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熏醉陶然亭

一个人

历史沿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陶然亭)</font></h5> 北京陶然亭是清代名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园内的慈悲庵始建于元代,又称观音庵。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任监管窑厂工部侍郎江藻在慈悲庵内建亭,取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诗意,为亭题额“陶然”,这就是陶然亭名称的由来。陶然亭园内保存了自战国以来多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和多处古寺观祠。<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慈悲庵)</span></h5><p class="ql-block"> 这里自然景色优美,建成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墨客宴游觞咏的地方。林则徐、龚自珍、秋瑾等许多爱国志士曾先后来到这里吟诗抒怀。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先驱们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font></h5> 到了近代,陶然亭迈入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在这里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在北厅讨论了“五四”以后的斗争方向以及各团体联合的问题。1921年7到8月间,李大钊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以其夫人金绮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为名,租赁慈悲庵两间南房,进行秘密活动。直至1923年间,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常来参加会议。<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高君宇烈士墓)</font></h5> 在园内的湖心岛上,有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高君宇和生前女友石评梅女士的墓碑。1979年,高君宇烈士墓、慈悲庵、云绘楼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高君宇烈士墓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 公园建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陶然亭公园平面图)</font></h5> 陶然亭公园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1952年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它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公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成为北京市内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素有“都门胜地”的美誉。<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鸟瞰陶然亭公园)</span></h5><p class="ql-block">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部,紧邻原北京外城南城墙旧址,地势低洼,长年积水,是城南有名的凹地。院内也有几处自然丘陵、高地和土岗连绵起伏,参差其间。建园初,相度地宜,随高就低,进行了挖湖、堆山和辟岛,使公园的地形形成以湖心岛为中心,湖环岛和山拱湖的格局。其中,山占地近十分之一,湖面占地近十分之三,陆地约占十分之六。可以概括为一山三水六地。</p><p class="ql-block"> 建设公园前,陶然亭湖被称为南下洼子,东片水域称黑龙潭,西片水域称野凫潭,实际上是一片苇塘。陶然亭湖,位于永定门与右安门间,靠近南护城河,系沙底人工湖,无水草,比较干净,故未进行过清淤。湖的总面积17.47公顷。东西长860米,南北长520米,呈不规则椭圆形。按湖区方位分为东湖、西湖和南湖。榭湖桥和玉虹桥以东为东湖;榭湖桥以西,云庵桥以北为西湖;玉虹桥以西,云庵桥以南为南湖。这些名称都是人们的习惯叫法,实际上至今尚待正式命名。</p><p class="ql-block"> 陶然亭湖属北京南城水系。上游为减水河,又名大明濠,明、清时期用以消纳、排泄北京内城西部的雨水和污水的古河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源主要靠南护城河引来京密引水渠的水。东湖和南湖,各有涵洞与南护城河相通,关闸提高南护城河的水位,或用水泵提灌,均可使护城河水注入园湖。</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玉虹桥)</font></h5> 陶然亭湖中有湖心岛,也称中央岛,原是一块高地,周围被大片苇塘和深浅不等的水潭和凹地环绕,被深挖后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大湖,原来的高地就形成了湖中的小岛。岛呈葫芦形,有锦秋墩、燕头两座小山。锦秋墩是自然土丘。燕头原是地面隆起的土坡,用挖湖泥土加高至相当于锦秋墩的高度。锦秋墩、燕头的位置在“葫芦”腰下,恰与葫芦顶端处陶然亭、慈悲庵的高台基成鼎足之势。<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云庵桥)</font></h5> 陶然亭湖中有云庵桥、玉虹桥、榭湖桥、浣花溪桥和曲桥与陆地相连。另外,还有知津亭引桥、澄怀亭板桥、涵碧亭板桥和姊妹亭栈桥等小规模的桥梁连接湖边亭子与陆地。<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榭湖桥)</font></h5> 陶然亭公园内有窑台山、东北山、东南山、西山、西南山、锦秋墩、燕头等7座小山。除窑台与锦秋墩而外,都是人工堆成。锦秋墩、燕头在湖心岛上,其余都位于环湖沿岸。<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陶然亭西湖)</span></h5><p class="ql-block"> 建成后的陶然亭公园以陶然亭为核心,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名园。全园占地56.56公顷,其中水域16.15公顷。公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和陶然亭;亭南山麓有玫瑰山,这里是香冢、鹦鹉冢和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静谧的松林中就是著名的高君宇和石评梅墓;燕头山顶有览翠亭,与锦秋亭遥遥相对;亭西南山下有澄光亭,在这里望湖观山,最为相宜;亭北山下就是常青轩。</p><p class="ql-block"> 陶然亭公园设有游船、水上乐园、儿童娱乐城、迷高乐、游乐场、餐厅、陶然花园酒店和商业网点等综合性设施。</p><p class="ql-block"> 2002年,陶然亭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获得首都文明旅游景区称号。据统计,目前公园年接待游人多达700万人次,日游人量最高峰为6万。</p> 华夏名亭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华夏名亭园大门)</font></h5> 1985年,在陶然亭公园内西南部辟建了华夏名亭园,该园占地10公顷,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园,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它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仿建了全国六省九市的名亭。具体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和百坡亭等10余座。这些精选的名亭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旨在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亭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呈现了各种名亭的建筑风格,还结合园林景观,使游客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通过这些仿建名亭独特的背景和内涵,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了解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这些名亭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br> 细说名亭 陶然亭公园里除了华夏名亭园里仿建的亭子,更重要的是遍布公园各处的迁建、仿建和自行设计建造的名亭。主要有爱晚亭、湖心亭、嫡仙亭、风雨同舟亭、一揽亭、锦秋亭、倚新亭、姊妹亭、南屏晚眺亭、望瑞亭、瑞像亭、清音阁、云绘楼、海棠山亭、知津亭、澄怀亭、三角(江亭观鱼)亭、报春亭、窑台、窑台映雪、秋爽亭、龙泉亭、揽翠亭、涵碧亭、澄光亭和瞰秋亭等。