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

张蔚斌

<p class="ql-block">武侯祠(Wuhou Shrine),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并在刘沅更换的大庙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 汉昭烈帝庙 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p> <p class="ql-block">入武侯祠正门是一条神道, 神道尽头即可见到气势恢宏的匾额“千秋凛然”,匾额下一副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不禁让人想起《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里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p> <p class="ql-block">步入祠内,古树掩映中左右有六通大石龟驮着的巨大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是唐代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p> <p class="ql-block">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来激励后世。当年文章写好以后,由柳公绰书丹,由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碑》的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简称唐碑,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地面文物中保存至今年代最久远者,成都市唯一的唐碑。碑刻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7厘米;碑帽为半圆形,下部同碑身同宽,两侧弧形边缘镌纹饰,以折枝花饰为主,其余镌云纹图案;碑身为长方形,碑面刻正楷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分序和铭两部分。正文文字虽皆清晰,但除题目及上、下款三行外,其余各行上部、下部曾有补镌。在碑的正面、碑面的空隙处以及碑的两侧还有历代题刻共十六则。</p> <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后主在群臣建议下,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刘备陵庙与诸葛亮的庙宇分别在成都和陕西。</p> <p class="ql-block">西侧两块清碑分别为“重建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祠碑记”、“重修蜀汉昭烈帝庙碑记”。记载了武侯祠自清代后的历次修缮情况。</p> <p class="ql-block">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并不在城市西南。</p> <p class="ql-block">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759年冬到成都,《蜀相》诗写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由此得知,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按柏树生长的缓慢周期推断,该祠建造年代应在唐以前,至少可推至南北朝时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歌咏诸葛亮、刘备以及蜀汉英雄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清赵藩撰《攻心联》匾,此联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赵藩。悬挂于武侯祠中诸葛亮殿前。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 <p class="ql-block">其联意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对方诚服,则心怀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面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施政方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清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陵又名刘备殿,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头带皇冠,身着龙袍,两眼微睁,一副帝王的气派,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塑像特别夸大了其耳大垂肩,是整个武侯祠中最高大的塑像。其两名庶子刘永、刘理在历史上才智平平,刘理后来还受了西晋官职,亦无资格入庙,因此陪伴刘备的只有他的孙子、北地王刘谌。</p> <p class="ql-block">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p> <p class="ql-block">右侧本有刘禅塑像,现在只有一个木桩。因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丧权辱国,宋真宗时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来就没有再塑。对于这段历史,毛宗岗留下了“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的评价,令后人无不感慨叹息。</p> <p class="ql-block">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chén)(?- 263年),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刘禅第五子。塑像为清朝乾隆1788年塑立。</p> <p class="ql-block">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的军队攻取绵竹关,其父刘禅决定在魏军攻来前投降,刘谌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p> <p class="ql-block">以如此血腥的方式为蜀汉殉葬,成全了其节烈之名。</p> <p class="ql-block">昭烈帝庙正殿东西各有一偏殿,配享的是他的两大“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所谓“结义”只是演义戏说,但三人“恩若兄弟”却是史有所载。东偏殿为关羽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及其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在宋代,关羽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p> <p class="ql-block">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128]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97]~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称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青龙偃月刀。我从小就在湖北省远安县长大,那里河就是沮河,城墙据说是张飞守的,沮河就是临沮,不远就是回马破,关羽被擒的地方。再过去就是当阳,有玉泉寺,就是玉泉山关公显圣之地,小时候住院,后院就是关羽的墓。</p> <p class="ql-block">关兴和赵累像。