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0-13</p><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今天是周日,妹妹上午在家里要上课,我们须腾开地儿上街闲逛。从江北江堤公园绕四桥到江南江滩公园漫步。草皮绿地、球类运动场、器材健身场地、不同大小的活动场地星罗棋布,彩色健步走道鲜艳夺目。显然,汉江南岸的公园远胜汉江北岸。</p><p class="ql-block">从南岸观看北岸,西城坊商业街乱搭建是杂乱无章,城建败于商家,市容定会失序。</p><p class="ql-block">城建管理对于维护市容市貌是何等重要。安康须提升市容不汲取教训永远是空想空谈。</p> <p class="ql-block">2024-10-14</p><p class="ql-block">家和文化的核心是孝悌。孝悌是家庭、家族生存的根基,平时孝顺父母、友善兄弟姐妹,维系家庭家族亲情。家庭家族成员一旦遭遇灾难,其他成员奋力救助,才能保证每一个家庭成员遭遇灾难时能逢凶化吉顺利度过。</p><p class="ql-block">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也认可家庭的和睦是最宝贵的东西。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认为:“和睦的家庭氛围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p><p class="ql-block">亲情需要责任滋养,没有责任的滋养亲情只会枯萎。亲情和责任相互成全,责任就是对亲人的无私和奉献,推卸责任也就推卸了亲情。自私的人永远不会为亲情付出,也永远不会得到亲情的享受。</p><p class="ql-block">“父母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如果他们知道这些,为什么不让儿子在国内的普通中学读书,非要把还是少年的儿子送到美国读书,要求成为美国硕士再回国。溺爱不是爱,而是对孩子的一种甜蜜的摧残。“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以溺爱这种方式去对待儿童,只会造成儿童的不诚实、虚伪和自私自利。”莎士比亚说的“逆子无情甚于蛇蝎。”</p><p class="ql-block">童年所接受的生活是他的母本生活,所接受的文化是他的母本文化,一生的发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他们让少年、青年时期的儿子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又要求儿子回国过东方生活接受东方文化的制约,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跨越的壑沟。</p> <p class="ql-block">2024-10-26</p><p class="ql-block">走进安康移民博物馆,“中国移民大事记”以时间轴格式陈列于门厅入口处大型浮雕壁画前脚下:</p><p class="ql-block">“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北方汉族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周王室将国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p><p class="ql-block"> 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康王赵构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称帝。</p><p class="ql-block">公元1370年,明朝统治者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将山西和江浙农民迁往中原地区。</p><p class="ql-block">公元1649年,清政府颁布《垦荒令》,招徕流民开垦荒地,促成"湖广填川陕”移民浪潮。</p><p class="ql-block">公元1860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山东、河北、河南诸省流民“闯关东",到东北地区垦荒定居。</p><p class="ql-block">公元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p><p class="ql-block">公元1964年,源于“备战备荒”的国家战略部署,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内迁到西北、西南三线城市进行工业建设。</p><p class="ql-block">公元1993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p><p class="ql-block">公元2011年,陕西省政府对外发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p><p class="ql-block">这是时间轴上记录的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华路蓝缕。移民自远古至近代,人口迁徙不止。<span style="font-size:18px;">迁徙,从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就向全国遣送移民,到清朝"迁海令"强制把濒海居民全部迁入内地,再到"湖广填陕南"招抚流民垦荒,导致各种流离失所的人们艰难寻找着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天寒地冻之日,古稀老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咿呀学语之年,留守儿童戚然承受着与双亲分离的痛苦;夜深人静之际,外出务工者辗转反侧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八山一水一分田",环境的制约,物质的匮乏,教育的缺失,使安康人祖祖辈辈历尽艰辛、生活苦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移民助力脱贫。</span>"民之所愿,政之所为"。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继承民本思想、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民生工程更加直接鲜明地表达出来,成为执政为民的鲜明旗帜。</p><p class="ql-block">移民众心所盼。根据"十三五"规划,自2016年至2020年,全国约1000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世代生活的贫瘠大山,远离恶劣的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安康移民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引领性工程,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引导搬迁群众不断向城镇、园区、景区、社区聚集,促进全市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富裕和谐新安康。</p><p class="ql-block">移民居有所享。在移民安置社区中建立完善的基础配套和公用服务配套设施,使搬迁群众生活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通过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积极创建"五星"社区、大力开展"四新"培训,帮助搬迁对象快速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真正实现"农民"变"市民",达到了"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良好成效。