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陶然亭。多年以来,随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公园的亭子免不了进行增补和改建,所以,亭子总数也在不断变化,总体保持在36座左右。<br>  这些亭子造型多样,亭景结合,相得益彰,各具特色,纵跨我国2000多年历史,拥有神奇传说与典故,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使陶然亭公园独特的亭文化蜚声中外。流连园内,恍如进入巴山楚水和吴越锦绣天地,拉近了体会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的距离,使游客不劳远徒跋涉,便可领略中华民族悠久高超的建筑艺术,了解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在这里不妨分别做个简要介绍。<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醉翁亭</font></b></h1>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琅琊山麓,是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等九院七亭。它们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亭旁有一块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个字。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欧阳修在这里写下了传世名作《醉翁亭记》。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8年仿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兰亭</font></b></h1> 兰亭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与禹陵和东湖并列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兰亭风景区的命名源于多个历史阶段。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得名兰亭。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因王羲之在此书写了被称为行书鼻祖的《兰亭集序》闻名遐迩。景区内园林优美,文化内涵深厚,四周浅溪淙淙,幽静雅致。主要景点包括鹅池、曲水流觞、兰亭碑、御碑亭、右军祠等。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6年仿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鹅池碑亭</font></b></h1> 鹅池碑亭位于浙江绍兴兰亭景区内,是为了纪念书圣王羲之建造的。王羲之一生对鹅情有独钟。鹅池碑亭不仅是对王羲之的纪念,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展示场所。相传,鹅池碑上的“鹅池”二字是由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共同书写的。其中,“鹅”字由王羲之所写,“池”字则由王献之所写。这两个字展示了父子两人的书法风格,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div>  今天,鹅池碑亭仍然是书法爱好者和游客们参观学习的重要地点。在兰亭景区内,除了鹅池碑亭外,还有其他与王羲之相关的景点,如兰亭碑、曲水流觞等。这些景点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也成为书法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div><div> 应该说,鹅池碑亭是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现代人了解和学习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鹅池碑亭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6年仿建。</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少陵草堂碑亭</font></b></h1> 少陵草堂碑亭位于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杜甫草堂内。杜甫草堂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冬因避安史之乱流转成都时的故居遗址。相传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居住在这里时所作。清雍正三年(1734年),在茅屋遗址上建造了少陵草堂碑亭,成为杜甫草堂的著名建筑。亭中碑刻的四个大字系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所书。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5年仿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沧浪亭</font></b></h1> 沧浪亭位于苏州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始建于北宋,占地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园林。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沧浪亭的名字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意境。该亭建筑古朴,亭上刻有“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名句。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共同被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沧浪亭于1982年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6年仿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独醒亭</font></b></h1> 独醒亭位于湖南汨罗玉笥山顶屈子祠前,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亭。它的名字来源于屈原《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名句,这句话体现了屈原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独醒亭始建于汉代,后经历多次重建和修复。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移至现址。亭子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火破坏,现存的独醒亭是在1980年重建的。独醒亭为六角形,攒尖顶灰瓦,角翼微翘,亭身为木结构,呈铁红色,四周有靠背栏杆围护。亭内的天花藻井上绘有金龙翔舞,显得生气勃勃。亭体既古拙宽厚,又具有壮丽之风。独醒亭不仅是屈原精神的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咏颂的对象。亭前有茅盾和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额,亭旁还有屈原半身像和《渔父》石刻,这些都增添了独醒亭的文化价值。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7年仿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泉亭</font></b></h1> 二泉亭位于江苏无锡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亭。二泉亭初建于南宋初期,是宋高宗赵构到此巡游时特地下令建造的。史料记载,该亭宋高宗南渡时曾在这里饮泉,并筑亭池上,赐名二泉亭,并题写了“源头活水”匾额。<br>  二泉亭不仅是观景场所,更是文人墨客聚会、品茗和题咏的地方。特别是明初,听松庵的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做了个乾坤壶竹炉,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的画家文徵明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节,与友人茶会,设色纸本,再现了诗人、画家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情景,这一珍贵画卷,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br>  二泉亭附近的惠山泉水为山水,通过岩层裂隙过滤了流淌的地下水,因此其含杂质极其微小,味甘而质轻,非常适宜煎茶。清乾隆时期,通过计量各地名泉,量得惠山泉水为每量斗大,水高出杯口数毫米而不溢,水质清澈透明而无任何杂质,确系它是当今世界饮用水中的佼佼者。现在的二泉亭重建于清同治初年(1862年)。亭壁上石刻“天下第二泉”出自赵孟頫之手。那首悠扬凄怆的《二泉映月》,被阿炳拉出了世间苍凉,拥有了泉水的灵性。