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三夏劳动(一)

瓦土西

<p class="ql-block">  说起三夏劳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都不陌生。无论你生长在农村,还是居住在城镇。那时,每年的五月底到六月中旬,几乎所有学校都要参加。三夏劳动,可以说已成为那时学校的一门必修课。 </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学就开始参加像捡麦穗、抱麦捆等农活了,到升入中学,就要全班人马下到农村,进行一周左右的全天候劳动。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全体,生病的,及家庭困难的,也可不去。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每人每月的口粮、副食等都是固定的。参加劳动是要交纳一定钱和粮票的,有的同学家里拿不出,就只能不去了。 </p><p class="ql-block"> 在五年的中学生活里,印象比较深的三夏劳动只有两次:一次是初一去的海淀区“冷泉村”,一次是初二去的昌平区“横桥村”。</p> 夜  战  冷  泉 <p class="ql-block">  说“夜战”,是因为每当提起冷泉的三夏劳动,总是与夜晚联系起来,白天的事几乎没什么印象。也许是因为,——对我来说,——那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那么多夜晚活动的缘故吧! </p><p class="ql-block"> 冷泉村位于颐和园西北九公里处,距我们学校“清华园中学”(今天的中关村中学清华园校区)有14.2公里;步行需3.5小时。这是我写此文时,特意在“高德地图”上查的。之所以要强调距离和时间,是因为我们是徒步走到冷泉村的!不是空手走哦!是负重——背着各自的被褥“背包”——而且是夜晚走的。那时称为“拉练”。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而言,第一次夜晚的负重远行,绝对是可记一生的经历!</p> 拉练——夜奔冷泉 <p class="ql-block">  从得知要去三夏劳动的消息起,我就开始兴奋。因为那是第一次多日住外面的集体活动,就如同今天说要集体去旅游一样,怎能不激动呢?!于是提前好多天,我就按要求开始准备东西,并练习打背包:最下面铺一大块塑料布,然后依次是薄被、褥子,一两件换洗衣服,之后把它们合为一体,折叠成尽量小的正方体,模仿解放军的“豆腐块”背包样子。再用绳子尽力把它捆成三横两竖的外形,并打好活结。最后再用一条宽带系在两侧,以形成双肩背的背带,完整的背包就打好了!脸盆及洗漱用品放在大网兜里,这种网兜现在已基本没人用了。</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考虑到晚间凉爽,并不妨碍交通吧!反正我们当时的拉练都是晚上。 </p><p class="ql-block"> 1972年6月初的一个傍晚,同学们都背着背包到学校集合。冷泉大队还派了辆马车来学校帮着装东西,也为中途体弱的同学乘坐,或只放背包行李。 </p><p class="ql-block"> 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拉练。出校门右转向西,沿马路经过蓝旗营。见路旁排水沟里侧,不少人站在各家门前观望。还不时有人高喊着某个人的名字,因为有许多同学就住在这一带。被叫到的同学并不回应,或不敢回应吧!总之,大家都精神饱满,昂首挺胸,按口令整齐地向前行进。还会高声齐喊“一二三四”等口号! </p><p class="ql-block"> 大约走了一公里,右转向北,进入“无人区”,即两侧都是农田,除路边的两排高大白杨树外,已无人观看。所以就不必再整齐划一地行进了,同学们便开始随意地边走边聊,领队老师也只是不时提醒一下:跟上队伍,别把距离拉得太大。 </p><p class="ql-block"> 在清华大学西门,左转向西,走进浓密的垂柳路。与之前宽阔的水泥路不同,这一带是蜿蜒稍窄的柏油路。如果说挺拔的白杨树似战士般列队相送,那么眼前树影婆娑的垂柳就是无数仙女相伴而行了!此时天已全黑,昏黄的路灯透过枝叶缝隙,像不停眨动的眼睛,使这段路充满了神秘。</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约行三公里后,在颐和园东门外的“涵虚”大牌坊处,右转向北,沿公园高墙向北、向西、再向北,一路下去。约1.5公里后,来到京密引水渠边。开始下公路,沿水渠东岸的便道继续前行。 </p><p class="ql-block"> 在走过的五公里路途中,大家由最初的激动、兴奋、叽叽喳喳,到情绪平稳,边走边观赏夜景;再到慢慢感到疲倦、脚疼。而此时,有的人背包已经松散了,不得不放到马车上去。记得还有位其他班的女生,突然晕倒,被扶到马车上去了!而其他同学,尽管肩膀及双脚都感到疼痛,但却咬牙坚持着,不愿卸下背包,更不愿去坐马车。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愿让别人说自己是逃兵,而被大家看不起! </p><p class="ql-block"> 路旁的灯光逐渐多起来,前面也不时传来口号声,得知已经来到西北旺村。我大姨家就在这个村边上,关帝庙所在的小山,就是她家的后院墙。她会不会出来看我们?我是否应该同大姨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胡思乱想时,为鼓舞士气,领队及一些同学,开始带头喊起了口号,大家便齐声回应:“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接着各班级还纷纷唱起了革命歌曲,如《下定决心》;《团结就是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一时间,喊声震天,歌声嘹亮。