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故事】蛩声远,秋意浓

若愚

<p class="ql-block">昵称:若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360914</p><p class="ql-block">配图: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b>随着秋天的脚步渐行渐远,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庭院,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悄然袭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那零星的蟋蟀(蛩)鸣叫声,透过窗纱,穿越岁月的长河,再次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些久远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小时候的夏秋之际,总是伴随着网兜捉蟋蟀,小扇拍流萤的欢声笑语。每逢此时,约上几个小伙伴便三五成群,手持自制的瓶瓶罐罐、竹筒竹篓,在这些瓶罐的底部垫上一层砂土,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在田野间奔跑穿梭。蟋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我们顺着声音一路追寻,无论草丛中、田埂上、墙角下、瓦砾里……总能在最不经意的那一瞬间发现它们的踪迹。那透明的翅膀在灯光下闪烁,犹如点点星辰。轻轻捏住它的翅膀,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跳动的脉搏。</b></p><p class="ql-block"><b>捉来的蟋蟀被安置在小竹筒中,成为我们心中最炫耀的“宠物”,顺手抓来萤火虫则关在透明的玻璃瓶里,也曾效仿过“车胤夜读”。每当夜深人静,我们便聚在一起,聆听“唧唧…唧唧…”那清脆的鸣叫声,是夜晚里最动听的乐曲,也是我们心中最纯真的乐趣。</b></p> <p class="ql-block"><b>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书本中那些关于蟋蟀的诗词逐渐映入眼帘,让我对这种昆虫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从唐代张乔的“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到宋代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蟋蟀的鸣叫声似乎成了乡村里一种幸福快乐的奢侈,流淌在千百年的文化之中。</b></p><p class="ql-block"><b>然而诗词中的蛩声,总还是带着几分秋意和凄凉。清代诗人李四维在《蟋蟀》中写道:“‌疏篱草径行人少,蟋蟀吟时正夕阳‌。”描写了秋日黄昏时分,稀疏篱笆与草丛间行人稀少,只有蟋蟀的吟唱伴随着夕阳余晖,营造出一幅孤寂而富有诗意的秋日图景。它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b></p><p class="ql-block"><b>每当读到这些关于蟋蟀的诗句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那些曾经以为早已遗忘的记忆,随着诗句的韵律再次浮现。仿佛自己正在那月光下,聆听那遥远的虫声,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b></p> <p class="ql-block"><b>从田野到书页,从儿时的乐趣到诗词中的意境,蛩声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韵律,更是诗人笔下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这种声音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将不同时代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听到蛩声的人都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乡村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环境的改变,蛩声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那些曾经熟悉的夜晚和虫鸣声渐渐离我们远去。每当再次听到那熟悉的蛩声时,不禁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b></p> <p class="ql-block"><b>暮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秋天。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和纯真乐趣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但那些关于蛩声的回忆和诗词中的意境依旧在心中留存着一份温暖和感动。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在不断前行的路上不断回顾过去并珍惜当下。</b></p><p class="ql-block"><b>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月弯枝头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聆听那隐约传来的蛩声。虽然它已不再像儿时那样清晰和响亮,但依旧能带给我一份宁静与安详,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b></p><p class="ql-block"><b>谢谢您的赏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