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贝鲁特,黎巴嫩文化部和贝鲁特大学安排与我们进行了交流,中东问题专家也给我们介绍了黎巴嫩的历史和现状,还讲了很多关乎贝鲁特的事件。<br> 贝鲁特的历史也能追溯到腓尼基人,五千年来经受了来自亚述、巴比伦、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进入近代接受法国委任统治,直到1943年黎巴嫩独立,建立共和国,定都贝鲁特。不过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和天然良港(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几个世纪以来贝鲁特始终是连结东西方的门户,成为中东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加上绮丽的自然风光颇受东西方的青睐。</h1><div><br></div> 1920年代由法国委任统治的贝鲁特(上图)贝鲁特市区(下图) <h1> 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人口的95%是阿拉伯人。以前信仰基督教的人占多数,大家约定总统和军队负责人由基督教派出任,总理、议长分别由伊斯兰教派出任,其他职务也都分给各个教派担任,共同管理国家,相安无事。和平发展使得黎巴嫩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中东地区最富裕、稳定的国家之一,因货币坚挺被称为“中东瑞士”,因文化浪漫又被誉为“中东巴黎”。</h1><div><br></div> <h1> 黎巴嫩自从奥斯曼帝国和法国共治时期在宗教上比较宽容,以至于教派林立,主要教派就有九个(穆斯林有逊尼派、什叶派、德鲁兹派、基督教有马龙派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希腊天主教、亚美尼亚东正教、亚美尼亚天主教和新教)。教派多了冲突不断,哪里会太平,只不过暂时维持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必然出现乱局。果然后来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伊斯兰教成了多数,要谋求更多的权力。这时又涌入巴勒斯坦难民,伊斯兰教人口暴增,平衡被打破了,终于1975年爆发了内战。引发内战的原因是这年四月,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了一座基督教堂,打死四名马龙派教徒和数名平民,基督教马龙派以牙还牙在当天伏击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的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由此黎巴嫩内战爆发。</h1><div><br></div> <h1> 黎巴嫩怎么会有巴勒斯坦游击队?说来好笑,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大量巴勒斯坦难民要求去约旦避难,约旦觉得都是自己的弟兄不能见死不救,再说可以利用他们对付以色列,就都收留了。可约旦万万没想到这些巴勒斯坦难民并不安分,打以色列不行,却能在约旦经常闹事,甚至想推翻约旦国王,鸠占鹊巢。多次策划刺杀侯赛因国王(未遂)后,约旦忍无可忍就把巴勒斯坦难民悉数赶出去,无奈之下巴勒斯坦难民(游击队)就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安营扎寨,又在黎巴嫩闹事。内战打起来,邻国也都出来“拱火”,叙利亚直接出兵占领黎巴嫩北部大片地区,以色列因打击巴勒斯坦游击队也出兵占领黎巴嫩南部,重创了巴勒斯坦游击队,没办法巴勒斯坦难民只好再把总部转移到突尼斯,人员被分送到八个阿拉伯国家安置。巴勒斯坦难民刚走,伊朗又扶植起一支真主党武装也占居一方,更难缠。</h1><div><br></div> <h1> 内战持续十六年,把黎巴嫩打得满目疮痍,人口锐减,直到1990年才经多方斡旋,伊斯兰、基督教两派议员达成《塔伊夫协议》,重新分配政治权力,勉强停止内战。内战把好端端的现代、富裕的国家基本上毁了。经济崩溃不说,人民也被撕裂,原本基督教和穆斯林在城市里混住,很融洽,内战形成一条分界线(绿线),把贝鲁特一分为二,以西和南部郊区为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居住区,以东为基督教居住区,两区居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h1><div><br></div> <h1> 联合国也为解决黎巴嫩问题作出了决议,黎巴嫩除了国家军队,任何政治组织的武装均为非法,必须收缴,这是实现和平的保证。可真主党拒不执行决议仍然保留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了国中之国。