关兴(生卒年不详),字安国,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东汉末年名将关羽次子,关平之弟,弱冠时就因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赏识而深受重用,官至侍中、中监军,随后英年早逝。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兴随刘备兴兵伐吴斩杀潘璋夺回父亲的青龙偃月刀,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并与张飞之子张苞结义,多次参加诸葛亮北伐,后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前去世。赵累:蜀汉大将关羽部下都督。后来吴将吕蒙袭取荆州,走麦城,赵累被吴将潘璋的部下马忠在临沮擒获,其后事迹不详。</p> <p class="ql-block">除了周仓属于演义人物,其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照片是关平和周仓像。关平(178年-220年),字坦之,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长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北伐时,关平随军征讨。吕蒙成功渡江后,南郡守卫将领傅士仁、糜芳先后投降,吕蒙遂偷袭荆州进驻南郡。因后方失守,关羽被迫从前线战场撤退,期间关平一直陪从其左右。而后孙权率军占据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军全家老小都被东吴军控制,关羽军军心溃散。关平与其父退到麦城时,中了东吴军的埋伏并被擒获,最终死在临沮县。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因关羽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平则被世人称为“关圣太子”。</p> <p class="ql-block">西偏殿则是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初见此像,或许会有不少人惊诧,甚至认为张飞长得很“吓人”。历史上的张飞,真的长得像塑像的脸这么“黑”吗?传说中,张飞善于书法和绘画,现在留有他写的字和亲手雕刻的一座娘娘美女雕像。而事实上,史书并未记载过张飞的长相,但史书和《三国演义》中,都表现了张飞直率、勇猛、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并随着小说的传播,戏曲的搬演,这样的张飞形象逐渐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张飞的“黑面”造型,是受到了性格特征和戏曲的影响。元杂剧中,不仅开创“整脸”谱式先河,还出现了性格粗放豪爽的正面人物的性格化勾脸化妆形式,通过脸谱颜色来反映人物性格。红脸表现男子血性,赤胆忠心;黑脸反映外表凶猛,内心正直。于是,在三国戏的不断搬演中,张飞凭其忠耿正直的性格,逐渐以“黑脸”造型“重生”于传统的戏曲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张苞(生卒年不详),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蜀汉名将张飞的长子。英年早逝,留有一子张遵。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张苞与关羽次子关兴结义,并使用父亲的家传蛇矛为兵器,他和他父亲一样英俊,勇猛,剽悍。可惜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却死于脑外伤,北伐时跌落山谷而死。</p> <p class="ql-block">张遵(?-263年),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车骑将军张飞之孙,张苞之子,侍中、尚书仆射张绍之侄。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偷袭蜀国。张遵跟随卫将军诸葛瞻防守绵竹,最终与诸葛瞻一同战死。</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昭烈庙正殿西壁就挂有据说为岳飞所书《出师表》木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回望三国,若要寻找一个让后人兼及讲评和体悟的文化符号,一定绕不开大名鼎鼎的《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前后《出师表》碑刻现在分别嵌于武侯祠二门两侧走廊两壁间。《前出师表》碑在西侧,题“前出师表”一行,题侧及题下铃有四方印章;正文113行,每行5—7字;署名“岳飞”一行;署名下铃有四方印章,一方为“少保”章,一方为“岳飞私印”章,剩余两方为收藏章。共有20块同样大小的碑石组成。《后出师表》碑嵌在东侧,共由17块碑石组成。</p> <p class="ql-block">文臣武将廊位于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人物像之装扮、衣着主要借鉴自清代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为刘备早期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同拜军师中郎将。庞统一生比较悲催,随刘备颠簸流离,入蜀建立根据地,苦尽甘来前夕,却英年早逝。在雒县落凤坡中流箭身亡,并葬于此。落凤坡地名至今沿用,现属于四川德阳市,罗江的白马关镇,并建有庞统的祠和墓,与白马关景区构成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今河北省涿州市)。刘备取益州围成都,简雍成功说服刘璋投降。官拜昭德将军,与孙乾并列,地位仅次于众臣之首的麋竺。</p> <p class="ql-block">吕凯:字季平,永昌郡不韦县人(今云南保山金鸡)。主要业绩是稳定南方,为夺取益州基地的蜀汉政权,初期打开和稳定局面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列文臣廊第三位,属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傅肜:义阳人(今湖北省枣阳市)。傅肜为武将,却列在文臣廊。对于蜀汉来说,父子两代忠烈。猇亭之战刘备两败于陆逊于,突围中傅肜断后,全军覆灭而亡。其子傅佥列武将廊第10位。连敌人司马炎也赞叹:“傅佥父子,天下之善一也。”</p> <p class="ql-block">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今湖北孝感孝昌县)。蜀汉四相之一。诸葛亮《出师表》称其“志虑忠纯”,是先帝刘备选拔给后主刘禅任用。后来刘禅授费祎大将军。费祎墓位于四川广元的昭化古城景区。</p> <p class="ql-block">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今湖北枝江)。蜀汉四相中董允的老爹。深受南方少数民族拥戴,对急需稳定安抚边疆的蜀汉至为重要。也是诸葛亮得力助手,深受其器重。</p> <p class="ql-block">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今河南省新野县)。蜀汉后期主要的将领和大臣。主要功绩是,刘备去世后,出使吴国,成功修复夷陵之战后,与东吴的关系,联合抗魏。陈震:字孝起。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蜀汉后期,和邓芝一样,出使吴国,与孙权歃盟约定蜀吴二分天下,延续和巩固了与东吴的联合关系。</p> <p class="ql-block">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今湖南省湘乡县)。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诸葛亮病逝后的接班人,为稳定当时的蜀汉朝野局势居功至伟。蒋琬墓位于四川绵阳市西山景区,这里有《陋室铭》中的“子云亭”,杨雄读书台……等几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董允:字休昭,泸县人(今四川泸州市)。文臣廊第6位的董和之子。蜀汉四相之一,蜀汉后期重臣,为费祎最得力的助手。</p> <p class="ql-block">秦宓和杨洪并列一起。