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说3》——孜珠寺的夕光

十兄

<p class="ql-block">  沿317国道从他念他翁山上辗转下来,就到了一处河谷,小河对岸就是丁青县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河谷路边上硕大的冬虫草塑像。说是从山上下来,其实丁青的海拔也近3900米。这小河是怒江支流,这里,已是横断山脉深处。</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晚将住在丁青县城。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苯教四大神山之一:孜珠山。丁青县城离孜珠山只有30来公里。</p><p class="ql-block"> 在丁青加满油后,沿317继续向前。这一带的人迹明显增加了,村庄、农田不时出现。翻山越岭来到孜珠山山脚时,已是下午5点多,看了一下手表,显示的海拔高程不到4000米。</p><p class="ql-block"> 转向小河边道路,驶过一对突出在小河两岸垂立着百几十米高的山体,便左转驶上了陡峭而泥泞不堪的爬坡路。随着车的不断爬高,惊异地发现,河岸这对布满洞穴的碣红色山体,竟如山门般,直愣愣地把山里山外隔成了两个世界:原本绿树红花、生机不断的山外,转眼间便成了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的山里,仿佛进入了荒寒界。脑海中突然闪现出《魔戒》第二集中,那耸立在海河入口处的那对巨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在乱石穿空的峭壁上画着之字型蜿蜒向上爬行,一条泥路,一路风尘,近距离的拐弯让人晕乎乎。车行了多半个时间,当道路略为平坦时,终于远远地望见孜珠山那高耸的大山山巅。山巅之上,却又见几座高低错落的巨大山峰,山峰间,红艳艳的大片建筑群,如山花般盛开在这荒凉的绝壁之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爬上了近800米的悬崖峭壁!</p><p class="ql-block"> 当终于站在了山巅,站在了海拨4800米的山顶平台前,这一览无遗的旷世景象,终于重重地垂击着胸膛,让人无法言喻:</p><p class="ql-block"> 连绵的群山在眼前展开,高耸的大山上,是略缓的坡地,没有树木,高原的痕迹,在悬崖峭壁上展现出斑驳的原色;</p><p class="ql-block"> 菱角分明的六座山峰,露着碣红的山体,就那么骑立在山脊之上,环向西方,刺向天穹。山峰上那巨大的空洞,仿佛在鸣发着异域的风声,让人如身置域外星球;</p><p class="ql-block"> 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如同叠加的方合子,沿坡层层镶嵌在山峰间,高低错落,面朝净土。又如散落的彩色珍珠般,散发出祥和而润玉的光泽,直压着人们的视觉极限;</p><p class="ql-block"> 眼前金黄色的转经台经桶在旋转,寒风冽冽,却传来丝丝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呆呆地站在观景台上,呆呆地看着眼前的震撼,无法移动自己的脚步。山巅激荡的寒风吹拂着脸颊,脑海里,“英雄无敌”电游里的场景,正一幕幕地浮现着,仿佛这六座山峰的洞穴,正是龙穴,那寺院僧房,便是城垣屋舍,那里有骑士、剑士,有农夫,有人马;山前城廓边的山坡,便如防卫的战场,山后,却是守卫的良田牧场;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在山前投下一束束光影,仿似无数金龙正振翅飞翔,俯瞰守护着这方土地。龙城,竟像是真实地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高程4800米的天空之城,西藏苯教的中心寺院——孜珠寺。</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孜珠寺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雍仲苯教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孜珠之名,就源于这骑在山巅的六座山峰(孜珠便是藏语六座山峰之意)。这里是观音菩萨道场,所以这六座山峰又象征着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山峰向西环立,寺院便也向西而立,面向西方极乐。</p><p class="ql-block"> 云层在变动,这触手可及的云层在慢慢地变薄,漏下的夕光渐渐地增多了,渐渐的向山峰移动。