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三十七)

星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十七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区域活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区域活动概述</div>考点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br>★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指的是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br>❆空间:概念中的空间可以是全班的整体空间,也可以是分隔的空间,可以是室内的空间,也可以是室外的空间。<br>❆主要活动形式:游戏<br>❆主要活动组织形式:小组活动和个别学习。<br>❆活动区设置特点: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个性化,有利干幼儿进行个别活动和自由探索,有利于个体的主体性发展。 考点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类<br>★学习性区域活动:以个体或小组学习为主,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操作规则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从而获得认知发展,如数学区、语言区等。<br>★游戏性区域活动:以扮演或模拟社会不同角色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为主,在人和人交往过程中,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如娃娃家等。<br>★学习游戏区域活动:既有角色扮演参与游戏,又需要运用学习能力参与游戏,在边游戏边操作中获得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发展,如生活区、鲜花店等。 考点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br>★儿童自选活动内容: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儿童的自选活动,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儿童个别化的需要。<br>❆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br>❆区域活动大多是自选游戏,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儿童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活动与游戏。<br>❆区域活动材料多样,内容丰富,为儿童提供了自由自在的选择的余地,儿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或对自己带有挑战性的项目操作。<br>★儿童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br>❆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br>❆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恰当手段。<br>❆区域活动中的儿童没有压力,生动、活泼、自主、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br>★小组和个体活动:区域活动内,儿童可以进行个体活动,但一个区域的环境使其自然构成一个小组,所以区域活动更多是小组活动。<br>❆小组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无法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br>❆小组活动可以通过教师与儿童在情境中的合作,共同探究,促进儿童科学、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综合发展。 考点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功能<br>★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区域活动改变了幼儿园活动大部分以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为主的现状。通过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等。<br>★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区域活动属于自选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已的问题情境,自主、自信地开展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br>★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区域活动的核心,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多种形式,把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转为幼儿素质提高的现实价值。因而,区域活动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区域活动的设计</div>考点五: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br>★区域活动的设计:根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创设活动区环境、选择和投放活动材料以及适当地指导儿童的活动等创设。<br>★区域活动的设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的设计:设计区域活动不是设计一次具体的活动,也不是设计综合的主题活动方案,而是设计活动的材料和环境。<br>★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教师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通过创设环境影响儿童的活动,再通过儿童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 考点六:区域活动与其它教育途径的关系<br>★区域活动与游戏的融合:儿童的许多游戏活动是在区域中展开的,区域活动在很多时候也是很有趣的游戏,区域活动游戏化和游戏活动区域化是当前课改的大趋势。教师要在活动区中投放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并要努力让活动富有游戏性和情境性,帮助儿童拓展和深入游戏,将区域活动与游戏进行融合,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br>★区域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互补:区域活动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该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可以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补充。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要针对活动区中出现的问题,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提升和巩固儿童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区域丰富儿童的经验,是顺利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温床”,集中教育活动又能提升和巩固儿童的知识经验。<br>★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br>❆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是相融的:首先,一些主题和学习内容可以从区域活动中发掘出来。其次,区域活动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地利用区域活动,将主题中儿童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内容与区域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融合将极大地拓展儿童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增强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主题活动的很多目标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与补充。<br>❆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活动操作要点<br>▲结合主题的目标生成新的活动区。主题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题的深入,儿童和教师会发现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并及时增加区域活动。<br>▲活动区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有机整合。