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游历有意思的两地

力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2024年10月13日午餐后到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大、类型最全、年代跨度最长的史前文化展览。后来到了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现在的三门峡市是因这个大坝而诞生的。</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庙底沟博物馆简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位于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西南角,占地约95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共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主体建筑造型以“交融”为构思出发点,将公园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交融于一体。是一座以庙底沟文化为重点,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展览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2021年10月对外开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基本陈列《花开中国》,是以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为基础,首个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背景下,展现仰韶时代最繁盛、影响力最大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社会面貌的原创性展览,是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大、类型最全、年代跨度最长的史前文化展览。专题展览《庙底沟记忆》,集中展示庙底沟遗址两次考古发据的丰硕成果。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数字化展示,以环幕影院和数字化展厅作为展览的延申,让观众真正地参与其中,感受更深度的沉浸体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三门峡水库枢纽简介 三门峽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从 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 积68.84万平方公里 、占全河流域面积的91 5%.工 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建成 主坝为 混凝土重 力坝,最大坝高106米·长713.2 米,蓄水运用发生泥沙严重淤积问题, 1965年增建”两洞四管”.1969 年按照 合理防洪、排沙放游 、径流发电” 的原则进 行改建, 打开8 个施工导流底孔 并安装了五台总容 量为25万 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 经过增建和改建后的三門峡水利丶枢纽工程来用 蓄清排浑 的运用方式 。 便库内泥沙淤积得从控制, 实现了冲淤基车平衡 为治理和 开发黄河 5 在多泥沙 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黄河下 游防洪、防凌、 灌溉 、发电、 供水和减少河道淤积等 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 。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第一次改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1964年12月~1968年12月)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由于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不足,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过于乐观,水库运用方式为“蓄水拦沙”,1961年库水位在330米以上长达200天,而水库泄流只有12个深孔,坝前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仅3084立方米每秒,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潼关高程(潼关水文站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6号断面相应水位)抬升4.8米,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行洪不畅,直接威胁到渭河下游防洪和西安市安全。196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水库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但是,仍有60%入库泥沙淤在库内。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治黄会议,研究决定对黄河三门峡工程进行改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第一次改建增建“两洞四管”,即:在大坝左岸开挖两条进口高程为290米的泄流排沙洞,把4条发电引水钢管(5~8号)改为泄流排沙管。改建后,坝前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由3084立方米每秒增加到6102立方米每秒,排沙比由6.9%提高到82.5%,库区淤积明显减缓。但是,潼关以上库区以及渭河下游继续淤积,仍需进一步改建。</i></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第二次改建分为两期进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一期为“五机八底”(1969年12月~1979年1月)。根据1969年“四省会议”确定的原则,1969年12月至1971年10月先后打开8个施工导流底孔(1~8号),1973年12月至1979年1月安装了5台水轮发电机组(1~5号,进水口高程由原来的300米下卧至287米)。改建完成后,坝前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由6102立方米每秒增加到9059立方米每秒,排沙比由82.5%提高到103.5%,水库由淤积变为冲刷。335米高程以下库容恢复到60亿立方米,潼关高程下降1.8米左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二期为“两机四底”(1990年7月~2000年6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1990年7月打开9、10号施工导流底孔,1999年7月打开11号施工导流底孔、2000年6月打开12号施工导流底孔。至此,原12个施工导流底孔全部打开;1994年4月、1997年4月分别安装了6号、7号机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两次改建全部完成后,大坝共有27个泄流孔洞管(12个底孔、12个深孔、2条隧洞、1条钢管)、7台发电机组。坝前水位315米时大坝泄流能力达到9701立方米每秒(含机组共11000立方米每秒)。</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次运用方式调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蓄清排浑”三个阶段。</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一)“蓄水拦沙”阶段(1960年9月~1962年3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蓄水拦沙”,即:将黄河来水来沙全部拦蓄在水库中,通过库区淤积减少下游河道的淤积,减缓下游“地上悬河”的抬升速度。但是,“蓄水拦沙”期,除洪水期排出少量细颗粒泥沙外,其余泥沙全部淤在库内,累计淤积泥沙15.4亿吨,库区淤积严重。1960年9月到1962年3月,潼关高程由323.4米上升到328.2米,抬高4.8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二)“滞洪排沙”阶段(1962年4月~1973年10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1962年3月国务院决定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敞泄,自然滞洪,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和下游防凌的任务。潼关至三门峡库区的淤积有所减缓,但是却增加了下游主河槽的淤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蓄清排浑”阶段(1973年11月至今)。“蓄清排浑”,即: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兴利,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到汛期、特别是洪水期泄排出库,对下游泥沙起到冲刷作用,增强了下游河槽最小过流能力。“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全年入库与出库沙量基本保持平衡,水库防洪库容长期保持在近6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正确运用,说明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不仅能调节水量,而且能调节沙量。可以说,没有三门峡水库的实践,就没有“蓄清排浑”这样一种调水调沙的水库运用方式,以及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水沙调节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理论。</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防洪</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水库成功抵御了6次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型洪水,最大洪峰削减率达57.26%,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大大降低了黄河下游漫滩的淹没损失。自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千里大堤安然无恙,黄河下游岁岁安澜。</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防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门峡水库投入防凌运用后,不仅战胜了黄河下游比1951年、1955年更为严重的1967年、1969年和1970年凌汛,而且使黄河下游河道凌汛由“武开河”(人工破冰)变为“文开河”(调节河道流量融冰),对保证黄河下游凌汛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供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三门峡水库为沿黄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提供了足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同时还为“引黄济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引黄济青”“引黄入卫”“引黄入冀”工程做出巨大贡献,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灌溉</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有较大发展,灌溉面积近4000万亩;库区豫、晋两省利用水库蓄水发展农业灌溉,灌区面积已达100多万亩。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约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成为下游沿黄地区的可靠水源。</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发电</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门峡水电站现有7台水轮发电机组(1~5号水轮机由德国福伊特公司提供,1号发电机由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其余均由富春江水电设备制造总厂制造),总装机45万千瓦,其中1~5号水轮机为轴流转桨式,每台6万千瓦;6~7号为混流式,每台7.5万千瓦。</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从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机组(4号发电机组)并网(华中电网)发电至今,累计发电达6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20万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调水调沙</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三门峡水库参与调水调沙</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2002年~2021年,三门峡水库参与调水调沙19次。充分利用水库对泥沙调节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控制小浪底入库水沙过程,增强小浪底调水调沙后续动力,改善小浪底库区淤积分布,对维持小浪底水库长期利用库容、延长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提高了黄河下游过洪能力,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库区生态</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运用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海水倒灌和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在库区形成了东至三门峡大坝、西至陕西潼关、北至山西河岸、南至崤山脚下,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29公里的库区湿地。库区内拥有植物743种、动物867种;库区湿地有木本植物38种、草本植物560种、浮游植物12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14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鸟类279种,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门峡市鸟类由过去的175种增加到315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2.5%;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来到这里越冬(2021年1月,三门峡库区天鹅数量达17000余只。其中,三门峡黄河湿地13000余只、平陆三湾黄河湿地4000余只),形成了黄河上独具魅力的“天鹅湖”,三门峡市也因此被称为“天鹅之城”。</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