只一会儿,夕光便笼罩了这片区域,天空之城,一瞬间像披上了金黄的袈裟,在向晚的天宇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端祥,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夕光里,身穿黑色藏服的苯教藏民们,正默默地走到布满经桶的四方型经房前转动着转经桶,又默默地向寺院走去,这黑色的身影在金碧辉煌的寺前,渺小得如同尘埃般。</p><p class="ql-block"> 苯教是西藏最原始的宗教,其起源便是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和对山川的敬畏,认为万物皆有灵。古人面对天地万物的形成、春夏秋冬的转换、日月星辰的更替并不了解,在有限的见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下,关联起人类自己的行为,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能超越人类自身力量的“神”,进而形成多神论。特别是西藏这高原地带,面对高耸入云仿似洁白无瑕的雪山却会带来灾害而不解,面对仿佛触手可及却遥不可及的云天只能充满遐想,苯教,便是在这可观不可及的思维逻辑里逐步形成。这与汉地的山海经等神话传说以及汉家的神仙体系其实异曲同工。苯教的发源地是古象雄国,也就是现在的西藏阿里地区。原始苯教是结合天文地理、医学建筑、祭祀占卦、招魂超度、祈福招财等,与汉地道教竟有许多相像,这不同区域的古人的思想和感知能力,原也有共通之处。</p><p class="ql-block"> 丁青一带,是雍仲苯教现存最为核心的传教区域,当地人基本信奉雍仲苯教。苯教崇黑,服饰以黑为主,于是这里所见,便是一身黑色的信徒。藏族人几乎整体信教,几千年来已深入骨髓,对宗教的虔诚度更让人吃惊。2016年走过318国道时,便时见那些沿路叩拜前往拉萨的藏民,他们身住横断山脉的大山里,却以能到心目中的圣地参拜转经作为其一辈子的梦想,那怕历千山万水、越千沟万壑。这次我们走317国道,沿途见到了更多的朝圣者,他们三步一拜,用身体丈量大地,丈量着他们梦想中的未来。而这海拨4800多米、从山脚到寺院要爬上垂直高度800多米悬崖峭壁的孜珠寺,携男带女来朝拜的藏民依然络绎不绝。这些身在尘内、却心系尘外的信徒,让人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叹:世间红尘,善何如焉。</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夕光中走来一群身披大红袈裟的僧人,松散地走在山路上,却给这尘外之地带来红尘之感。</p><p class="ql-block"> 孜珠山历史上就是修行之地,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让这山上洞穴遍布,却也成了僧人们的修身之所,由于远离尘嚣,在此修行者得以清修静思,故苯教圣贤与得大道者众多。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说,阿里的冈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钦的梅里雪山,也唯有孜珠山,能在山上拥有这独一无二的修行条件。</p><p class="ql-block"> 西藏的苯教已基本与佛教相溶合,雍仲苯教更甚,与藏传佛教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现传的也叫苯教佛法,所以孜珠山,也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虽然有类同的修行方式,但本质上这两教派还是有所不同,苯教信仰万物,佛教信仰佛陀;苯教重仪式,佛教重修行。苯教所修更为广泛,从另一个角度看,佛家只是苯教修行的一部分。雍仲苯教可以说是系统化阐述苯教教义、又去除掉原始苯教血腥一面的教派,是苯教流传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孜珠寺现任主持是丁真祖普俄色活佛,是对孜珠寺的修复及雍仲苯教教义传播有大贡献者。丁真祖普俄色活佛认为孜珠寺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出入的权利,所以孜珠山没有景区大门,孜珠寺也没有门票。</p><p class="ql-block"> 西藏的寺院文化,几乎等同于西藏地域文化,孜珠寺自然而然地成了藏地文化的传播者,据说每逄鸡年举办神舞法会,山上曾聚集了成四面八方来的20多万人。孜珠寺是苯教的教学基地,在这苦修的僧人不在少数。藏家僧人的修行之法严于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对教义融会贯通,所以经常有“辩经"之举,藏传教派的寺规庙律也严于汉传佛教,对僧人的苦修要求很高,孜珠寺所处环境,本就对修练者的极大考验,我们看到的这些红衣僧人,脸上便或多或少地显出沧桑感,他们是尘外之人,又居域外之地,严酷的生存环境、严格的修行要求,却让流逝的时间给他们刻上了红尘痕迹。