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之臣话陆逊

苦丁茶香

<p class="ql-block"><b> 社稷之臣话陆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八虎骑,刘备有五虎将,孙权的身边呢,也有“东吴四英杰”,除了雄姿英发的周瑜,为人宽厚的鲁肃,笃志力学的吕蒙外,还有一位冷面雄才的书生,在内为相,在外为将,他就是被称为“社稷之臣”的陆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读陈寿的《三国志》,一共有八人单独列传,除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人,蜀汉刘备、刘禅父子二人和东吴之主孙权外,惟二臣子列传的,分别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及东吴大都督陆逊。陈寿高度赞扬了陆逊的谋略和忠诚:“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陆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遮几社稷之臣矣。”尽管他被前几任都督盖过了风头,名气没有他们大,但对东吴的贡献,却是不遑多让的。</p> <p class="ql-block">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江东世家大族。不同于周瑜的少年得志,二十四岁就带兵提领江东,陆逊则是大器晚成。尽管二十一岁就进入孙权的幕府,处理文案公务,但此后很长时间一直籍籍无名。《三国演义》中陆逊的首次出场是在第三十八回,然而陆逊的真正亮相是在吕蒙白衣渡江的情节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擒于禁,斩庞德,一时威震华夏。就在关羽一心图北,无暇东顾的时候,东吴打起了荆州的主意。无奈关羽的防守太严,让吕蒙无机可趁,这也成了吕蒙的心病。此时驻守芜湖的陆逊针对吕蒙的心病开了一剂“瞒天过海”的方子:“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冬十月,吕蒙为隐蔽企图,诈病回到建业,并向孙权推荐了陆逊:“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孙权大喜,二话不说,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出任荆州大都督,在陆口指挥。</p> <p class="ql-block">陆逊到了陆口后,玩了个“笑里藏刀”的把戏,放低身段,就像他的下属一般,自称小将,态度谦卑地写了封信给关羽,把他很好的恭维吹捧了一番:“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末合策,犹可怀也”,就差跪舔了。关羽本身就很自负,非常高傲,压根没将书生气十足的陆逊放在眼里,于是草草地回复了一下,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随后就把后方大部分的人马也都调到樊城和襄阳那边去了,给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成功的机会。荆州之战的大戏由吕蒙和陆逊联袂主演,陆逊出场即惊艳,好好的露了个脸。</p> <p class="ql-block">关羽被杀后,刘备咽不下这口恶气,立刻调集了五万多人马,发誓要踏平东吴。就在吴军节节败退的时候,陆逊临危受命,出任大都督,担当主帅。可在东吴那些能征贯战的将领眼中,免强只能算作“黄埔三期”生的陆逊,资历上并不服众。有人摆架子,有人撂挑子,给主帅出难题,瞧笑话。陆逊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出人意料地先讲政治,给大家上了一堂政治课:“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陆逊传》”一番话有理有节,柔中有刚,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此后陆逊表现出极大的战略耐心,面对刘备的多次挑战,选择坚守不出,等待蜀军疲惫和出现破绽。最终相持半年之久后,在酷暑时节,刘备被迫移营至深山密林,陆逊抓住机会以火攻完胜,“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以少胜多,直接打残了蜀国,可谓一战封神。</p> <p class="ql-block">此后六年的石亭之战中,陆逊再显神勇,孙权亲自执鞭为他在前开路,假黄钺,统帅六师及中军禁卫,摄行王事,担任前总,对付前来的曹魏大司马曹休。不同于老江湖的枭雄刘备,被曹操称为“此吾家千里驹也”的曹休,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只是这一次他犯了分兵冒进的错误,上了鄱阳太守周鲂诈降的当,千里驹马失前蹄,一败涂地。经此一役,曹魏损兵折将,曹休病死,曹魏再也无力大规模进攻东吴。二年后,孙权认为各方面条件成熟了,遂果断称帝,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不久又被册封为丞相和荆州牧,对于东吴集团这位首席执行官,孙权更是不吝美辞:“夫有超世之功者,必膺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p> <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的是,位高权重的陆逊后期陷入到二宫的争储风波当中,结果遭到孙权的猜忌,无法自清,没能熬到孙权托孤那一天。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孙权的东吴来说,除了战争的手段,还有统治的传承和祭祀仪式,而立储之争,又往往是每个朝代都会上演的大戏,有时候朝堂之争远比战争更凶险。孙权晚年的时候,长子孙登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又封孙霸为鲁王。孙霸不服,到处拉拢势力,谋夺太子地位,孙和也在臣僚们的支持下进行反击,当时几乎所有重臣都卷入太子党争事件之中,他们互相攻讦,誓不两立,以至出现“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陆逊表面上说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实际上陆逊还是站在太子孙和一边的,这让孙权非常不爽,触动了孙权的逆鳞,遭致严谴。争斗的结果,导致参与争储的两位皇子一死、一废,可谓两败俱伤,陆逊自己呢?也于六十三岁那年,在孙权派人一次次的责问中郁郁而终,早早地谢幕。</p> <p class="ql-block">这件事史书上也没藏着掖着,《三国志》中记载道:“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一句话,陆逊是被孙权活活气死的。几年之后,孙权发现错怪了陆逊,召见陆逊的儿子陆抗,老泪纵横地说,“吾前所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下令把所有弹劾陆逊的书信全都烧了,给陆逊平了反。晚是晚了点,但总算还了陆逊一个公道。令人喟叹的是,陆逊之死,又是一出“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的悲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