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6年仿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吹台</font></b></h1> 吹台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迹。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此钓鱼,因此又被称为钓鱼台。吹台亭的建筑风格简洁而不失雅致,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采用了素油涂抹梁檐和粉墙黛瓦,显得朴实无华却又超凡脱俗。它设计独特,北面是木刻镂空落地罩阁门,其余三面各开有一个圆形洞门,使亭内部能透过圆形洞门看到外面的景色,形成了框中景的效果。<br>  吹台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追求。游客在吹台亭中可以享受到移步换景的乐趣,每一个角度都能拍出美丽的照片。无论是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繁茂,秋天的金黄,还是冬天的雪景,这里都能提供不同的视觉体验。因此,吹台亭的存在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让现代人能近距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6年仿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浸月亭</font></b></h1> 浸月亭位于江西九江甘棠湖中,历史悠久,最初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的点将台。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在此建亭,因为他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后人便命名为浸月亭,这个名字浸透了中华民族的特殊情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诗歌文章的见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背后的故事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寄托了后人对诗人的怀念。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非凡魅力。浸月亭所在的甘棠湖风光秀丽,岸柳成荫,彩霞映波,被誉为九江的明珠,它不仅是九江市的著名景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8年仿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百坡亭</font></b></h1> 百坡亭位于四川眉山三苏祠内,设计结合桥梁和亭子的功能。百坡亭长20米,中间是一个八柱小亭,采用攒尖式屋顶,筒瓦房面。亭边设有飞来椅,可供游人临池休憩,观鱼赏荷。亭子的顶部构建颇具特色,筒瓦房面,六角攒尖顶,顶部呈瓶状,内插荷花莲蓬。廊脊两端的吞脊兽是独角异兽,但从远处看有几分像扬着鼻子的大象。<br>  百坡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嘉定七年(1214年),眉州太守魏了翁疏凿眉州城内环湖后在湖上筑亭,亭名取苏东坡《泛颖》诗中“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之意命名为百坡亭,期望眉山能出现更多的苏东坡式人物。可惜后来环湖和百坡亭都被毁了。1928年,眉山人民为了纪念苏东坡,才在三苏祠瑞莲西池重建了这座亭子。<br>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和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坡亭的存在,使得游客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苏东坡的文化魅力。所以,百坡亭不仅是苏东坡文化的象征,也是眉山市的文化地标之一。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纪念苏东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9年仿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爱晚亭</font></b></h1> 爱晚亭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也是湖南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改名为爱晚亭。<br>  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该亭平面呈方形,占地50平方米。亭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爱晚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亭内的对联和石刻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清末民初的宁乡文人程颂万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至今仍镌刻在亭柱上。<br>  爱晚亭在清同治、光绪和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曾五次修复。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时,校长李达函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爱晚亭”匾额;1969年重修岳麓山公园,在藻井内雕刻了毛泽东主席的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2010年仿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湖心亭</font></b></h1> 湖心亭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中心,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为蓬莱三岛,其中湖心亭代表蓬莱。该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湖心亭原为湖心寺,后来不幸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太守孙孟寻遗迹在原来的基础上建亭。经过多次兴废,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布业商人集资再次重建。清乾隆帝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br>  湖心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场所。明代文学家张岱曾在《湖心亭小记》中描述了自己在这里看雪的经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近年来,湖心亭也成为了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湖心亭还启发了一些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歌手贰婶和小曲儿合作的歌曲《湖心亭》就是其中之一。另外,浙江乐清、江苏南京、上海豫园、广东惠州和台湾台中市中山公园等多处都建有湖心亭。陶然亭公园的该亭为1986年仿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嫡仙亭</font></b></h1> 嫡仙亭位于安徽九华山,是为了纪念李白建造的。李白曾两次登临九华山,留下了赞美九华山的著名诗作《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表达了对九华山的景仰和向往心情。谪仙亭是一座造型精美的建筑,它依山崖,临流水,傍茂林,倚修竹,峰回路转,错落有致,各呈异彩,互为映带,风光无限。亭内镶刻着丘睿作的《过采石吊李谪仙》和杨荣作的《李白赞》诗二首,这些诗词碑文使嫡仙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br>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陶然亭公园的嫡仙亭虽然灵感来源于的九华山谪仙亭,但二者在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九华山的谪仙亭四角双层攒尖风格,象征九华之意,而北京的嫡仙亭采用了飞檐起翘,葫芦宝顶式的半壁亭设计,尽管没有九朵莲花象征,但它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人们感受到了李白诗歌的魅力和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让人遗憾的是,尽管时间不长,但该亭的仿建时间一直没有找到。<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风雨同舟亭</font></b></h1> 风雨同舟亭是为了纪念1991年安徽抗洪救灾精神,表达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首都人民慷慨援助的感激之情,由安徽省政府在陶然亭公园湖畔仿效修建的。