</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夕光下却见一位青年正面对孜珠寺,架着小桌做直播。一边是手机里直面金光灿灿的孜珠寺场景,一边从容地炒菜煲汤、热气腾腾。他用的是甲烷气炉,只是如此高海拔,沸腾的水怎样也不可能达到100度。寒风吹乱他的头发,吹得他紧了紧身上已脏污的大衣。</p><p class="ql-block"> 转角处,一位年轻女子,也在正而八经地直播高寒里煮饭的状况,身傍的小车,应是她吃住行的全部家当。现在只是傍晚,已是寒风凛冽,寒气逼人,想像一下这高寒地带的夜晚,是多么的冰冷刺骨,这一车一人,该是多么的落寞,我仿佛看到了风雪交加的夜晚小车上那身披大衣卷缩着的孤寂身影。</p><p class="ql-block"> 入世,竟是如此艰难。</p><p class="ql-block"> 而网络时代下的孜珠寺,早已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夕阳慢慢地收起了夕光,金光里的孜珠寺,也慢慢地退去了袈裟。寺前的上山路是如此清晰,清晰得连那车轮扬起的尘土,也仿佛历历在目。看着这弯弯绕绕的路,脑中突然闪过关于这孜珠寺的建造的念头,心思突然收紧:在这荒山野岭、绝壁悬崖上建造如此辉煌的建筑,放到现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两三千年前,该是多少人力、畜力、物力的聚集?西藏长时间处于奴隶制社会,这山上山下,又该流了多少奴隶的血汨?遗有多少奴隶的白骨?</p><p class="ql-block"> 再看这孜珠寺,余光缭绕里,似有血色殷红。它面对着西方,有鹰在山前盘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夕光在退变,这触手可及的云层在翻动着,如翻页般,仿佛在翻译着西藏宗教的派系争斗与政教合一的陈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几经沉浮的藏传佛教,已是佛教与苯教高度融合的产物,转山、转经这些苯教仪式已被佛家所用,起源于石头崇拜的玛尼堆和起源于树木崇拜的经幡,在与佛教结合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今已成了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景。而现在的藏传佛教,也正在汉地日益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 自元朝以来,流传于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便在蒙满区域流传,元、清两朝立国后均将之纳为国教,以至京师一带成了藏传佛教的天下,五台山,更成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存的地方。如今,随着京圈文化的外扩而日益流行起来,传统的汉传佛教,也正在与藏传佛教进行着融合,转经等方式,也开始在汉传佛教寺院里出现了。藏传佛教本就是从汉地、从印度尼泊尔等国分别传入藏地,几经波折,融合了苯教等原始教派的因素,兜兜转转,如今又传回汉地。也许,人们更愿意相信藏传佛教的纯粹,更相信它的神秘与自律。</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有它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盘旋的无人机传送来这高山土地上五彩缤纷的容颜,这天宇下的世界,如调色板般的色彩斑斓,变幻无穷。</p><p class="ql-block"> 夕光渐渐消失,天空依然明亮,这天空之城,依然在余光里散发着温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间玛尼堆</p> <p class="ql-block">村边的经幡</p> <p class="ql-block">317国道上的朝拜者</p> <p class="ql-block">小城丁青</p> <p class="ql-block">孜珠山下山门石</p> <p class="ql-block">夕照下的孜珠寺</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的孜珠寺</p> <p class="ql-block">孜珠山上的峰与路</p> <p class="ql-block">修行的苯教僧人</p> <p class="ql-block">虔诚者</p> <p class="ql-block">男直播者</p> <p class="ql-block">女直播者</p> <p class="ql-block">早上的丁青</p> <p class="ql-block">瓦拉山下的村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