一管理,保证作息,积蓄体力。学校抽出经费补贴伙食,在小食堂单开小灶,保证足球队训练比赛的基本营养需要。那时国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富裕,且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刚过,每人每月半斤肉,中学生32斤、老师27斤粮,其它油、肉等副食品还很匮乏,须凭号票、工业券定量供应。在学校的号召下,校长、老师们就从自己嘴里省下来,为我们捐献粮票、肉票、工业券,甚至将多年失物招领箱内无人认领的粮票也拿出来让我们吃饱吃好,提升体力。吕老师更是带头捐献,队员们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赛各校都很重视,跃跃欲试,奋力拼搏夺取代表权。最引人注目的是七中与三中的比赛,谁胜谁夺冠代表沙坪坝区参加市运会,同时还有望夺冠并获得代表重庆市参加8月在三台举行的《四川省八单位中学生“三好杯”足球比赛》的资格。如此重大的比赛,双方都志在必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赛在重大“团结广场”举行,由重大体育教研室王老师执裁。这对老对手各自的重视程度不必说。我校将当天下午的课全改为劳动课,校长带队,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凡工作允许的都到场观战助威。三中也是如法炮制,全校倾巢出动为队加油。在“团结广场”两侧,七中坐石梯坎,三中踞石栏杆。不少重大、沙坪坝的市民、球迷也来观战助兴。球场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最终我队发挥出色,以3:0完胜。赛后三中体育教研室主任、著名国家级裁判员王经才老师向吕老师祝贺胜利,并说:“我们要胜你们只有等这批人以后了”,颇具绅士风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沙区出线后,市运会决赛6月举行,我队以较大优势全胜夺冠,并获得代表重庆市参加8月在三台举行的《四川省八单位中学生“三好杯”足球比赛》资格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6月9日在重大团结广埸对市中区30中6:1胜,守门员旁为笔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6月在陈家湾师专对九龙坡区34中4:1胜,浅衣为七中队,第一人11号为笔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市运会最后一埸比赛冒雨在建院举行,全胜夺冠后在建院办公楼前留影。右起前排:吕蔚华、王和忱、敖安鹏、冯星耀、笔者、李善平、何子全、吴尚享、盛静明、右起二排梁进庆、吕钟雯、余德麒、戴建国、朱孝敏、薛揚忠、顾循恵、范华、刘宗毅、刘振东、吕厚丰、江国梁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6月七中少年足球队获第三届重庆市运动会冠軍后,校少年队、青年队拍于七中足球场。右起一排:盛静明、笔者、吕厚丰、冯星耀、薛楊忠、王和忱、林国斌、右起二排梁进庆、吴尚享、李善平、刘振东、敖安鹏、范华、刘宗毅、何子全。右起三排:吕蔚华、李高中、戴建国、謝文宦、白红兰、邵广、謝潘仁、张纠纠、余德麒、吕钟雯、廖世能、何海云、靳施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市第三届运动会》少年组足球比赛冠军奖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次是8月。三台举行的《四川省八单位中学生“三好杯”足球比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比赛领队是副教导主任蒋德贵,吕老师和顾指导担任教练,靳施民老师协助工作,带领原班人马第二次乘绿皮火车硬座到成都。第二天一早,我们乘长途公共汽车经赵镇,过中江,下午到达足球之乡三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赛队有成都、重庆、自贡、南充、万县、宜宾、达县、三台(绵阳),除自贡外,各队阵容变化不大。二月的成都比赛自贡队由海潮中学队代表,获第四名。这次主力队员悉数进入名校蜀光中学,两校主力队员汇合后以蜀光中学代表参赛,实力大增。我队经过前两次比赛的锻炼,又有了长足的长进,加上了解了对手,知己知彼,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战略战术,扬长避短,从容地应对对手们曾经有效的:充分利用身体优势,密集防守,防守反击,凶狠拼抢的“杀伤”战术。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我们相继以1:0和2:1战胜了二月成都比赛中打败过我队的冠、亚军成都和三台队。在与强大的自贡队争夺冠亚军时,双方都丢失了不少获胜的机会。正如大会简报报道:“这场夺魁之战是近几天最为激烈最为紧张的一场战斗”,“双方门前都经历了不少风险”,“观众不遮烈日,紧围四周似人山人海”。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我队以6胜1平,少一个净胜球的不败战绩屈居第二。但我们的表现仍受到了各队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比赛有一个清晰的场景我还记得:我队继1:0战胜上届冠军成都队后,又以2:1战胜上届亚军东道主三台队,这是一个重大胜利。晚饭后,我和几个队友迎着晚霞,漫步三台街头散步放松,回味着下午的比赛。我们猛然间见到吕老师、顾指导他们正在一酒馆内杯觥交错。他们一边祝贺胜利,一边讨论下一场对“强敌”自贡冠亚军收官之战的备战事宜。吕老师招呼我们进去,他平时对我们严格禁烟禁酒,这时他竟端起酒杯让我们每人抿一小口酒,共庆胜利。“师傅们”的满意喜悦心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秩序册》我队参赛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会简报》比赛结果,风格奖,球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成都队部分人员于三台公园赛场门口前右起:成都老师、漆联邦、冯星跃、赵小民、贾明生、王凯、敖锡蓉(成都领队)、范华、笔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成都部分人员于三台公园山上右起:米家山、赵小民、冯星跃、王凯、敖锡蓉(成 都领队)、笔者、贾明生、范华、成都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成都队部分人员于三台公园赛场右起:前排笔者、王凯、范华、赵小民、成都老师。后排X、敖锡蓉(成都领队)、贾明生、冯星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成都队员于三台公园山上国立东北大学防空洞右起:王凯、郭小进、范华、敖安鹏、笔者、贾明生、戴建国。抗战期间三台县人民接纳了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带来了足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队经过这年前前后后几十场比赛的洗礼,有时以小打大,有时面对“混合组队”的强大对手,均得到极大的锻炼。特别是“足球班”的小队员们提高更快,队伍日趋成熟,整体技战术水平不断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具有个人技术特点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后,重庆七中仍以这批1949年出生的“足球班”队员为主,以重庆身份代表四川省参加1965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中学生《三好杯》足球比赛。