该亭按照徽州沙堤亭的0.75比例建造,三层八角,青顶红柱,飞檐翘角,有歇山顶,飞椽出檐,八个翘角上各悬铁马,底层外檐有12根石柱,还设置了飞来椅。<br>  这座亭子不仅是个纪念性的建筑,更是安徽人民对全国人民风雨同舟抗洪赈灾的象征。亭子上的“风雨同舟”四个字,寓意在困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的精神。多年以来,这座亭子已经成为许多情侣表达爱情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曾引起公众的争论。许多人认为,尽管这与它的原始意义有所不同,但它见证了人们的真挚情感,不仅是对抗洪救灾精神的纪念,而且也是对现代人情感表达的一种反映,在北京陶然亭公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一揽亭</font></b></h1> 一揽亭建于1993年,该亭设计独具匠心,建筑特点鲜明,采用了石基四柱和砖木结构的设计,具有四柱双檐攒尖顶风格。它的下层为四角,上层为八角,象征着四面八方。整体呈现出赭红色调,显得简朴隽秀。尽管成都杜甫草堂、福建泉州永春县、浙江金华城区铁岭头也都有一揽亭,但陶然亭公园得一揽亭的命名和造型都是独创的,与以上的江南地区同名亭子有着根本的不同。这里的一览亭是根据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得名,它很好地体现了登高远望,一览无余的意境。一览亭的翘角飞檐,多了一些江南园林的秀美,少了北派园林的厚重。至于具体仿建了哪座一览亭,还是重新创建,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知晓。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锦秋亭</font></b></h1> 锦秋亭位于山东滨州博兴县,具体在麻大湖景区内。该亭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史料记载,锦秋亭是在元代由当地人建造,名字来源于苏东坡诗句“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锦秋亭不仅是博兴县的著名景点,也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亭子周围的湖泊和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使锦秋亭成为了博兴县的文化地标。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锦秋亭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博兴县的历史变迁,到今天,锦秋亭仍是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br>  陶然亭公园的锦秋亭建于1953年,位置在湖心岛的锦秋墩上,那里是花仙祠遗址,与陶然亭形成了鼎足之势,在这里很相宜望湖观山。<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倚新亭</font></b></h1> 倚新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的名称叫临沧观。东晋南朝司马丹阳尹重修此亭,并更名为倚新亭。当时这里是京师名士周顗和王导等人的游宴之所,因此名声大噪。<br>  陶然亭公园东湖畔的倚新亭约建于1952年前后,它不仅是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雅聚会,它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北京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探索的游客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姊妹亭</font></b></h1> 姊妺亭原型在台湾阿里山中的姊妹潭岸边。该亭毗邻两个大小不一的高山湖泊,大的叫姊潭,小的叫妹潭。传说过去山中有一对姐妹,因为爱上同一名男子,她们不愿伤害手足之情,于是双双投潭自尽,殒命在姐潭和妹潭中。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使姊妹潭声名大噪。后人在姐潭上就地取材,利用桧木大树根作基座,建立了两座木柱草顶的亭子,被人们称为姊妹亭,该亭用木桥和岸边相联结,成为山中一景。<br>  位于陶然亭公园东湖东南角的姊妹亭与阿里山的姊妹亭形状结构完全不同,这座连体双亭一直没有亭名和亭额,也没有立亭说明。但了解阿里山姊妹亭故事人们都把它理解为体现姊妹连心的情感亭。该亭仿建于1985年。<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南屏晚眺亭</font></b></h1> 南屏晚眺亭的名字来源于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南屏晚钟指的是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回响在南屏山中。这种钟声清越悠扬,成为了西湖著名的景观之一。<br>  陶然亭公园南屏晚眺亭具体位置在公园东南端玉虹桥西南方向的小山上,它的名字应该是寓意着在亭子中可以欣赏到类似南屏晚钟那样的美丽景色。该亭附近有许多海棠树,环境优美,当春天海棠花绽放时,这里的景色相当迷人,如果在游园时恰逢黄昏,到南屏晚眺亭亲身体验那份特有的宁静一定会有十分美好的感觉。遗憾的是,南屏晚眺亭的具体建造年代不详,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望瑞亭</font></b></h1> 望瑞亭位于陶然亭公园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亭子。从倚新亭沿湖边小路向东走不远,在路南就会看到一个非常古朴的四角亭,看上去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这就是望瑞亭。它是公园的一座自建亭,望瑞的意思应该取自它与东湖北岸山峰上的瑞像亭遥遥相望的意思。<br>  望瑞亭的具体建造年代未明确提及,但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亭子的位置和周边环境表明,它可能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因为陶然亭公园内的许多建筑都与这一时期有关。望瑞亭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亭子的典型结构,它四角攒尖顶,使用了斗拱技术,给人一种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的感觉,这种风格通常意味着亭子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呈现出浓郁的古朴风韵。<br>  望瑞亭不仅是北京陶然亭公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体现。它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亭子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原则。应该说,望瑞亭现存的建筑风格是一种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审美理念的独特风格,它古朴的外观和简洁结构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瑞像亭</font></b></h1> 瑞像亭是一座具有九百年历史的金代古亭,原址在西城区南横街西口圣安寺内,1979年迁建到公园东北山角的小山上,与西南角小山上的一览亭遥相呼应,是陶然亭公园的最高点。此亭呈六角重檐攒尖顶,造型典雅的十二柱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精巧。亭南有李铎书写的“瑞像亭”三个金黄的大字,周围用灰砖砌了一个围墙,墻上镶着一圈黃色的琉璃瓦。在西南角的围墙上鑲嵌着一块汉白玉石,上面明确写着“此亭一九七九年九月由宣武门外南横街西口的圣安寺内迁来。”<br>  关于瑞像亭的历史,一直存有各种争议。原因是既然它有900多年的历史,早应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但至今没有任何部门的文物保护碑,据考证,现在额匾上的亭名大字也是当代书法家李铎所书,是人们更不知道内在的原因了。<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云绘楼和清音阁</font></b></h1> 云绘楼和清音阁是一组联体建筑群,原是乾隆年代建在中南海的宫廷建筑,是皇帝临太液池观景赏月、弹琴书画和消遣娱乐的近水楼阁。该楼阁设计精巧、雍荣华贵、气宇轩昂,是我国古建之精品。1949年北京解放时,已破旧不堪。1954年为给新生的陶然亭公园增添一些景观,周恩来总理亲自携同梁思成等建筑专家,到陶然亭公园踏勘择址,并决定将它迁地重建在慈悲庵西原武家窑的遗址上。2015年8月13日起正式建成迎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海棠春晓亭</font></b></h1> 海棠春晓亭坐落在陶然亭公园南屏晚眺亭靠东面的小山上,它是一座宋式风雨亭,周围有许多海棠树。海棠花是陶然亭公园的特色花卉,公园内栽植总数超过30种,数量达数千株。每到春季海棠花全都绽放时,这里的景色相当迷人。此时会在这里举办海棠春花文化节,期间有各种文化活动和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海棠春晓亭是观赏海棠花的地方。