集中教育活动中传授新的知识经验,在区域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儿童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经验。<br>▲建立活动区小档案。借鉴瑞吉欧教育的“档案支持”思想,对教师设置的活动区及儿童自建活动区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及时准确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促进幼儿相互交往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及方法。<br>▲区域活动源于儿童。“源于儿童”不仅指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由儿童自由选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尽可能引导儿童构思、策划,使他们更有兴趣从事活动。 考点六:区域活动与其它教育途径的关系<br>★区域活动与游戏的融合:儿童的许多游戏活动是在区域中展开的,区域活动在很多时候也是很有趣的游戏,区域活动游戏化和游戏活动区域化是当前课改的大趋势。教师要在活动区中投放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并要努力让活动富有游戏性和情境性,帮助儿童拓展和深入游戏,将区域活动与游戏进行融合,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br>★区域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互补:区域活动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该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可以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补充。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要针对活动区中出现的问题,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提升和巩固儿童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区域丰富儿童的经验,是顺利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温床”,集中教育活动又能提升和巩固儿童的知识经验。<br>★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br>❆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是相融的:首先,一些主题和学习内容可以从区域活动中发掘出来。其次,区域活动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地利用区域活动,将主题中儿童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内容与区域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融合将极大地拓展儿童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增强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主题活动的很多目标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与补充。<br>❆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活动操作要点<br>▲结合主题的目标生成新的活动区。主题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题的深入,儿童和教师会发现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并及时增加区域活动。<br>▲活动区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有机整合。集中教育活动中传授新的知识经验,在区域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儿童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经验。<br>▲建立活动区小档案。借鉴瑞吉欧教育的“档案支持”思想,对教师设置的活动区及儿童自建活动区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及时准确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促进幼儿相互交往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及方法。<br>▲区域活动源于儿童。“源于儿童”不仅指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由儿童自由选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尽可能引导儿童构思、策划,使他们更有兴趣从事活动。 考点八:活动区材料投放 <br>★原则: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媒介,是幼儿在活动区的物质支持。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隐含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中,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基础。教师投放的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为了使投放的材料更有价值,教师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需遵循以下原则:<br>❆丰富性:教师应当根据区角的活动内容,提供足量的材料和玩具,让幼儿自由地依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材料。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br>▲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区角活动内容丰富,不同的活动题材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材料作为支撑。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投放各种活动内容的材料。<br>▲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如活动内容“玩沙”,除了要提供沙及沙盘外,还可提供其他操作材料,以供幼儿根据自己的创作兴趣或意图自由选用。<br>❆层次性:由于儿童的个体差异,他们对事物有不同认识,操作也会处于不同层面。因此,有些活动内容材料既要 注重幼儿的普遍兴趣需要,还要兼顾幼儿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殊需要和愿望。层次性休现在以下两方面:<br>▲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br>▲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br>❆情感性:活动区的材料有了情感和灵性,就如同有了生命,可以充分地与幼儿互动、对话,大大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以及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br>❆自然性:幼儿喜欢自然环境,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的活动,深受他们欢迎。这是因为自然材料没有固定的使用方法,可被用于多种活动,且能按照个人意图做灵活变通。因此,根据需要提供一些自然材料是非常必要的。<br>❆探索性:在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是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材料,这样可以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和创作的空间,引起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作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机会。<br>❆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材料的引导性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教师要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联,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因此,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之间的关联,来投放适宜的材料。<br>★要求:材料投放的不同方式会影响儿童活动的动机、态度、坚持性、交往与创造的水平,从而影响活动结果。