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绍山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黄绍山,笔名黄钟。原六十军政治部干事、原镇江开发区工商局局长。镇江诗联协会特聘研究员,洛阳诗词学会副会长、 竹韵江苏首席顾问、香港东方首席顾问、江苏大学梦溪诗社指导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宋词的由来 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曲子词的雅化,叫曲子,又叫倚声,类似今天的流行歌曲。一个是源于古乐府诗的长短化。这类诗歌在演化成词后,叫长短句。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就是古乐府七言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已经有了词的雏形。 总得来说,这段时期的词,都是配合乐曲演唱,紧密依附于音乐。乐曲是有声调的,为了配合声调,对字的声调就有了要求,所以叫作“倚声填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到了晚唐,词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逐渐挣脱了音乐的束缚。出现了可以独立存在的自度曲,出现了脱胎于近体诗的词牌,如《鹧鸪天》、《浣溪纱》等等,这类词又叫诗馀。这时词的运用范围更广泛,表达的情感更深沉,但仍然保留可以演唱的特点。而词曲的演唱,则由唐教坊、青楼歌妓中出现,以谭意歌、薛涛为代表的一大批精于吹拉弹唱的专业人材,把词乐演艺的更加婀娜多姿、更加委婉动听。 到了宋代,则出现了柳永、周邦彦等一众词作大家,宋词开始崭露头角,独树一帜。词由曲子、倚声、长短句向律词的进化,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律词,是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概念,是词、乐分离之后对词体的一种重新界定。)使得词体在宋朝大放异彩,终于成为可以与唐诗并驾齐驱的一代文体,双子星座。</p> <p class="ql-block">二. 柳永,人生伴宋词同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得从公元960年说起,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定都开封。历经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直至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宋朝逐渐步入治世。宋朝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乱象的教训,采取崇文抑武方针。崇文,客观上为宋词的蓬勃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和社会背景。而我们的主人翁柳永恰逢其时的来到人间,坠入万丈红尘。简直可以讲,他就是为宋词而生,为宋词而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看看柳永与宋词在历史上的交汇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建国。1004年澶渊之盟之后步入治世。 柳永984年出生。1008年进京赶考不中,遂一心填词。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潜心报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那年24岁进汴京(今开封)赶考。都城繁华极盛,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柳永踌躇满志,自信会“定然魁甲登高第”。1009年春闱及试,宋真宗觉得柳永“属辞浮糜”,整天哥呵妹的,严厉斥责。柳永初试落第。柳永为了安慰自己,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在没想到的是这首《鹤冲天》居然15年之后还在继续发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15年柳永31岁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1018年其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三变却第三次落榜。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40岁,第四次落第。这次其实柳永是中榜的,那年宋仁宗14岁,已经登基摄政两年。宋仁宗洞晓音律,一开始也蛮喜欢柳词,每逢宴饮都要侍从再三歌唱。慢慢地大臣们发现宋仁宗越来越搞的像柳三变了,生怕被“和平演变”,提醒他:先帝曾斥责这个人“属辞浮糜”。还把柳永的《鹤冲天》找给他看。所以进士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有柳永的名字,遂即划去,说:既然要拿“浮名”去换浅斟低唱,那还要浮名干什么,填词去吧。这就是“奉旨填词”的由来。柳永一气之下,与情人(虫娘)告别,离开了这个伤心地。《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的。 </p> <p class="ql-block">三.柳永与《雨霖铃·寒蝉凄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永对宋词的贡献,在《雨霖铃·寒蝉凄切》可见一斑。《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通过《雨霖铃·寒蝉凄切》,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柳永对宋词的三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这首词是属于慢词。是柳永第一位把唐代常用的小令与慢曲相互融合,形成了慢词,丰富了词调,发展了词体。唐代二百多年来,小令为主的词的语言,重复使用,已经变得陈词滥调,再不革新,则会变成死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柳永是宋代第一个成功大量运用领字的词人。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使用了五处“三字领”。领字对慢词的影响极大,它不但影响了慢词的句式与节奏,还改变了慢词的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雨霖铃·寒蝉凄切》是羁旅词。柳永词里不只运用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典雅的语言,还运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使人感到生动、亲切。是柳永把词从士大夫语言向通俗语言革新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四.赏读《雨霖铃·寒蝉凄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霖铃》的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用“寒蝉凄切“,点明了是清秋,用“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用“骤雨初歇”,表明了时间的紧迫。渲染了离别时悲凉的环境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桌好酒好菜,怎禁得满腹愁肠,实在是食之无味,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一边是“留恋”的情人依依不舍,一边是撑船的看到雨停了,天晚了,不得不 “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得别情达到高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两人分手之情状,描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万千柔情蜜意,皆化作一串泪珠。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千里,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不仅是描写别后怅然空虚,也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迷茫。词的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来伤情离别,已经令人不堪了。再等到冷落清秋节(重阳节),这叫哪个能吃得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清秋”照应上片开头的“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为千古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无绪”,只得借酒浇愁。拂晓醒来,情人何在?唯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个“残月”意境全出。衬托出词人凄冷的心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四句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孤独的寂寞凄凉,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之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而且越是良辰美景,越是令人伤感。表明了念之切,爱之深。《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难以割舍16年来曾寄托他仕途梦想的京都,这种失意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五.