</p><p class="ql-block">移民民乐其业。吸纳移民就业工业园区、促进群众增收的农业园、现代化养殖脱贫模式、旅游休闲景区……多种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实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移民因类施策。安康对"分散、集中;自建、统建;低层、上楼"等搬迁方式,有针对性的出台了"3、4、5"建房补助标准;同时按照中、省要求,对"扶贫、避灾、生态"等不同类别的搬迁对象,也在补助资金上"求同存异",即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居"。</span></p><p class="ql-block">移民安得广夏。为了让群众真正住上“放心房”,安康在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上按照“一个安置社区、一个项目主体、一个项目法人”的要求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终结审计制”的“五制”管理模式,严控建房成本,保证工程质量。</p><p class="ql-block">打破轮回。顺应人民的期待,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移民在安康大地拉开序幕。这是一场没有“悲伤”的移民,这是一幅察民苦、谋民生、反贫困的时代画卷,它将摆脱安康“受灾—重建—再受灾”、“贫困—扶贫—再扶贫”的怪圈。</p><p class="ql-block">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p><p class="ql-block">社区工厂能致富。移民搬迁是治本性民生工程,"稳得住、能致富"是关键。安康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积极引进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手机配件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在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建立社区工厂,打造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社区工厂精准"靶向"搬迁户和贫困群众就业难题,变"输血"为"造血",同时辅以"社区+农业园区"、"社区+乡村旅游"等发展路径,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搬迁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旧宅基地腾退复垦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市域、县域经济发展用地保障,更关系到搬迁群众及时入住和脱贫致富。按照中省"占新腾旧、一户一宅"政策和我市旧宅基地腾退规划,2020年前安康市要完成17.9万亩旧宅基地腾退复垦任务。安康市各级搬迁办及时分解任务,全力加快腾退复垦进度,全面规范项目管理,确保全市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工作扎实推进。</p><p class="ql-block">"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安康移民搬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形成各方协同推进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助力续航。</p><p class="ql-block">安康是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推动发展重要引擎和脱贫攻坚关键举措,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统筹推进搬迁安置、就业创业、基础配套、服务管理和后续扶持,使易地搬迁成为贫困人口"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让长期饱受"受灾一重建一再受灾"循环往复灾困之殇的安康山区群众鉴证了"安宁康泰",谱写了陕西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1364个,搬迁安置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全省搬迁总人数的35%,搬迁人口居陕西第一;其中"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资搬迁10.54万户,33.5万人,占全省总任务的36%,占全市脱贫攻坚任务的68.2%。</p><p class="ql-block">安康移民搬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蚂蚁啃骨头"的毅力,挪穷窝、斩穷根,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路,留下了一路风景,抒写了一路情怀。</p><p class="ql-block">梦想照进了现实,安宁康泰已悄然走近,安居乐业已不再是梦。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秉承初心,共同为实现百年梦想、全面小康而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移民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载着安康始终在人口的不断迁徙中起伏跌宕,尤其是明清两代,在历经明王朝镇压农民军、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乱"等连年战祸后,随之而来的瘟疫和灾荒引发了全国循环性的灾民大流徙,在这种局面下,土地凋蔽、人口锐减的安康成为全国性大移民的焦点,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汇集融合,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安康,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其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适宜南北各地人民生活,同时安康"地广赋轻,开垦易成业"。这无疑吸引着为灾荒、饥饿所困而被迫迁徙的人们来此谋求生存。</p> <p class="ql-block">天灾巨痛。1983年7月31日和2010年7月18日,是安康人永远无法忘怀的两个灾难日。突如其来的汉江洪水肆无忌惮地吞噬了整个安康:天降大雨如注,坝溃堤决,泥石倾泻,一幢幢房屋瞬间倒塌,一个个生命瞬间消失,良田变成赤地,村庄化为废墟。滔滔洪水冲毁了安康人的希望,也给安康人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心灵伤痛。</p><p class="ql-block">1983年7.31洪灾,19万平方米公私房屋被夷为平地,近40%的城堤被毁,受灾18000多户,89600多人,丧生870人,财产损失约合人民币4亿余元。</p><p class="ql-block">2010年7.18洪灾,受灾人口65.31万人,因灾死亡63人,失踪109人,倒塌房屋4.12万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5.6亿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