该亭建设时间不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知津亭和澄怀亭</font></b></h1> 知津亭位于公园西湖岸边,与澄怀亭并排而建,两座亭子由临水栈桥连接,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知津亭的亭额朝北,采用了12根亭柱。它的名称来源于江西樟树的望津楼和知津亭。<br>  澄怀亭与知津亭紧密相对,是一座四柱木质结构的亭子,亭柱间设有美人靠。澄怀一词源自南朝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出的美学命题,意味着虚淡空明的心境。主匾下有一副楹联是:“台阁山林本无异,典谟雅颂用所长”,表达了从审美形象体悟自然道法的思想。<br>  知津亭和澄怀亭是陶然亭公园内两座著名的亭子,它们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邻居,名字和设计理念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不同方面。知津亭代表了指引和成功的寓意,澄怀亭则象征着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美的感悟。通过了解这两座亭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到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哲学思想。两座亭子共同构成了陶然亭公园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两亭建于1977年,是公园西湖的重要景点。<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三角亭(江亭观鱼)</font></b></h1> 江亭观鱼景区原来是陶然亭公园内游乐场,2003年,为了落实历史名园拆除大型游乐设施的规定,游乐场被拆除。在游乐设施拆除的3000平米场地上,公园取白居易“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意境,利用中国园林一水三山的造景手法,建造了这组秀丽别致的古典山水园林景观。该景区位于陶然亭公园北门附近,是个以观赏锦鲤为主题的自然景区。三角亭是景区的重要标志,也是观鱼的最好平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报春亭</font></b></h1> 报春亭位于陶然亭公园东北角的山脚下,是一座四角方亭,建于1985年。每到春天,它就被周围成片的迎春花丛包围着,是人们享受春色的好去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窑台</font></b></h3> 在陶然亭公园北门不远处有一座逶迤向西近百米的小山,山上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片建筑。拾级而上,一座古朴的三开间亭子便呈现面前,亭额上大大的“窑台”二字豁然入目,这就是窑台。窑台原来是一座土岗,在唐代这个土岗曾经是砖窑的窑台。北京在唐代曾被称为幽州,公元938年,自幽州成为辽国的南京以来,金、元、明、清均在此建都。都市建设需要大量砖瓦,所以,在当时的城郊就近设窑烧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陶然亭公园一带。<br>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为修新都城墙何宫殿,砖瓦需求量剧增,于是,永乐十八年在此地设立黑窑厂,该厂为明代工部五大厂之一。明朝时期,窑台上修建了供祀昆吾公窑神的窑神庙。<br>  清康熙初年,窑神庙坍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督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侧建了陶然亭。到了康熙末年,黑窑厂管理机构撤销,窑厂交给窑户自己打理,陶然亭一带对外开放,这里才成为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登高赏月的聚会场所。特别是当时科举制度盛行,宣武门外会馆云集,进京赶考的学子多喜于此登眺赏景,作重阳之会,吟风咏月。《藤荫杂记》就有“黑窑厂登高诗充栋”的表述,可见当时的盛况。<br>  到了乾隆年间,有些人自发的在窑台上搭凉棚、设茶摊,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登高饮茶,留下了不少登窑台的诗句,王渔洋就在《黑窑厂登高》中写道:“寒云萧瑟古今哀,携客同登万里台。”窑台登眺逐渐成为了帝京南城的一处著名的观景点。<br>  民国年间,窑台地区逐渐荒芜,游人越来越少,但每天早上有很多梨园子弟喜欢到这里喊嗓子练功,梨园界的很多老前辈都在这练过声,其中就有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老先生。到了上世纪40年代,由于梨园界的一厥不振,窑台茶馆逐渐荒芜。<br>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这处古迹,陶然亭公园于1961年重修了窑台茶馆,并于1982年和1984年两次进行了重新修缮。如今窑台是北京南城历史名胜之一。<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窑台映雪</font></b></h1> 窑台映雪位于窑台茶馆西侧的窑台山尖上,它建于1984年,是一座圆形的亭子。这座亭子虽然很新的,但名字很有来历。由于历史上这一带是烧砖的砖窑所在地,由于长期大量烧砖取土,形成了许多深坑,历年积蓄雨水,逐渐演变为陂陇高下、蒲渚参差、芦苇青葱、一望无际的野景地貌,特别是重阳节后,这里苇花摇白,一望弥漫,被人们称为秋雪。为此,窑台映雪也成为城南名景之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涵碧亭</font></b></h1> 涵碧亭在贵州甲秀楼的涵碧亭位于桥上,1981年重修而成,亭柱上镌刻有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台湾的日月潭也有一个名为涵碧楼的建筑,曾经是蒋介石的行馆。这些不同地方的涵碧亭都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背景,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无论是作为历史遗迹还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涵碧亭都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珍惜的文化遗产。<div>  在陶然亭公园内也建有一处名为涵碧亭的景点,虽然建设时间不详,但作为陶然亭公园的一部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瞰秋亭</font></b></h3> 瞰秋亭位于陶然亭公园窑台映雪亭西面小山上,是一座很具观赏价值的亭子。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美景,感受秋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美丽。该亭建设时间不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秋爽亭</font></b></h1> 秋爽亭位于陶然亭公园中心岛北山中段,这里林木葱茏,是个谈情说爱的幽静之处,具体文字材料不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澄光亭</font></b></h1> 澄光亭建于1953年,位于湖心岛西南坡下。该亭极具观赏性,所处位置是望湖观山的好去处。可惜具体资料不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平顶方亭</font></b></h1> 平顶方亭通常指具有方形平面和顶部平坦的亭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平顶方亭的设计简洁大方,通常由四根柱子支撑,顶部覆盖着平坦的屋顶,有时会在屋顶边缘加上翘起的飞檐,增加美观性。在陶然亭公园东湖的东岸茶馆门前给就有一座平顶方亭,它不仅提供了休憩的空间,也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节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无名亭</font></b></h1> 在陶然亭公园东湖北岸,瑞象亭的西南方,有一个不知名的小亭子。此亭六边形顶,造型别致。人们很喜爱它,都称它无名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揽翠亭、龙泉亭、陶然亭、北门售票处和南门售票处</font></b></h1> 据公园志书记载,陶然亭公园里还有一些亭子不能忘记。这些亭子有的因为环境更新改建了其它名亭,比如揽翠亭拆除后原址建设了爱晚亭;有的亭子还在,但缺乏文字记载,如龙泉亭和胜春房景区等;连公园的大门售票处都建成了亭子形状,真是令人叫绝。当然,作为公园的主体,陶然亭肯定是其中的翘首,有关它的故事,已经在本文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我与陶然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陶然秋景)</font></h5> 多年以来,我与陶然亭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第一次走进它的大门是1979年冬天。那是我回到北京生活的第二个年头,当时我正在上初三,我们班主任李春乐先生是个爱好十分广泛的物理老师,游园和摄影是他的最爱。当时我们正在放寒假,老师召集我们十几个人跟着他先到天坛公园玩了半天,中午走路到了陶然亭公园。