《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手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霖铃》在表现形式上,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抒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实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情感表达上: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如“寒蝉凄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营造了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痛的深刻感受。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增强了孤独与落寞的表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意象运用上:词中通过使用“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自然景象,以及“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等人物行为,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情别绪却无奈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艺术手法上: 在词中两个意象元之间的承接与转换,运用了虚笔、翻转、提顿(正反)、逆写、问答、透过、折进等八种笔法。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充分运用了这八种笔法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看上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虚笔: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一笔法,是实情虚写,明明是自己的情感,却借写他人或物象而映衬自己。这种笔法在宋词中被广泛使用。比如:“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弃疾《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人去楼空之心态他不说,而让“旧游飞燕能说”。让燕子说比人说,艺术刻画上更胜一层。“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夔《扬州慢》,往事并不一一赘述,却说行人看到过的,月亮晓得的。往事不明说,却比一一列举更生动。给读者留下宽泛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虚笔“的媚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一样。柳永不说雨停了,天也快晚了,我也将登上远程,心里很难过。他却让“寒蝉凄切”来渲染这种心情。这种表达方法更涵蓄,更深沉。是宋词婉约派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翻转:“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翻转是前、后两意分成正副,前一意与后一意相反相成。一般是前一意为副,后一意为正,比如:“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谢薖(音:科)《鹊桥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徐俯《卜算子》 ,“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叶梦得《贺新郎》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个人正躲在帐蓬借酒浇愁,此一去不知何年何月再见。外面那个讨厌的梢公却叫起来了:“还走吧?黏黏糊糊的”。一正一反。</p> <p class="ql-block">3. 逆提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提顿,本来都是书法上的名词。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所谓提,是指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慢慢提起。所谓顿,则是指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提笔为虚写,顿笔为实写,两种相辅相成,没有提,就无所谓顿,没有顿,提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句用的是逆提顿。 顿笔在前实写:执手相看泪眼。提笔在后虚写烘托:竟无语凝噎。 再比如姜夔的《踏莎行》“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的《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逆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逆写类似修辞上的倒装,但倒装指的是同一句中语序的颠倒,而逆写则是意脉的颠倒。 比如林逋的《点绛唇 草》:“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应是王孙去后,南北东西路上萋萋芳草无数,一加逆写,笔力便见生峭。 又如张先的《醉垂鞭》:“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意思是说昨日来时衣上云,直使乱山皆昏。如果直写,笔法便无此种真力弥漫。晏几道《阮郎归》:“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意实为殷勤理旧狂,故而要佩紫兰、簪黄菊。惟逆笔写来,笔力显得健劲。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来就“念去去、千里烟波”了,再逆写上暮霭沉沉楚天阔,空落落的,拔凉拔凉的心态,跃然纸上。再看下阕第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正提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里用的是正提顿,与前面的逆提顿不一样。这是提笔在前渲染,而顿笔则在后明白了当地说明意思。 如:“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先渲染别情,宕开一笔,再进一步说清秋节你我怎么能过啊。就像顿笔一样加大加粗了相思的苦恼。</p> <p class="ql-block">6. 问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答者,上句发问,下句作答,而所答之辞,又往往虚致空灵,不能是明确的答案。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透过。“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透过者,下意直承上意,而用意加深。 如: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 立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前一句为后一句加深加重作铺陈。一年到头的,再好的时光,再好节日都等于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 折进。折进是前后两意,下一意相对上一意而言,既是转折,又是深入递进。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便纵有、千种风情”,去跟哪个讲呢?一个折进把相思递进到极致。 如果说《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本教科书,一点不过分。全词八个韵句,句句皆用笔法技巧。而后人纳归总结出宋词的基本技巧笔法共有十种,在他这里就可以找出八种。其中有许多笔法是柳永自己摸索创造出来的。柳永在宋诗探索中孜孜不倦,为宋诗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六. 柳屯田与镇江的情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祐元年(1034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从摄政开始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放宽录取尺度,录取了500多名进士。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这一年他认识了谢玉英。50岁时授睦州团练推官,后来在余杭县令任上又认识了周月仙,64岁以屯田员外郎致仕(退休),故世人又称柳屯田。皇祐元年(1049年)柳永定居镇江。过了五年(1053年),柳永69岁在镇江去世。歌伎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相约去祭扫,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七.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律北固山寻柳永墓不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绍山(黄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峥嵘北固江边柳,瑟瑟秋风未夺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浅唱低眉思水井,纤腰翘袖舞青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眸寻千遍无抔土,魂荡一朝归武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里鹧鸪声切切,浑如卿相哭新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