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名人榜一文化名人王学渊

行行

<p class="ql-block">王大勤赞王楼王氏先贤王学渊</p><p class="ql-block">向来苦读度春秋,中举育人书院楼。</p><p class="ql-block">笔走龙蛇透纸背,云行流水写精钩。</p><p class="ql-block">箧藏汉印名华夏,箱折兰亭誉九州。</p><p class="ql-block">一代风流人敬仰,王楼王氏喜心头。</p><p class="ql-block">王大勤,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大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王学渊,清末举人,号雷溪,铜山县人。</p><p class="ql-block">王学渊是徐州近代颇具影响的文化名人,他学问深厚、工诗词、善书法、支持共和革命、致力地方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曾经编修《铜山县志》。</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王学渊,字惺三,号雷溪,铜山县人。清咸丰11年(1861年)出生,民国17年(1928年)7月去世,终年68岁。</p><p class="ql-block">王学渊自幼聪颖,六岁之前,便从父亲王立廷那里学会唐诗数十首,入私塾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光绪元年(1875年),15岁的王学渊进入铜山县学学习,那时他就在砚台上刻出“光阴不能虚度”几个大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光绪17年(1891年),又以品学兼优的优贡身份被推荐到国子监学习。光绪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中许多丧权辱国的条款,令王学渊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有了新的认识。加之在这段时间内,王学渊家中相继有几位亲人病故,致使他对仕途之路感到心灰意冷,转而潜心研究学问、支持共和革命和致力地方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p> <p class="ql-block">学问造诣</p><p class="ql-block">1、书法研究。王学渊生平喜好书法,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墨迹,后来对汉魏晋唐各代的书法大家无所不临,再后来则致力于王羲之的书法研究。</p><p class="ql-block">1918年,张伯英在北平隆福寺购得宋拓王羲之《十七贴》,并将影印本送给王学渊一册,从此王学渊便朝夕临摹,书技得以精进。目前,徐州市博物馆仍存有王学渊的墨迹多幅,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亦存有王学渊的字迹。作为地方文化名人,王学渊的书法深受各方面的好评。</p><p class="ql-block">江南名士邓熙之主讲云龙书院时,曾说“徐州善书者,曰王惺三,曰张少傅。”并称张伯英为“后起之秀”。这说明,王学渊、张伯英是老师心目中最得意的两个门生。</p><p class="ql-block">铜山县第一任民政长、光绪年间举人韩志正说:“张伯英少傅和王学渊惺三皆工书,时称二妙。”书法大家、清末举人张伯英曾在多处、多次高度评价王学渊的书法。在他编纂的《徐州续诗征》里曾说:“在我们家乡铜山,工小楷书法的只有万寿祺、李蟠和王学渊三个人。”</p> <p class="ql-block">2、诗词研究。王学渊酷爱诗词,或登山临水,或探幽访古,或报国之负,或思亲之情,无不书之笔端,跃然纸上。在他的书房里,常有一批文友与之为诗唱和。但是,他为诗为词只为一时情趣,从不留存,所以流传下来的诗词之作较少。目前,仅收集到20多首,还有一批联语。王学渊的诗词境界高远,意象美妙,可以令读者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3、收藏研究。王学渊是徐州清末民初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张伯英说:“王学渊爱好收藏先哲的遗墨,并知道他们的故事。在他的居室内、几案上、窗台前、箱匣里,到处都是古墨刻。”李辅中说:“王学渊平生有金石癖,每至一地,必尽力搜求。其主讲歌风书院几十年,凡沛之碑刻,糜不拓搨。”</p> <p class="ql-block">韩志正像</p><p class="ql-block">支持共和革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根据临时宪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宣布废除镇道府制度下的各类官衙,一律实行议会政治和地方自治。在废除封建、推行共和的过程中,王学渊主要支持了五位革新人士的正义之举。</p><p class="ql-block">1、支持韩志正的正义之举。</p><p class="ql-block">在徐州,韩志正接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较早,1904年便在徐州成立了“不缠足会”,并倡导剪辫子,1906年又携长女韩中英游学日本,同时参加“同盟会”,1918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五年后返乡,从事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对于韩志正的这些革新革命活动,王学渊极为赞赏,并大力支持。1911年12月,当北伐军的前锋行至徐州城南三堡车站时,王学渊与各界知名人士一起,力举韩志正、徐香九、梁惺初三人为代表,前往迎接,引导北上。</p><p class="ql-block">在废除旧制,建立共和政体的过程中,王学渊四处游说,力推韩志正为县民政长官。因为王学渊年龄较长,而且德高望重,所以他的一言一行对周围的人影响很大,结果韩志正被推选为铜山县第一任民政长。</p> <p class="ql-block">韩志正在总理一县之政的同时,还发起成立了“铜山同志会”,组织志同道合者广泛宣传革命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理。对此,王学渊自然是一位十分热心的志同道合者,不仅经常参加“同志会”的活动,而且从中出谋划策,使“同志会”的工作开展得颇有成效。</p><p class="ql-block">复辟狂张勋曾两度盘踞徐州,军阀混战也多以徐州为中心进行,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共和政府要做的工作太多,迫切需要各界知名人士鼎力相助。在这种情况下,王学渊不仅带头剪掉辫子,而且也不允许家人留辫子,以示对复辟势力的蔑视。</p><p class="ql-block">以韩志正为首的共和政府还看重王学渊品端人义的影响力,常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难事交给他去办理。