这次比赛共29个省(市)区队参加。难能可贵的是,七中小将们面对1948年出身大一年的对手,在刘亚东、徐新民两位主力队员调进四川青年队实力受损的情况下,仍获得第八名的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1966年3月成立的新一届四川省足球二队的21人中,就有6人由重庆七中一所学校输送,并都来自这一茬人,近占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吕老师、顾指导几年的精心训练下,重庆七中坚持把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战略目的放首位,眼前名次放其次的指导方针是何等的正确,眼前的“比赛成绩”与“输送业绩”两大指标都充分的显现出优势来,收到显著成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5年重庆七中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少年足球比赛(大连) 获第八名,摄于大连海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足球也真神奇,与世界杯相比,我们的比赛只是最初级,低水平的少年阶段业余比赛,竟然也会出现奇迹,在这年的比赛中,就有两次“奇迹”发生:一次是在《重庆市第三届运动会》我队与南岸区5中(广益)的比赛中,因雨后场地泥泞,球很重,我发现对方守门员在发门球时踢高、远较困难。有一次我就守候在罚球区外、罚球弧旁威慑干扰对方守门员。鬼使神差,他真的将球踢向我。我借力回顶一个“冲天炮”,球踢出后未触地,竟直接飞向球门横杆下沿,守门员跳起救球无奈触及不到球而吊入网底。这种进球确实在足球赛中堪称神奇、罕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6月5日在陈家湾师专对南岸区5中(广益)2:0胜,中场休息时顾循恵教练临场指挥,右低头者为盛静明,被遮住卷袖者为笔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次发生在二月成都《四川省中学生少年足球锦标赛》期间。我队后卫队员戴建国竟在比赛的不同场次中,至少两次在发角球时直接将球发进对方球门,而且还多次由同伴接得他发的角球间接打进,为参赛各队称奇赞叹,津津乐道,至今难忘。多年后我才知道,即使在世界杯、奥运会那样的顶级大赛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神仙球”。在1924年,乌拉圭国家队在巴黎奥运会上卫冕冠军后,为了庆祝卫冕成功,乌拉圭国家队组织了两场与阿根廷的友谊赛,一场在蒙特维里亚(乌拉圭首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的第二场比赛中“则发生了阿根廷球员Cesáreo Onzari在左路开出角球并直接取得了进球”,裁判员判进球有效,虽引发了争议,但不久就得到了权威部门的确认。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随之“奥林匹克进球(gól Olímpico)”作为“一句足球俗语”出现,向奥运冠军乌拉圭队表达了敬意,并流传至今。可见这样的进球在球迷心中的珍贵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5px;">(HUPU足球 新闻《涨知识了!克罗斯的角球破门其实叫“奥林匹克进球”》来源:阿斯报 2020-01-09 15:39:29) </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教育、老师训练指引我走上体育之路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三台比赛一结束,8月28日我便到位于大田湾的重庆中山三路285号重庆师专运动系足球班(即四川青年足球队)报到。这是我体育职业生涯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大约6月市运会前后,时任四川青年足球队的领队孙光华就到我家家访,为调我入队之事做家长工作,并介绍相关情况。父母表态:“服从国家的需要”,我自然高兴万分,这正是我的至爱、梦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开启了我的体育人生:1966年合并到四川足球队;退役后留队任教练员;然后从事四川省体育的训练、竞赛、竞技体育运动队管理工作;2006年调任四川省体育局《备战08年北京奥运会、09年十一届全运会办公室》(08-09办)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2009年底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结束后离开工作岗位,历经45年,从事自己最热爱的体育工作终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回头审视人生,深深感悟到体育、足球给予了我体质、职业、精神三大珍贵馈赠:一个强健的身体,使我人生有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一个我喜爱的职业,使我有了安身立命的保障和精神的寄托,也有了为社会服务的平台;三是使我初尝那些人生必备的精神品格,使我后来在人生的砥砺德行中,逐步形成、获得了适应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战胜必遇的各种艰难险阻的软实力。这正是“身体好”入“三好”,“体”字入国家教育方针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生因体育、足球获益匪浅。惟愿后来学子也能在少年成长阶段就喜爱上体育,学会一项或多项体育项目,养成习惯,成“瘾”更好,让体育陪伴终身,得以全面发展。更惟愿我们的父母、学校深刻理介此事对我们的子女、接班人乃至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如能如此,定获大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老师赠我签名永久纪念照片,右起:吕蔚华、奶奶及妻刘蕊兰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8年4月4日重庆七中250周年校庆,四位四川足球队的校友看望刘蕊兰老师。右起笔者、刘老师、刘亚东、肖鹏、黄志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国庆15周年前夕,我正是从这道校门迈入体育人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能由一个仅仅酷爱足球的少年儿童,成长为四川足球专业队的一员,能幸运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足球、体育工作,并取得成绩,有所贡献,得益于我进入了体育传统深厚的重庆七中,母校的培养;得益于直接受到吕蔚华老师的训练指导、教育,有幸成为他培养的众多从事祖国体育、足球事业的学生之一, 走上了体育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所以,母校情,情深似海;老师恩,恩重如山。我永世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