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我怎么能离开他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九年前,她的丈夫怀着赤子报国心从德国回来,为新中国的火箭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在家中被人殴打致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一介妇人,目睹丈夫惨死,身边尚有三个孤女哇哇哭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就是姚桐斌的夫人,和丈夫一起从海外归来的彭洁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洁清与姚桐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彭洁清出生于湖南岳阳一个小商贩家庭。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到父母格外的宠爱,从小就像培养男孩子一样让她去读书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岁那年,彭洁清获得了美国圣弗朗西斯学院的录取和奖学金,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学生。后来,又在纽约大学攻读了社会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了当时已经发展得很不错的IBM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彭洁清也像当时很多海外学子那样,放弃了海外的优越条件,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桐斌在海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国后的彭洁清,遇到了相爱一生的恋人。他二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从此定下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洁清第一次见到姚桐斌,是在一次留学生的舞会上,那时的姚桐斌,是一位高高瘦瘦,气度儒雅的男生,用西方特有的礼仪邀请她跳舞,整场舞会下来,两颗年轻的心灵已经慢慢靠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镇,童年靠父、兄做粮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读完了小学,1934年7月在黄土塘小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校长再三劝说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启程赴英,10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2-1953年,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矿校冶金系深造,并兼做实习指导员,获帝国学院文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他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他排除万难回国,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识不久之后,彭洁清被姚桐斌约到北京和平西餐厅,说是有重要的事情相告,其实她心里明白,姚桐斌是要对她表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表白没有现在这么浪漫,但却真诚而负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桐斌开口第一句话是:“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也高于我们的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他又说:“还有,我不能告诉你我从事什么工作,不能透露与我工作的任何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在旁人听起来,哪里是在表白,倒有点像是在摊牌谈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那个特殊的年代,姚桐斌特殊的身份,彭洁清能理解,两人就这样正式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后,姚桐斌继续埋头在科研所里,为中国的火箭早日上天日以继夜地工作,彭洁清则在一所大学里教授英文,同时负责家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贫贱夫妻百事哀”,柴米油盐,竟成了两人过不去的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国家已经给予了高于普通人才的优待条件,但和两人之前在国外的待遇相比,真的只能用寒酸简陋来形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住在楼上的单间,屋里仅有一个洗脸池子,厕所和浴室是公用的。那时,政府对主要日用生活品实行配给制,按月向居民发放粮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大家安之若素,从未听见任何人抱怨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回国的青年才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当时归国的知识分子,一心扑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上面,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是值得毕生奉献的事业。区区简陋的生活条件,从没有人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毕竟是柴米油盐,再加上三个女儿的出生,再伟大的人也难免会对艰苦的条件有所不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洁清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有体贴的丈夫,在那个年代,一家人还是经常因为食物短缺导致营养不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洁清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好好休息,加强营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哭笑不得:“连肚皮都填不饱,怎么谈得上营养?又哪里有办法搞到食品来加强营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当别人笑话我们连裤子都穿不起还要搞原子弹的时候,陈毅回答:“就算我们没有裤子穿,我们也要造出原子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桐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己之力生产出了过去只能依赖苏联进口的钎焊合金——一种特别重要的航天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60年至1965年,姚桐斌领导的703所共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当初预先研究的部分,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目睹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和蒸蒸日上的景象,也见过祖国品级仍旧怀抱希望的模样。</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洁清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研究火箭的,这是一项极为机密的工作,最亲近的人也得瞒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运动开始,红卫兵的小报上把703所的事情都登了出来,彭洁清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桐斌是研究火箭、导弹和卫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彭洁清宁愿永远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工作,因为正是那场运动,那些年轻的红卫兵,给了这个家庭最残忍的一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桐斌头部几处遭到铁棍的重击,一直昏迷不醒,流血不止,下午3时,他终于停止呼吸,惨死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6月8日,彭洁清像往常一样从学校上完课回家,听到家中有人哭泣,不详的预感开始出现在她脑海,直到打开家门,三个吓哭的孩子立马上来抱住了她,屋里有人跟她说:“姚所长,让人给打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发上躺着丈夫满是伤痕的尸体,地上散落着被打倒的家具和踩得粉碎的一副玳瑁眼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眼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那个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是:知识分子不会做工,不如工人;不会种地,不如农民。因此,他们从心里厌恶蔑视知识分子,将憎恨发泄在眼镜上,发泄在姚桐斌这样留过洋的博士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停尸房门前,彭洁清对天起誓:“苍天作证,我一定要为我的丈夫昭雪,一定要为他报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彭洁清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教她们流利的英文,同时为丈夫的冤情四处申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洁清和姚桐斌的三个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1968年时,周恩来总理就命令“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头头必须交出凶手,否则唯他们是问。在这种情况下,头头才不得不交出一个凶手高某。高某被关起来了。而另一名凶手于某却逍遥法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李先念副总理对此问题作了如下指示:真是草菅人命,虽然事隔多年,似仍应坚决把问题查清楚,首犯应得到惩处,但打击面不能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79年4月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判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家给姚桐斌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是在这一年,在海外友人的帮助下,彭洁清将三个孩子陆续送去了国外,如今,三个孩子都在国外成家立业,只有彭洁清,一直居住在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人问她,为什么不跟女儿出国享福,她说:“桐斌的魂在这里,我怎么能离开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