每当这时,王学渊总是不遗余力,以长者的身份做各方面的疏通工作,因而件件事情都办得非常妥当。为此,在王学渊过世之后,祁世倬在《王君墓志铭》里这样写道:“改革以来,长官采君声誉,委以事,君进退绰有余裕,识者重之。”</p> <p class="ql-block">徐州市少华街(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王少华而命名)</p><p class="ql-block">2、支持王少华的正义之举。</p><p class="ql-block">王少华,名宗琦,号少华。1906年曾在南京自治讲习所学习,接受民主自治思想较早。在韩志正担任铜山县民政长时,王少华就被推选为县议员,跟随韩志正在县署内任职。</p><p class="ql-block">1913年,革命军讨袁失败后,袁世凯大肆屠杀革命人士,面对严酷的政治形势,韩志正只好远走北平避难。韩志正离职后,县民政长由袁良干临时接替,但袁良干很快又随革命军南下离开了徐州。一时间,徐州城空无首领,致使盗匪横行,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局面,王学渊立即串联各界知名人士齐集县商会,共商保城安民之策。王学渊认为,徐州正处在一个群首无主的危急关头,当务之急就是要推选出新的民政长官,以便总理共和政体,平定匪盗,安定人心。</p><p class="ql-block">王学渊的意见得到了在场各界人士的赞同,于是大家公推王少华为县民政长代理人。王少华上任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镇压匪徒,很快稳定了徐州的局势,百姓无不称好。</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张勋统领的辫子军又从兖州南下占据了徐州。辫子军一到徐州,就向王少华要粮要款。一向关爱父老乡亲的王少华,便将徐州百姓的苦难情形一一陈述,婉言拒绝摊派。为了达到催要钱粮的目的,张勋指使人将王少华关在县府里,百般凌辱,残酷毒打。在虽忍辱却仍不能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的情况下,王少华愤而坠楼身亡。</p><p class="ql-block">王少华殉职后,王学渊悲愤交加,随即挥笔写下挽联,以示志哀,挽联内容是:“勤事竟捐身,保障有灵,应胜桐乡祀朱邑。频危犹执手,烦冤谁诉,欲排阖闾问巫咸。”这幅挽联的大体意思是,您为全县人民操劳,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您的在天之灵亦然还会保护着大家,因此我们应该以超过桐乡人祭祀朱邑那样来祭祀您。已经到了很危险的时刻,您仍然不愿离开工作岗位,您的烦恼痛苦向谁去诉说呢,我真想为您铺一条通向天门的路,那只好去请教巫师了。</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王学渊还与各界人士一起就集资公祭和将县衙门前横街改称少华街等事宜进行商讨,形成了共识。</p> <p class="ql-block">王大勤讲王学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3、支持项有训的正义之举。</p><p class="ql-block">项有训,字古村,铜山县车村乡人,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代就以诗文著称而崭露头角。同时项有训还具有强烈的爱国家、爱民族及仁爱友和之心。</p><p class="ql-block">王学渊的老家与项有训的家距离较近,对于家乡有这样一位不凡的年轻人感到非常自豪。为了支持这位小于自己24岁的革命青年,王学渊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多次返回乡里,动员家乡人将其推举为车村乡议员,继而推举为铜山县参议员。</p><p class="ql-block">项有训果然不负众望,担任乡、县议员之后,通过募捐和争取省府、县府支持,在家乡开展了修桥铺路和赈灾救济一系列惠民活动,深得百姓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项有训忧国忧民和革新图强的革命精神,受到上层革命党人的赞赏,于是被委任为盱眙县县长职位。国民革命军讨袁失败后,张勋再次占据徐州,这时项有训也从盱眙返回家乡,以组建“诗社”为名,广泛交接各界爱国知名人士,动员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宣传革命,推进革新。王学渊作为最早参加“诗社”的成员之一,则以写字、作诗和金石鉴赏为手段,对反动势力内部的官兵进行晓之以礼、晓之以义的宣传,从而瓦解了敌对势手的力量,支持了共和革命。</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学渊的儒雅风范和支持革新的正义举动,项有训非常佩服,曾为诗一首,大加赞赏。</p><p class="ql-block">项有训组建“诗社”宣传革命的举动,令驻徐军阀褚玉璞十分恼怒,1927年1月7日深夜,便派人到车村将项有训抓捕,次日凌晨即将其杀害。</p> <p class="ql-block">项有训遇害后,王学渊非常悲痛,立即与“诗社”其他成员一起联名上书国府、省府,强烈要求为项有训正名请旌。考虑到民心所向,后来国府为项有训旌表“矜此劳人”四字,省府亦旌表“天地正气”四字。</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段历史,在程希庚先生所写的项古村先生传略中有这样的记述:“项有训先生,字古村,彭城世家也……广结爱国人士,若韩志正、周仲穆、佟于九、卓颖华、王惺三、徐寿松、赵懋斋诸公,假诗社酬和,秘谋革新……”在所列的爱国人士名单中,王学渊即王惺三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徐州云龙书院</p><p class="ql-block">王学渊曾就读于该书院,是该院高才生。</p><p class="ql-block">致力地方/编修地方史志。</p><p class="ql-block">1917年夏,湖南长沙人余家谟出任铜山县县长,到任伊始便关注县志编修工作。经《铜山县乡土志》主编杨世桢的推荐,王学渊与王嘉铣、祁世倬、张从仁、王开孚等五人,被余家谟确定为编修铜山县志的主要成员。</p><p class="ql-block">从1917年秋天开始,王学渊便投身到县志的编修工作中去,不辞辛劳地阅史料、查志书、访人物。</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史志的质量,王学渊对所搜集的资料详稽慎核,力求无偏无倚。到1919年底,铜山县志稿基本告成。</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刊印经费的不足,王学渊又在征得新任县长同意的情况下,在一些富户和商贾中进行募集,从而使铜山县志在1926年如愿以偿地得以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王学渊诗三首</p> <p class="ql-block">王学渊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分享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