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应该注意;<br>❆目的性——材料投放有的放矢,与教育目标一致,即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两层意思:一种材料能够实现多个教育目标,一个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br>❆适宜性——活动材料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即根据班内儿童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儿童的个体差异,投放各种适宜的材料。<br>❆丰富性——提供数量 充足和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即材料数量上要多,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或相同材料仍需要。材料的类型要全,全面多样的材料能够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并引发儿童广泛兴趣。材料要有多样的变化,即同一区域的材料投放要多样性,同一材料的玩法要我样性,能够一物多玩有多种操作方法,多种功能。<br>❆层次性——提供满足不同水平儿童发展需要的材料。即考虑不同孩子的能力差异,投放材料有个别差异性,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有坡度的材料。<br>❆启发性——投放的材料要有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br>❆操作性——投放的材料儿童能够直接操作,直接获得体验。<br>❆探索性——投放的材料要有趣、可变、可操作,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br>❆自主性——让儿童利用材料自主地进行设计制作。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想象力。<br>❆兴趣性——投放的材料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有趣味,能吸引儿童的眼球,激发儿童学习探索的兴趣。<br>❆开放性——区域的材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的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投放开放性材料;充分利用体现地方特色的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活动材料;充分 发挥家庭、社区和互联网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的作用。 考点九:区域活动计划的内容<br>★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中教育活动,有更多的灵活性,一般说来区域活动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br>❆区域活动目标的确定:根据儿童发展需要的水平,围绕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和班级特点,根据当时展开的领域活动或主题活动,安排相应的区域活动,提出制适宜的活动目标。<br>❆区域活动的内容确定:一是根据当时的领域活动内容或开展的主题活动,确定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要,确定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内容。二是依据儿童的兴趣点,生成区域活动内容。同时要依据领域活动或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尊重儿童的需要,及时调整区域活动内容。<br>❆材料投放的说明。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列举清楚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br>❆指导要点的概述。区域活动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但也离开不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要有分寸,即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也不要不作指导放任自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div>考点十:区域活动组织的两个阶段<br>★区域活动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最终使儿童达到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过渡阶段和自主阶段。 考点十一:过渡阶段的指导<br>★过渡阶段儿童应该完成的任务:儿童主要是了解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认识并适应活动区的环境,顺利过渡到自主活动阶段。<br>★教师的指导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介绍活动区,二是建立活动规则。<br>❆介绍活动区: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儿童了解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任意掌握材料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做到“举一反三”。<br>❆建立活动规则:帮助儿童建立活动区规则,并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br>▲规则的类别:规则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完材料放回原处、不拿玩具到处走去等。也包括各活动区域的活动细则。如美工区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等。<br>▲建立规则办法:建立规则的最好方法是教师与儿童一起围绕问题在讨论中共同制定规则,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儿童亲自参与制订,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更容易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br>▲指导儿童遵守规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图示法,即通过图画的方式形象地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在收拾玩具材料时,用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儿童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等。二是善于将区域活动的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儿童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可采用进门挂牌、挂项链、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儿童遵守该活动规则。 考点十二:自主阶段的指导<br>★自主阶段儿童应该完成的任务: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br>★教师的指导重点是二个方面:一是观察儿童的活动,二是根据儿童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并做好评价。<br>❆观察儿童的活动<br>▲观察的地位:观察是区域活动指导最重要的基础。教师要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准确把握儿童的活动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灵活地投放、调整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提高儿童区域活动的水平。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儿童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儿童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儿童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使其更适合儿童的水平、兴趣和需要。<br>▲观察的内容及目的:一是活动区设置和材料投放,包括①各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否需要及时调整;②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如何?需要如何调整?区域空间是否狭小?规则是否需要调整等等。其目的是了解活动区设置及材料投放的情况。二是儿童的活动情况和发展水平:①儿童的兴趣,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材料;②活动参与情况,是独立进入活动区还是盲从别人?是坚持玩一段再走还是不停变换活动区和材料?③社会交往水平,是一个人玩还是与他人合作?合作时处于什么位置?他怎样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会不会与同伴轮流分享?常采用什么方式结束冲突?④认知发展水平,选择的材料的复杂程度怎样?是简单模仿还是创造变通?活动结果如何?⑤规则遵守情况。<br>❆评价与调整<br>▲总结评价也可认为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三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儿童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同时激发儿童再次活动的欲望。