与天坛公园一样,由于年久失修和“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这个公园的铁栅栏已经破败不堪,到处都是大口子,这给我们逃票提供了绝好的便利条件,我们从东北角一个栅栏缝里很顺利地钻进了公园。<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当天在天坛公园的照片)</font></h5> 这是我回到北京后游览的第二个公园,所以心里很兴奋。那天气温很低,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棉手套和皮帽子还觉得凉风透骨。那时候公园设施很简单,放眼望去,似乎只有湖北岸有两座亭子在西北风中瑟瑟发抖,老师告诉我们它们叫知津亭和澄怀亭,是陶然亭公园的重要标志。我们隔着湖以这组亭子为背景拍了一张合影,可惜这张照片老师只冲印了一张,被放在教室后墙的专栏里作为假期活动展览了,我们谁都没有拿到。记得那张照片在专栏里贴了很久,已经翘角泛黄了,最后也不知道被谁偷偷收藏了。对此,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遗憾了。好在还有那天在天坛公园双环亭前拍的一张单人照,让我还能看到当时自己的样子。<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刚刚走过冰面的我们)</font></h5> 那天老师带我们直接走的结了很厚冰面的湖,当我们走到湖心的时候,不断听到“咔嚓咔嚓”冰裂的声音,让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手拉着手,不敢有半点造次。<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陶然亭公园的大雪山)</span></h5><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那处在首都少年儿童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的大雪山和铁索桥游乐区,我的那些早就来过多次的同学还是一下子起了兴致,每个人都大呼小叫地在冰冷溜光的滑坡滑个不停。这个时候我反而变成了一位“个色鬼”,既没有去溜滑坡,也没有走铁索桥,因为当年在故乡的时候,父母就多次嘱咐年幼的我,不要像其他孩子那样滑土坡和草坡。他们告诉我,这样很容易把裤子扯破露出屁股,既毁坏衣服又很丢人。所以,我一直从心里很不喜欢打滑梯活动。</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父母这样做无非是担心我把原本就打了多层补丁的裤子磨破了没得换,还有就是大家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万一冲撞了那些家庭出身好的孩子产生了矛盾,会给全家招来祸事。就这样,我把这些要求记得牢牢的,不仅打滑梯,连那些只要有身体直接对抗的球类和摔跤等活动,我都敬而远之,不敢参加。在运动场上,我参加的活动只有跳高、跳远和推铅球,跳跃一直是我的强项,至于投掷纯粹是跟着凑热闹,成绩永远上不了台面。</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珍存在慈悲庵的高君宇石评梅墓碑原件)</font></h5> 父亲听说我要去陶然亭公园,特意告诉我,那里安葬着一位因搞学生运动被北洋军阀残忍杀害的烈士叫高君宇,他听老辈人讲,这个人可能是我们家族的。六十年代初,父亲曾到公园瞻仰过他的墓。他建议我去看看哪里变成什么样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是否受到了冲击。为此,在其他人玩滑坡的时候,我恳求老师带我去看看。老师和我走过一座石桥,沿着土丘找了很久,才在一个堆满树枝的垃圾堆旁,发现了高君宇和女友石评梅的那两块有着尖顶的墓碑。我轻轻弹去了碑上的残叶,细心阅读着他弟弟撰写的碑文,感到似乎隔空在与这位前辈对话。我的举动让旁边的老师很困惑,他竟然误认为我应该是这位烈士的后裔。对他的疑问,我只能浅浅地冲他笑笑,态度不置可否,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他,更不敢把父亲的猜测告诉任何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高君宇石评梅雕像和墓碑)</font></h5>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那两座墓碑已经被人冲洗得很干净,周边建起了一个面积适中的陵园区,旁边还树起了两个人在一起的石雕像和生平简介牌。听工作人员说,每到清明节,总有附近的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献花,有的学校还在这里举办入队和入团宣誓仪式。尽管后来我了解到,高君宇烈士是山西静乐峰岭底村人,与我们家谱中记录的那棵大槐树下的洪洞县应该没有血缘关系。尽管这样,我从内心里依然感到十分欣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来到陶然亭公园,还是习惯到这里凭吊一下他们远去的英灵。<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81年7月我在陶然亭划船)</span></h5><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养成了十分注意看公墓里名人墓志的习惯,从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中,我感到一个个鲜活伟大的生命便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他们的非凡经历和精彩人生,让我自省,催我上进。</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知津亭和澄怀亭旧照)</font></h5> 值得特别提一句的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照相机,拿到相机以后,我忙不迭地专门跑到陶然亭公园,在同样的角度,以知津亭和澄怀亭为背景,拍了一张风景照,尽管这张初学者痕迹很明显的照片质量低劣,但它毕竟满足了我多年来留在心底的一个愿望。<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入校不久的小表弟)</font></h5> 1983年,我青岛的小表弟被北京舞蹈学院录取了,那年他仅有12岁,一个人来到位于陶然亭北门对面的学校学习民间舞。受表舅委托,那几年我经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学校看望他。那时候我住在朝阳区东部,从家里坐公交车到陶然亭需要一个多小时,沿途要倒两次车,感到距离很远,但亲情和责任心让我一点都不敢懈怠。<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年陶然亭湖边安静的树林)</span></h5><p class="ql-block"> 每次来到学校,我把带的东西放在他们乱得像小猪窝儿一样的宿舍后,便拽着他来到陶然亭公园内找个清静的地方坐下,认真听他最近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状况,然后毫无保留地转达他父母的嘱托,最后以长兄的身份,很严肃地给这个性格十分活跃的小家伙儿上一堂思想教育课,甚至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严苛的要求,也不管他是否爱听,更不知道这些是否管用。反正看见他像个乖孩子那样不断冲我点头后,心里就踏实了。</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京舞蹈学院原址工地)</span></h5><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又一次来到陶然亭公园北门,习惯性地转身望向对面,映入眼帘的是已经被推平的北京舞蹈学院校园原址,那里正有几台体量高大的吊车和推土机在轰鸣的发动机声中繁忙地施工。我不知道这里在建设什么,但在我耳边分明清楚地听到了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声,我相信,明天这里一定会呈现一片属于新时代的崭新天地。我把拍的这张毫无特点的照片传给表弟,让他猜这是什么地方,没想到他很快就确定这是他母校的旧址,可见这里给他留下的印记有多么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老同学送我的《大学语文》课本)</span></p><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忽然接到一封来自故乡的信,信中告诉我故乡一位同班同学要到北京上大学,而且学校就在我工作单位附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的姨妈就在距陶然亭仅一站地的自新路工作和居住。上学期间,他经常到姨妈家做客。于是,我在那里也平添了一份惦记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在上大一的那年,他把那本《大学语文》课本送给了我。当时他告诉我,他是学工科的,对那些之乎者也从小就不感兴趣,这本书在他手里没有用。可他不知道,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那几年我不仅反复通读了无数遍,而且还到书店买了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在阅读时,我还非常自觉地完成了每篇课文后面留的作业,然后不顾脸面地拿给单位那位语文教研组长批改。我至今觉得这本书填补了自己没有上过正规全日制大学的缺憾,承载了我和朋友间纯洁的友谊和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陶然亭西湖)</font></h5> 1985年12月,在他即将结束学业之际,我陪着他到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和陶然亭玩儿了整整一天,以尽老同学的义务和地主之谊。