秦宓: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人(今四川德阳)。归纳诸葛亮、陈寿等的评语,秦宓“文藻壮美”、“益州学士也”。估计是此人书生意气颇重,劝阻为关羽报仇的刘备伐吴,差点被处斩,当时诸葛亮为之求情都有没用。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能力名声都不显。但杨洪却有个鼎鼎大名的老乡:活了800岁的彭祖。彭祖成仙的彭祖山,现已是长寿养生特色文化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马良和程畿在一起。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省宜城市)。失街亭主角马谡的四阿哥。华佗刮骨疗伤时,与关羽下棋,分散其注意力的,就是这位老兄。程畿:巴西阆中人(今四川省阆中市)。平平淡淡,《三国演义》干脆完全没有此兄故事情节。《三国志》中那点记载,也仅仅散见于他人传记。其故里阆中古城,却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赵云,是一身文臣服饰的老年形象。</p> <p class="ql-block">赵云和孙乾并列。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为文臣装束,缘由或许如后世所赞“自是大臣局量”,是文武双全的儒将。孙乾:字公祐,北海郡人(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为刘备早期幕僚,得益州时拜秉忠将军,仅次于当时众臣之首的麋竺。孙乾以谋臣拜将,与赵云同为文臣装束,武将廊排第二。</p> <p class="ql-block">张翼: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今四川省彭山县)。官至广汉太守,《三国志》评:“张翼亢姜维之锐……咸有可称”。</p> <p class="ql-block">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市)。五虎上将之一,为蜀汉名将。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为刘备政权建立,“功昭蜀汉,绩著西凉”。</p> <p class="ql-block">王平:三国蜀汉名将,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和乐乡)。多次随诸葛亮北伐。马谡不听先锋王平规劝失街亭被斩。以“忠勇而严整”为诸葛亮器重。封安汉侯。</p> <p class="ql-block">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为蜀汉后期唯一统帅型军事将领。</p> <p class="ql-block">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今河南南阳新店乡)。“五虎上将”之一,三国著名战役之一的定军山之战中,斩曹魏名将夏侯渊。廖化: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今湖北省襄阳市)。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主角。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p> <p class="ql-block">向宠:襄阳宜城人(今湖北襄阳宜城市)。诸葛亮《前出师表》向刘禅推荐的唯一武将:“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p> <p class="ql-block">傅佥:义阳人(今湖北省枣阳市)。与老爹傅肜,是武侯祠文臣武将廊中的一对父子兵。同为蜀汉将领,傅肜老爷子不知为何,列在文臣廊。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今四川阆中)。随诸葛亮南征孟获,六次出祁山。</p> <p class="ql-block">张南、冯习:分别列武将廊13、14位:张南字文进,广陵海陵人(今江苏南通如皋市)。冯习字休元,南郡人(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建安十六年(211年),二人随刘备入蜀。11年后又随刘备伐吴,夷陵之战中,蜀军兵败猇亭,二人同时阵亡。《三国演义》赞“冯习忠无二,张南义无双”。</p> <p class="ql-block">照壁立于墓前,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之陵”匾,又接神道,直通享堂,堂上高悬“千秋凛然”四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照壁中间的龙雕塑。阙坊后为墓冢,现存封土高12米,墓冢周围环绕有长约180米的灰色砖墙,砖墙外是通往诸葛亮殿的红墙夹道。</p> <p class="ql-block">两侧挂对联“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刘备墓前的鼎)</p> <p class="ql-block">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惠陵、汉昭烈庙始建。蜀汉皇帝刘备驾崩后,埋葬于四川成都市武侯祠诸葛亮殿之西南侧的惠陵,为诸葛亮亲手设计,1700余年来,虽然从唐朝一直到清末,在其陵墓旁边发现多个盗洞,但都因为无法找到地宫入口而无人敢入,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三国时期的唯一帝王陵墓。</p> <p class="ql-block">进门以中轴线为准两侧各设仿制石麒麟对,石马对,石人对,这些石刻也不知道是仿制哪里的,或者说是对中国石刻根本没有经验的人员来参加管理修复工作的。所有石刻到是和现在的卡通相像,进门那对石麒麟也应该是仿制唐以前石柱上面的朝天吼而来,当然作为景区,也就是给大多数人看热闹的,不用去深纠。</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官石人一对。神道不长,也就几十米来长,当然这绝对不是惠陵原始神道,作为一代皇帝陵墓,神道远不止这么短,也更不会修建在陵墓里面,不过还是现在的成都地皮太过昂贵,能复建这一象征性神道已经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以前,刘备陵墓周围的建筑几乎被毁坏,后由清朝朝廷出资,对其进行修缮,并按照三国时期的雕刻风格,在陵墓前修建了神道。</p> <p class="ql-block">走近惠陵修建有单层双沿门楼一座,在门楼两侧耳墙有多方石刻,墓前所立石刻乃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墙后还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汉昭烈之陵”的横额一块,整个陵墓的规模比较宏大,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刘备与甘夫人、穆皇后吴氏的合葬墓。门楼两侧墙壁之上也镶有历代名人对惠陵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墓冢十分雄壮,高达12米,周长180米。</p> <p class="ql-block">惠陵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照壁立于墓前,之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陵”匾,后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内高悬“千秋凛然”四字匾额。其后为阙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书“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寝殿西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可由此至诸葛亮殿。</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p> <p class="ql-block">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复工程完成。