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堡 <p class="ql-block"> 明万里长城由河北进入山西,第一个军镇就是新平堡。</p><p class="ql-block"> 新平堡,位于天镇县境内。堡墙多已被人为所毁,只能看出残存的夯土城墙与城堡建筑的规模。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名为玉皇阁。</p> 这里位于山西的最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的交界地带,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的美誉。 看见了这个碑,却找不到“参将署”。周围都是民房。 这种军堡的格局都差不多,中间都有个玉皇阁。我在得胜堡就见过。今天运气不错,正好守阁老汉开门维护,得以进去参观。 <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似乎中是众神之王,在神界地位极高,神权最大。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咱中国人对神不太认真,也不成系统,反正塑个戴旈冕的,涂上金身就行了。</p> “风清月白惯看三省烟云淡,水碧山青任览四时物华新”,联好,字亦可看。书者为叶建波。我随口说了句“这字像范曾的”,看阁老者说叶建波是新平镇人,是范曾的徒弟。居然蒙对了。 <p class="ql-block"> “代郡延陵”,天镇战国时为赵延陵邑,秦置延陵县,后废。故治在今新平堡。</p> 攀木梯上到阁的二层,见中间只有一个古堡模型,别的空空如也。 斗拱已朽,彩画失色。 站在阁上,可以看见古镇四条街的全景。 镇上残存古建筑不多了。 “镇边楼”是市书协主席杜鹃所书,“琦城故垒”仍是叶建波的手笔。 新平古镇紧邻内蒙古兴和县古城村。两个村镇只隔一道长城,鸡犬之声相闻。 这就是残长城。 <p class="ql-block"> 薄薄一道边墙(长城),分隔了两省。左边是山西、右边是内蒙。</p> 长城在这里是这个样子。 保平堡 离开新平镇,到保平堡参观。 保平堡已经废弃,不远处是以保平堡为名的村庄。 废堡内居然有一座小小的娘娘庙。 雄浑之中难掩苍凉。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军堡,只剩下这连天衰草。</p> 到处是廉政教育基地。毛主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时期,严重的问题似乎是教育官员。 大同长城博物馆 大同长城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经常去,大同长城博物馆我还是第一次来。此馆建在著名的李二口长城附近,这个村子叫张仲口。 “南界平远堡三里半”这显然是界碑,不过,这样的制式没见过。 “晋直交界”,这个好理解,直,即直隶,就是现在的河北。 李二口长城 李二口“错长城”。传说当年长城修筑到此处,一位将官进家喝两口酒瞎指挥,士兵们就误修出了这一段长城。民间传说十分有趣,但实际上,“修错”其实是明代防御政策调整的反映。 史籍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宣、大并筑长城,拟于两府交界地西阳河相接。不料,修筑好的大同长城出李二口向西直走张仲口,结果与宣州长城南北相差三十里,根本无法对接,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明世宗闻讯大怒,令巡抚都御史孙锦查办。<br> 孙锦听取汇报、查看实地后认为,大同所修长城走向不对,不仅无法对接宣州长城,更严重的是丢弃了西阳河一带“数千家生齿,数千顷膏腴之地”,故必须严办责任人。 眼看大祸临头,大同镇总兵周尚文却一点不慌,言之凿凿地辩称原定长城线路山高地险,若遇战事,应援不便,所以在施工现场根据实际状况临时改变了线路。<br> 各有各理,固执己见。于是,层层上报,最终由宣大总督翁万达提出了一个“地循宣府,兵便大同”的两得之法:即大同镇重新改线,长城由李二口向北跨二郎山而向东与宣府长城相连接。 翁总督深感与其纠缠于责任在谁,不如奏请朝廷重新规划线路,让长城从李二口转折,翻山越岭后横跨西洋河,既可拱卫天镇侧翼,又能加强宣府西面的防护。<br> 新方案最终摆在朝堂之上,嘉靖帝钦定:同意翁万达之建议。今后“常戍不备,罪大同;有警不援,罪宣府”。这一顶层决策,终让李二口长城成为今天的特殊模样,也让它成为明代为数不多由皇帝直接参与决策的长城建设项目。(内容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