当我们在陶然亭公园大门口的暮色中告别时,我感到那满天的晚霞似乎给他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div> 也就是那青春岁月里的匆匆一别,我们再见面时竟然已经年过半百,成了实实在在的中年人。我们各自在单位里,已久经历练,成了工作骨干,在家庭中,也都担负起了生儿育女,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任。后来,他的几位表哥和表弟来北京,也都多次住在他们姨妈家,在家门口的陶然亭公园留下了他们游览的身影。应该说,北京在他们心目中,除了天安门广场,最熟悉和印象最深的风景地,莫过于陶然亭公园。</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职工大学同学印象)</span></h5><p class="ql-block"> 1988年春天我结婚的时候,我夫人正在陶然亭公园北门斜对面的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习,她的同学都是来自本市各单位的在职职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色人等纷繁复杂,所以,说他们是顶着各种社会压力,鼓起勇气,冒险向单位申请批准考在职大学,一点儿都不过分。当然,他们能通过单位的层层审批,与领导的明事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都是在保证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把丢下多年的中学课本重新捡起来,抓紧所有可利用的业余时间,熬夜拼命复习后,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轻手轻脚地走进了成人高考考场,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那张珍贵的录取通知书。如今回头看,真有点儿过五关斩六将的味道,那是他们求学路途中的最后一搏。因此,每个人都对这个半工半读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 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们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过得并不顺心,因为在不少职工眼里,这些上学的基本属于不踏实工作的人。于是,他们中有的白天上学,晚上还要回单位上夜班,工作量一点都不减。那时候由于休息不足,累病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很幸运,学习得到了单位领导的真心支持,工作量减一半,甚至还有专门的写作业时间,按月发给午餐补贴,属于真正把半脱产学习政策落到了实处;还有的人开始单位很支持,但没多长时间,新来的领导由于听信谗言变卦了,学习时间根本得不到保障,结果没坚持多长时间就不得不退学了。那几年各单位有一点做法似乎是统一的,那就是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单位都明确规定,上学期间的人没资格参加年终评先进,对于这种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不公平做法,大家竟然都没怨言,因为他们从心里觉得,单位能让自己参加学习已经是格外开恩了。</p><p class="ql-block"> 客观地说,这种情景在当时的各大城市里非常普遍,像他们这样的人群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当然,逐渐开放的大环境,也给这些年轻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好机遇。谁要想抓住这些机会,关键的是要有一颗上进心,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也就是要有一张大专以上的文凭。领导审批也要看你在工作中是否能吃苦,思想水平和工作成绩是否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当然,后来的功课补习是否努力,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也非常重要。事实证明,他们大部分人是成功者,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知难而退,半途而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因如此,那个年代才催生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莫让年华付水流》等一大批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或许正是自己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毫不犹豫地献给了浪潮翻滚的火红时代,当今天他们头发花白,已经退休,开始迈进老年人行列的时候,每每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再一起高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英雄,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人唱着唱着就哭了,那忍不住的泪水是在冲刷着过去的岁月浮尘,那泣不成声更是在宣示今天的无悔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是啊,回首这绝对不止二十年的时光,这些“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付出的何止是青春、奋斗和汗水,在许多人的内心里,一定还有不少委屈、痛苦和遗憾。所幸他们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抓住了机遇,给自己的事业铺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每一个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可以非常自豪地高唱“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纵观中国近代史,应该没有多少像这一代人这样,可以在短短四十几年貌似和平的岁月里,能经历如此巨大社会变革和生活变化的。这应该是一种幸运,更应该是一种幸福。十分庆幸,我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员,虽然我不是他们的同窗,但共同的经历使我们有了相通的心灵感应。</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的霜降日烤鸭套餐)</span></h5><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夫人乘地铁来到陶然亭公园附近,以迎接了霜降节气为由,在那个叫北平食府的饭馆吃了一顿喷香的烤鸭套餐,还喝了味道别致的豆汁儿。</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焕然一新的职工大学)</span></h5><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出餐馆,来到那条熟悉的街道上的时候,竟然发现不远处那个面貌已经焕然一新的学校大门和多少保留着一些旧貌的教学楼。当我举起颤抖的双手,用相机把它们收入镜头的那一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我感到自己好像又一次收获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收获和人生感悟,我已经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了。</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年身处华夏名亭园的海岛朋友)</span></h5><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天,那位来自天涯海角的朋友来电话告诉我,他利用两个假期,带着学生走南闯北,对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深水区的社会进行了专题考察,这个行动得到了当时包括省委领导在内的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经过认真整理和论证,考察报告已经定稿,希望我能帮他联系一家合适的出版社印刷出版。对这个请求,我既感到十分为难又觉得义不容辞。为难的是自己并不直接认识出版社的人,不容推脱的是我十分佩服他们的勇气和作为,而且研究成果还浸透了一批莘莘学子的辛勤汗水。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我毕竟身在首都,办法应该比他们多。于是,我使尽浑身解数,拖亲朋,找好友,终于让这件事有了一些眉目。待一切编印手续办妥以后,我终于长出了一口气,我为自己帮朋友终于办成了一件实事感到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 交稿后的那天下午,我陪朋友到天坛公园追溯了传统的祭天文化,然后来到陶然亭公园。那是个阳光普照、春意盎然、到处开满鲜花的午后,尽管我的那位朋友来自传说中插根竹筷子都能发芽的南国海岛,但面对北方的暖春,用他的话说就是,“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样满园怒放的鲜花。”