</p> <p class="ql-block">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铜人特写照片。</p> <p class="ql-block">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静远堂”,源自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重臣表示崇高的敬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多么让人扼腕叹息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像两旁,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雕像。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人。诸葛亮之子,蜀汉后期重臣。诸葛瞻十七岁时迎娶蜀汉公主为妻,延熙六年(243年),授以骑都尉,第二年,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后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景耀四年(261年)出任行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总领尚书事。景耀六年(263年)冬天,诸葛瞻与魏将邓艾交战于绵竹,[12]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错失兵机,兵败被杀,致使绵竹失守。</p> <p class="ql-block">孙子诸葛尚雕像。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瞻长子,诸葛亮之孙。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魏国大将邓艾,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时年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抚于养志就武侯祠的一些梁柱、椽桷腐朽糟坏者予以更换,对垮塌的墙垣及时予以培修。</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雕像两侧有一个钟鼓阁,展示了一只青铜鼓,被称为“诸葛鼓”,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面鼓是南方少数民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和神器,但在西南地区,人们习惯将其称为“诸葛鼓”。据传,诸葛亮南征时制作了这面鼓,并在南中地区平定了南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这面鼓成为纪念诸葛亮和体现其治蜀功绩的重要见证物。</p> <p class="ql-block">《惠陵图》,载于《昭烈忠武陵庙志》。</p> <p class="ql-block">“诸葛忠武侯像",载于《昭烈忠武陵庙志》。</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为两重大殿,前面有多幅对联,还有明代李挚书:《谒三义庙》石碑。面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还有许多武士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侯祠三义庙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侯祠三义庙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修缮武侯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武侯祠三义庙全面修葺。</p> <p class="ql-block">刘备雕像。</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县丞黄铣对武侯祠进行培修。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刘沅主持修缮武侯祠,将两庑(即今称为文武两廊)的法正、许靖、刘巴,以及于史无考的李彪、张虎塑像去掉。另在文臣武将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块人物事迹简要说明石碑,文字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加以提炼而成。</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就来自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殿外廊内柱楹联:“ 义烈重桃园 世载益梁存汉祀,勋名昭竹帛 千秋灵爽佐清朝”,三义庙的对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后面是“桃园”,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桃园和庙宇道不尽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恩义。桃园三结义主题景观有三座现代形式的雕像,展现了三人桃园结拜时的状态,还用了三种颜色的石材,既保留了石材的质朴,又有人物形神的刻绘,栩栩如生。这组雕像,是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叶毓山老师设计的,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会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1984年,在武侯祠原址上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1997年,武侯祠面积新增扩大。1998年,武侯祠三义庙从提督街原状迁建至武侯祠内 。2003年,为保护和利用好三国文化遗产,成都市政府决定将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 。</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损 。2022年6月28日,武侯祠诸葛亮殿发现8通清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听鹂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内,具体地址是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内。这个景点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一部分,是一个集景点公园、风景名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虽然从台阶上看,刘备的正殿到武侯祠堂的过道特地安排了往下的台阶,以示尊卑,但在武侯祠,刘备的出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配角来衬托诸葛亮的忠心。武侯祠内设置了一个很小的博物馆,展出一些文物。</p> <p class="ql-block">刘备在勉县的称汉中王设坛遗址的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很多青铜武器展览。</p> <p class="ql-block">抚琴俑。</p> <p class="ql-block">这个陶俑很可爱。</p> <p class="ql-block">说书陶俑。</p> <p class="ql-block">1908年武侯祠照片。</p> <p class="ql-block">感觉和现在的武侯祠建筑差别很大。</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长长的朱红色墙,像一条红色的丝绸一样将我们引入了武侯祠的一砖一瓦中,这里已经是网红打卡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