见路边站了许多观看的村民,同学们更是精神振奋,迈开大步,似乎瞬间忘了疲劳和脚疼。不能不说,这就是精神和意志力的强大作用!当外在客观条件相同时,是否具有顽强精神和坚韧意志力,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p><p class="ql-block"> 在旁观的村民中,还真看到了我大姨!只见她正与旁人说着什么,还对着我们指指点点,但她并没有认出我。我也没顾上打招呼,嘴里喊着口号,快速随大家走了过去。但昏黄灯光下,大姨与人闲聊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我的脑际。即使西北旺村早已拆迁,但每当经过那座小山下时,我总会想到大姨与人聊天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那晚伴着星空和明月,我们终于平安走完十四公里路程,顺利到达冷泉村,胜利完成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夜间的负重拉练! 来到村里,我们入住的是小学校。昏黄灯光下,只见空旷的教室地面,四周铺着麦草;两排红砖将中间隔出个走道。记得我的铺位,在入门左侧第二个。大家已疲惫不堪,纷纷解开背包,将塑料布铺在麦草上,砖头放在最下面,权当枕头,倒头便睡!而担当卫生员的同学,还要四处喷洒药水,以驱蚊虫,他们更加辛苦!</p> 夜战打麦场 <p class="ql-block"> 三夏劳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抢”字,即“抢收、抢耕、抢种”。因为此季节时常下雨,所以那时流行的口号是“龙口夺粮”。无论田间收麦,还是麦场打麦,都是“挑灯夜战”。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部分同学被安排在麦场打麦子,而且是夜班。主要分工为三部分:脱粒机上两三个人,由老乡带着,并排站在机器旁的高台上,不停地将麦子均匀送入脱粒机口。技术含量及危险系数都超高,是令人羡慕的岗位,必须由身材高大的同学承担。其余的同学分别是把麦子送到脱粒机旁;另一部分是将脱过粒的麦秸,用木叉推向远处,堆成麦垛。我们几个就是负责这最后一项推麦秸的活。 </p><p class="ql-block"> 一根带叉长棍,挑起的临时灯泡,高高地立在脱粒机上方。灯光周围无数小虫在欢乐中飞舞,灯下几个劳作人的身影投射到远处数个高大的麦垛上,像巨兽来回晃动</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运麦秸的,用木叉推着大大小小的麦秸捆,在麦场上来来回回地奔波着。满头汗水费力地推过去,而后拎着木叉轻松返回。有的男生会调皮地把木叉在空中耍几下子,引得一片喝彩声,或起哄的欢笑声。 </p><p class="ql-block"> 休息间隙,我们分坐在一个个大麦垛下面,有同学轻声唱起歌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其他麦垛旁也传来了悠扬的应和声,此起披伏的歌声,伴随着夏夜清风,在打麦场上空飘荡。 </p><p class="ql-block"> 望着夜晚的打麦场,除了那一盏高挑的临时灯外,四周村野一片混黑,充满神秘。加之没有白天的烈日暴晒,时而刮过的小风,又一次次把汗湿的衣服吹干。因此,虽劳顿困乏,但也充满乐趣。甚至有时能超常发挥,连续奋战。</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劳动结束后,临离开打麦场时,代班老乡的对话被我们听到了。一个说:人手还是不够!村头那块地刚割完,天亮就得开耕,来不及找人捡麦穗了,得糟尽不少麦子!我们中的一位同学说:“我们去捡吧!不能浪费粮食!不是说颗粒归仓吗?!”老乡说:“你们这刚干了一夜,那怎么成!”我们几个同学纷纷说:“没事的,我们能行!”“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对!您带我们去吧!” </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跟着老乡,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一段黑路,来到村边空旷的麦地。老乡接通了田边的临时灯,我们便各人一垄,沿着割过的麦茬地,弯腰拾起麦穗。 </p><p class="ql-block"> 天逐渐亮了,在远离灯光的田边地角,也慢慢清晰起来。正当我们一边与困乏抗争,一边不停捡起麦穗时,忽听一个同学喊道:“快看!太阳升起来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直起腰,望向远方。只见在一片粉红天空映衬下,红红的太阳露出了半个脸!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日出!而且惊奇地发现:六月的太阳,不是日出东方,而是日出东北方! </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都兴奋地边看边议论:“呀!真漂亮啊!”“这是我头回看见日出!”“我也是!”“像不像红气球?”“要盯着看会儿,就像烧透的蜂窝煤了!”“我看像煮熟的鸭蛋黄!”“你是饿了!看见啥都想吃!”</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还真是饿了!我们披着满身霞光,向村里走去。虽然疲惫不堪,即累、又饿,却还各个兴奋异常</p> <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一年级时,去冷泉村第一次参加三夏劳动的记忆。时隔几十年,许多事情都逃离了大脑,唯独对大脑皮层刺激最大的夜晚活动印象深刻。所以,每每提及“冷泉劳动”,立马跳入脑海的就是夜晚负重拉练、夜战打麦场和第一次见日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