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健身课程

1103074581

刘姥姥健身课程 5D美臀呼吸背部腹训实训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br><br>获取课程 ,请 加 徽亻言:<br><br>1103074581<br><br>长按数字复制徽 到 徽亻言 添 加 好 友!<br><br>概念具有有限性,但人们同样不能不用具有有限性的概念去 反映无限发展的客观对象。我们知道,作为思维主体的人(一定 历史阶段的人类),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 一定的历史条 件下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思维;同时,客观对象自身也有 一个逐步暴露和展现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呈现于人的感官 之前。正是由于存在这两种制约因素,使得人们所掌握的概念总 是有限的,也决定了人们不得不使用有限的概念去反映无限的对象 。<br><br>第二,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逻辑思维向前发展。逻辑是对 人类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而认识的运动历史表现在概念、范畴 的变化、发展之中,认识史不外是新概念不断产生的历史。新 概念所以会产生,是思维形式的抽象性、固定性、有限性与思维 对象的具体性、流动性、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要求和必然结 果。思维对象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大和深 入,人们不断发现客观事物新的具体性、新的本质。人们的认识 要日趋符合、接近客观事物,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思维形式对思 维对象所作的概括上,而必须使思维形式适应变化、发展了的思 维对象。我们前面讲过的概念的发展和转化的情景,就是思维形 式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思维对象的具体表现。原有的概念曾近 似地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对象的面貌,思维形式与思维对象之间取 得了相对适应、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来客观对象变化、发展了,<br><br>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客观对象中原来未被发现的本质,就需要根 据新的感觉材料制作出一批新的概念来描述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对象,这时思维形式与思维对象之间又取得一定阶段上的相对 适应,相对平衡。但这些新概念仍然有着抽象性、固定性、有限 性的一面,不能完全地、永远地适应客观对象。随着客观对象的 进一步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些新概念又会变成 旧概念,又需要用更新的概念来取代或改造它们。平衡和稳定不 断被打破,这样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在这一矛盾运动中,旧概 念不断被抛弃(或者得到改造),新概念不断产生,使人类的认 识和科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对于认识史发展的每一个新的阶段,逻辑都给予概括和总结,从而逻辑思维也不断达到新水平。<br><br>第三,逻辑思维向新水平的发展结果,是思维达到辩证思维 的阶段。上述的矛盾推动着逻辑思维向前发展,便导致了辩证思 维的产生,这也是我们把上述矛盾作为逻辑思维基本矛盾的一 个理由。<br><br>对于逻辑思维的矛盾,古代怀疑论者巳经有所揭露。古希腊 的芝诺提出了“二分说”。根据“二分说”,向一个目的地运动 的物体,为了要走完它的全部路程,首先必须走完这路程的一 半;要走完这路程的一半,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路程的一半;如 此类推,以至无穷。可见,“每一个量——每一时间和空间总是 有量的——又可以分割为两半;这种一半是必须走过的,并且无 论我们假定怎样小的空间,总逃不了这种关系。运动将会是走过 这种无穷的时点,没有终极;因此运动者不能达到他的目的地。”①<br><br>这就是芝诺所发现的在思维中表达运动会出现的矛盾。<br><br>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些哲学家也揭露了逻辑思维最初的矛盾。 老子首先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②认为可用语言、概念来表达的道和名,已经不是那恒常的道和名,即 “指物造形,非其常也”①。道是恒常的、发展的,名称、概念 却总有所指, 一有所指就有限定, 一个个形象被分割开,就不是<br><br>那整体、恒常的道了。<br><br>惠施、庄子、郭象等人对思维中的矛盾也有论述,特别是庄 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揭露:(一)庄子说:“夫道未始有封,言 未始有常。”②即,道是没有界限、不能分割的, 一分割就不成 其为整体,不成为道了。而一经语言、概念的抽象,作为思维对 象的道总要被分割开。(二)庄子说: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 所待者特未定也。”③就是说,人的认识总要有所指,要和一定 的对象相对应、相符合才恰当,但是客观对象却“无动而不变,无 时而不移”①,认识所反映的对象片刻不停地在变化,没有静止的 时候。(三)庄子说: “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 数之所不能穷也。”⑤道是无形的、没有外围的,即无限的大 全,而语言、概念却是有限的。<br><br>芝诺、老庄等人虽然揭露了运动和思维中的矛盾,却不懂得 矛盾即是事物以及反映事物的概念的本质,因此不能正确地解释 这些矛盾。辩证法在他们那里还是偶然的、自发的,辩者本身并 没有超出形而上学的束缚。芝诺发现了运动本身包含的运动与静 止、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但却由此认为运动在思维中是不 可理解的。他的“二分说”等命题是作为对运动的反驳、责难提 出来的,意在论证运动是虚假的,世界是不动的。惠施、庄子、<br><br>郭象等人则强调和夸大了事物的变化、运动,揭露出静止中有运 动,但却否定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 “方生方死”、 “交一臂而失之”。由于他们各自存在片面性, 都得出了思维无法描述运动,概念无法把握客观对象的结论。老 子认为,既然用语害、概念表达的道已不是常道,因此语言、概 念无法把握作为思维对象的道。庄子也责难说,由于语言、概念 有抽象性,把对象分割开,所以不能表达对象的整体;由于语言、 概念总有所指,带有静止性、固定性,所以不能表达“无动而不 变,无时而不移”的思维对象;由于语言、概念是有限的,所以 不能表达无形、无限的思维对象。<br><br>老、庄等人虽然得出了概念无法把握客观世界的错误结论, 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却很有价值。“言”和“意”能否把握道?概 念能否把握自在之物?逻辑思维能否真正把握世界的统一原理和 宇宙的发展法则?这乃是辩证逻辑的根本问题。古代怀疑论者发 现了思维中的矛盾,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自然的。经过他们的揭 露和责难,人们感到要对思维中的矛盾给予正确解释,要对逻辑 思维能否把握客观世界的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寻求一种新的 思维方法,从而有了辩证思维的要求和可能。以古代中国来说, 经过百家争鸣,到战国末期,荀子和《易经》分别达到了一定程 度上的辩证思维。<br><br>这里仅举荀子为例。荀子说:“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 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名实以喻动静之道 也”。①就是说,每一个概念都概括同类的许多实物,每一个判 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同概念的统一。而辩说(推理、论证)则是在 不偷换概念的条件下来说明“动静之道”。可见,名、辞、辩说都是同一中包含差别,都有矛盾。更可贵的是,他认为作为思 维对象的道,是静与动的统一。而要“喻动静之道”,一方面不 能偷换概念,要保持概念的确定性,另一方面概念又必须是灵活 的,即思维形式也应是动与静的统一。用这样的思维形式自然能 把握客观事物。荀子还有一段著名的话: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 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故坐 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①就是说,善于谈论古代的 一定要在现今的事实上得到验证;善于谈论天道的一定要从人事 上得到验证。而任何言论,第一“贵有辩合”,要经过正确的分析 与综合,第二“贵有符验”,理论要得到事实的验证。做到这两 条,就可以“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达到知行、<br><br>名实的统一。这段话,进一步肯定了通过辩证思维,概念能够把 握客观事物,知行能够统一,名实可以相符。同时也指出了辩证 思维把握客观事物的方法,即坚持分析与综合的结合,理论与事 实的统一。运用“辩合”、“符验”的方法,概念就可以不断地 得到检验和修正,就能流动起来,适应具体的、流动的、无限发 展的客观世界。<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