真主党的目标是对外消灭以色列,对内要建立像伊朗这样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国家,这无疑对黎巴嫩政府是个威胁,也是中东和平的隐患。黎巴嫩政府的军队本身就很弱,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还不愿意打自己的兄弟,这政府军队还真拿真主党的武装毫无办法。说是叙利亚和以色列都撤出了黎巴嫩,可强大的外部势力的支持、干预并没消停,爆炸、刺杀时有发生,黎巴嫩实现和平之路看不到尽头。</h1><div><br></div> 酒店内外(上下图) <h1> 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只游览了贝鲁特主要的城区,经过战后几年的重建,贝鲁特又恢复了往日的面貌。漫步在贝鲁特的街头,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与欧洲城市没有太多的不同。因为事先了解了当年法国委任统治的历史,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建筑和人都有浓重的法国痕迹,除了阿拉伯语外,法语和英语也都是日常交流的语言。</h1><div><br></div> <h1> 国会广场(也称星星广场)的钟楼是贝鲁特的地标,建于1930年代,明显的法国风格,也是很少在内战中幸存的建筑之一。钟楼处于贝鲁特的正中心,从这里辐射出去八条街道都是贝鲁特的繁华的去处。其中El Maarad大街最热闹,咖啡馆、餐馆、烟馆一字排开,出于好奇,我们走进了一家烟馆看到阿拉伯妇女在吞云吐雾,享用水烟。</h1><div><br></div> 贝鲁特El Maarad大街的水烟馆(上图)和拱廊(下图) <h1> 阿明清真寺是前总理哈里里捐建,仿照了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虽然少了两座宣礼塔,看起来还是十分显眼。旁边的一座帐蓬就是前总理哈里里的纪念馆,哈里里是黎巴嫩战后重建作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身为穆斯林却能被各派接受,结果于2005年遇刺死亡,有人说是叙利亚特工所为,因为哈里里力主叙利亚撤军。</h1><h1> 与阿明清真寺比肩而立的马龙教派大教堂也是贝鲁特的地标,附近还有亚美尼亚的贝鲁特大教堂。让人看到以前黎巴嫩的宗教各派和谐共处,并没有对立。1886年创办的美国大学是黎巴嫩最好的高等学府,阿拉伯国家的很多高级官员都毕业于这所大学。</h1><div><br></div> 贝鲁特阿明清真寺(上下图) 前总理哈里里的纪念馆(上图)烈士雕像遍身的弹孔(下图) <h1> 阿明清真寺前面的烈士雕像是纪念1916年反抗奥斯曼帝国被杀害的黎巴嫩英雄,而内战却给他们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我在远处拍的照片但能看到遍身的弹孔,特别是手臂几处被子弹穿过,现在原样保留是个警示,也发人深思。</h1><div><br></div> 贝鲁特国家博物馆正厅(上图) 比布鲁斯出土的腓尼基国王石棺(上图)石棺浮雕可能讲述了主人生前的故事,造型非常生动(下图) <h1> 贝鲁特国家博物馆也很值得一看,内战期间博物馆地处战斗前沿,因屡遭炮击,遂闭馆,展品装箱封存,直到1997年重新开放。馆内收藏有大量黎巴嫩出土的精美文物,被誉为黎巴嫩六千年灿烂文明史的镜子。目前展出的只是已修复的一部分,主要是腓尼基、波斯、希腊、罗马时代的石棺、石雕和马赛克等,生动记录了三四千年前古人们的生活。著名的腓尼基比布鲁斯国王的石棺摆在中间,四面是精美的浮雕,底座由四头狮子雕像支撑,因为有世界上最古老字母镌刻的铭文,成为镇馆之宝。人说黎巴嫩是现代阿拉伯文明复兴摇篮之一,绝非浪得虚名。</h1><div><br></div> 巴尔贝克出土的公元三世纪的马赛克画(上图)公元前五世纪的腓尼基儿童雕像(下图) 三千年前的浮雕石棺十分精美(上图)帆船浮雕石棺反映出腓尼基的航海时代(下图) 几千年前的陶器和面具(上下图) <h1> 就在我发《黎巴嫩见闻》这几天,巴黎举行了解决黎巴嫩问题的国际会议,表面上都在谴责以色列并呼吁黎以停火,实为战后安排。大家都清楚这不是以色列与黎巴嫩的战争而是与真主党的战争,以色列只有把真主党打残,自己才安全,所以不会半途而废。黎巴嫩政府也乐见有人帮忙把强大的非法武装力量翦除。<br> 不能指望一次会议解决问题,但透露出的意味似乎有利于黎巴嫩:为黎巴嫩募集十亿美元资金,呼吁停火,落实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解除非法武装(真主党),要求黎巴嫩政府确保国家机构的运转,敦促各方出钱出力加强黎巴嫩军队实力。很明显这是想让黎巴嫩政府和军队能扛住点儿事,等以色列撤出后有能力控制住南部空出的地盘。会议上有人说:(黎)军队实力是黎巴嫩通向安全与和平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深以为然。</h1><h1> 战争就是害苦了普通老百姓。</h1><div><br></div> <p class="ql-block">笔者在贝鲁特参加会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