<br>▲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儿童自己评价,可以由教师“指点迷津”<br>✿儿童的自我评价:儿童自我评价分为书面评价和语言评价。书面评价可以通过教师为儿童制定的“自我评价表”来实现。 语言评价即儿童在同伴或集体面前讲讲高兴或不高兴的原因、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br>▲评价的角度:评价可从多角度进行,一是从儿童的活动方面进行评价;二是从区域活动规则上进行评价。 考点十三: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br>★全面观察:指教师在活动的某个阶段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涉及的范围较广,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由于观察者的视野有限,对观察者要求较高。<br>★重点观察:指教师对由活动内容组成的某一个或几个群体进行的有目的、有侧重的观察。观察内容包括活动途径、方法、过程、结果、材料运用、合作情况等,其针对性、过程性较强,与教师指导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密切。<br>★个别观察:指教师对幼儿个体在活动中的表现的整体发展水平及个体特殊性进行观察。它指向单个幼儿,却带有整体性的特点。<br>★旁观式观察:指教师以冷静、客观、沉默为特点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教师绝不用语言或其他肢体动作干扰、打断幼儿的操作,多指向比较显性的操作过程和结果。<br>★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是指教师通过看和简单询问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方法。其特点是有简单语言的参与,但教师询问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这与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的行为不同。 考点十四:区域活动的观察视角<br>★活动兴趣:教师应观察幼儿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什么活动,兴趣所持续的时间,并分析幼儿在活动兴趣上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阶段性差异和个性差异等。<br>★认知水平:教师应观察幼儿选择操作材料时的目的性、有意性,幼儿基本的操作能力(模仿还是创造,单调重复还是变通,对材料暗示性的领悟程度)、操作方式(简单或复杂,单一指向或多种指向)及操作结果(完全理解或一知半解,完成目标或部分完成,混乱无序或完美有序)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图画、小制 作、记录卡等了解其认知水平。<br>★个性心理:人的个性心理,即人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个性心理。<br>★规则意识:教师应观察幼儿对活动区各类规则的了解和自觉遵守情况,以了解他们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活动中有无纠纷产生及如何解决等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考点十五:区域活动的一般指导策略<br>★利用角色转换,支持幼儿活动<br>❆兴趣的关注者: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多以旁观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可以是听众,倾听幼儿间的交流、感受;可以是观众,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倾听和观察中,分析幼儿、阅读幼儿,磨炼自己的教育直觉,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做铺垫。<br>❆兴趣的激发者:当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减弱或转移时,教师可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活动,摸清情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br>❆信息的导航者:当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疑问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或信息,帮助幼儿寻找探究问题的角度。<br>❆思考的合作者:当教师面对幼儿的疑问一时也难以点拨时,则可以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共同探讨,共同成长。<br>❆愿望的支持者:当幼儿用白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操作时,教师应多报以赞赏的眼光,支持他们去尝试、实践自己的想法。<br>❆关系的协调者:幼儿因为个性不同、技能差异、合作不顺利等因素而引发矛盾时,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协调,但这个影响不是阿斥与指责,而是一种基于调查分析基础上的平等协商与对话。<br>❆喜悦的分享者:当幼儿通过多次努力终于有所收获时,教师应该为他祝贺、为他宣传,并与整个集体一起分享他的快乐。<br>★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切磋:教师应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应营造幼儿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友好交往的氛围。<br>★利用环境材料,转嫁指导意图:教师应根据幼儿兴趣需要、运用材料、活动进程的情况,对环境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和补充,不断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和兴趣。<br>★利用规则因素,方便幼儿自我调控:教师可从幼儿的理解、掌握与操作的角度去思考,与幼儿共同制定一些游戏规则,为幼儿活动提供方便,确保区角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考点十六:区域活动指导具体方法<br>★直接介入:教师直接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去,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做事没有耐心、需要个别教育和指导的儿童。应该注意的是,介入方式要针对特殊的儿童和特殊的情况,而且介入必须适时、适度。<br>★记者采访:教师通过扮演记者的角色,以采访的形式指导区域活动,记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再以新闻发布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将观察记录、引导帮助和评价巧妙地融合在“电视采访”和“新闻播报”中,形式新颖,易被儿童接受。<br>★共同探究: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儿童一起探讨。其中教师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儿童探索的愿望。教师与儿童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小班突出直观性、趣味性,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活动。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儿童,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大班应趋于理性的指导,大班儿童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较强,这样教师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儿童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br>考点十七: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的注意事项<br>★尽量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持、鼓励儿童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儿童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应留意观察每个儿童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br>★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加强横向联系:不同区域虽然相对独立,但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儿童保持活动的兴趣。<br>★保证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一日活动中稳定的区域活动时间,每班每天安排活动40分钟左右,自由活动时间还可以玩。同时教师可将学习类区域活动时间与游戏类区域活动时间分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