听到这句话,作为首都居民的我,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朋友是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在他回程的班机上,他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一首自由诗。在发表这首诗的时候,他来信告诉我,写作时他流了很多泪水,被空姐发现后人家还以为他发生了什么事呢。不仅给他递上了纸巾,还不停地低声安慰他一切都要想开点儿。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充满误解甚至有些荒唐,但让他切实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非常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职务变迁,这位好友在拼搏了大半辈子,而且颇有建树的职场生涯最后时段,竟然没有经得起大浪淘沙的洗礼,年逾花甲时触犯了党纪国法,落了个退休后仍被“双开”和锒铛入狱的悲惨结局。当我听到这个像炸雷样的消息时,几乎被惊掉了下巴,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让我久久不敢相信现实。但这一切都是真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兰亭)</font></h5> 当我站在当年我们曾经兴致勃勃游览的华夏名亭园里的兰亭前,想起他曾在这里高兴留影的情景,睹物思人,不免心潮起伏、颇有感慨。我多么希望如今已经身困大墙里面的他,在漫漫长夜里,还能忆起当年班机上那动人的一幕;多么希望自己能变成那位善良的空姐,为他及时递上一块纸巾,帮他寻回那份原本应该属于所有人的温存,从而鼓起勇气,用实际行动深刻反省、承担错误、忏悔罪责,早日走出那扇紧闭的铁门,回归到温暖的正常生活中。对此,我时刻期待着……<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陶然亭菊花文化节剪影)</span></h5><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再一次走进久违的陶然亭大门,适逢一年一度的陶然亭菊花文化节。那一屡屡秋菊的淡雅香味儿和清新的空气,热情地迎接着所有慕名而来的游人。多年以来,我一直觉得,尽管菊花的香气并不浓郁,但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当你靠近它深深地吸一口气,就会感觉到一股清新的香气瞬间进入鼻腔,仿佛能吸入大自然的精华。我一直相信,这种香气不仅能让人心旷神怡和精神焕发,而且还能带给人们内心的平静和舒适。</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榭湖桥)</font></h5> 我发现公园的整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了,这些年园内不仅新增了许多现代化设施,而且还把一些沉睡多年的老北京旧物进行了改造和重新利用。<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陶然和佳境牌坊)</font></h5> 在榭湖桥畔,我看到了屹立在那里的两座名为“陶然”和“佳境”的漂亮牌坊,让我不禁想起了它们历尽沧桑的前世今生。<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西长安街牌坊旧景)</span></h5><p class="ql-block"> 它们原来是位于王府井南口外西侧的东长安街牌楼和位于府右街南口外东侧的西长安街牌楼。当年,两座牌楼在长安街上东西相望,它们构造相同,都是三间四柱三楼式木结构,立柱均为冲天柱形式,两侧加戗柱支撑。两座牌楼都嵌有“长安街”匾额。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城内的牌楼被视为交通的障碍物,人们认为已经不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1954年8月18日,市政府决定拆除它们。当时周总理为了保护这两座牌楼,特意指示北京市有关部门,将它们迁建在陶然亭公园内。于是,拆下的牌楼构件都及时运到了陶然亭公园北门内分类保存,木构件也一一编号登记造册,瓦件也都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1955年2月17日,这两座牌楼在陶然亭公园内按原样重新组建,位置就在榭湖桥畔。两座金碧辉煌的牌楼建成后,背衬浓郁覆盖的小山,影子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面,景色异常瑰丽,为陶然亭公园增添了不少秀色,更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6年后,灾难又一次降临到它们身上了。1971年,江青来到陶然亭公园看到这两座颇具价值的古代牌楼,以牌楼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罪名,下令将它们尽快拆除掉。就这样,两座牌楼作为封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的罪状,在一个深夜里被无情炸毁了。</p><p class="ql-block"> 2011年,北京市政府再次重建了这两座牌楼。牌楼高13.6米,长23.7米,彩画采用旋子大点金传统工艺手法,画工精美,色彩艳丽。规制与原有的牌楼大体相当,但名称不再叫东、西长安街牌楼了,被重新命名为佳境牌楼和陶然牌楼。这次复建行动,体现了当今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北京人对老北京事物的深深的怀念。</p> 在舒适的秋风暖阳轻抚下,我在熟悉的澄怀亭里聆听了评剧票友的清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菊花簇拥的高君宇烈士墓)</font></h5>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到高君宇和石评梅墓送上心中的敬意。<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窑台)</span></h5><p class="ql-block"> 我信步在窑台的走廊中,深情回顾了往日在这里读书、看报、与朋友谈心的美好岁月。</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慈悲庵内先驱们当年的会议室)</font></h5> 我走进慈悲庵,细心观看了那里的历史陈列,站在陶然亭中举目西望,亲身体会当年先驱们在这里愤世救国的高尚情怀。当用手抚摸着大门前那棵历尽沧桑的大槐树时,似乎用心灵与他们进行着无言的对话。<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吹台)</font></h5> 当我站在秀丽的吹台中的时候,从对岸隐约传来电声乐队现场演奏的《潜海姑娘》乐曲,让我如醉如痴,久久不愿离开。那是我青年时代最喜欢的一首曲子,但从来没有听过现场演奏,没想到今天我终于如意了。<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醉翁亭)</font></h5> 我坐在闻名遐迩的醉翁亭里喝着随身带的白茶,在业余爱好者的竹笛和小提琴合奏声中,再次顿悟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人文情怀。<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少陵草堂碑亭)</font></h5> 在少陵草堂碑亭前,我想起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品质。<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浸月亭)</font></h5> 那浸月亭的枯荷与苇塘,让我清晰听到了茫茫江浸月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月夜琵琶倾诉声。体会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间真情。<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爱晚亭)</font></h5> 爱晚亭的石桌既让我深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峥嵘岁月,感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志向,也使我感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众亭竞秀)</font></h5> 当然,还有湖心亭的奇伟、沧浪亭的遥望、独醒亭的启迪和百坡亭的隽秀等等,这一切既尽收眼底,也再次记在心里。<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更待菊黄家酝熟)</font></h5>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当我在暮色中挥手与陶然亭暂别的时候,这首沁人心腑的诗再次回响在我的耳边,它写尽了人生的甘苦和对亲朋相聚的期盼。我多么希望与我思念的那些亲朋好友再次无拘无束地相聚在陶然亭啊……<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10月23日 西山脚下)</h5><h5><font color="#ed2308"> </font></h5><h5><font color="#ed2308"> 【注】历史和部分名亭图片在网络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特此致谢。其它风景和朋友的照片为作者拍摄。</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