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忻(xīn)州市,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截至2024年10月,忻州市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下辖1区1市12县。河曲县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河曲县下辖6个镇、5个乡和1个居民办事处,共183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河曲县历史悠久,古称骩州,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前一晚沿黄河一号公路,夜宿河曲,第二天雨很大,只能雨中游了,倒也有几分情趣。</p> <p class="ql-block">西口古渡是位于河曲县黄河东岸上的景点,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当为出河套之进口。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可追溯至汉。历史上,曾经渡河船只云集,五方杂处,兵民繁错,万家烟火于斯盛焉。</p> <p class="ql-block">烟雨濛濛的古渡。</p> <p class="ql-block">渡口有禹王庙(俗称河神庙),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位于西口古渡之中段,坐东面河,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主体建筑正殿及抱厅,附属建筑戏台。据道光十三年(1833)禹王庙重修碑记云:“河邑自建其庙宇,斯土居民饮撰久蒙其泽,黄河之水自东北而下,狂澜之发而无泛滥之忧,成胜境矣。</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祭祀日,七月十五日为古庙会日。当晚夜幕中会首棹船于河中,投放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于水中,以求神禹一年之保佑。古会期间,禹王庙张灯结彩,香客成千上万,盛况空前。蒙陕毗邻边民一衣带水摆船而来。山门外戏楼锣鼓喧天声遏三省。凭栏临风,右挹塞外鄂尔多斯大漠之风,左盼陕北大汕之古渡,迢迢千里丝绸路,不禁发思古之幽情,缅想汉桓帝时之君子津。</p> <p class="ql-block">惟栏外白云悠悠,黄水滔滔,逐鹿台巍然在望。号称雄关古塞。西口古渡和禹王庙墨彩纷呈,与蒙陕隔河相望,素以鸡鸣三省而闻名遐迩,吸引来中外游人。新中国诞生后,晋、蒙、陕边地交通发展很快,从60年代起,河曲人走河套到宁夏不复徒步。然而沿河西边墙(指明长城)跋涉二千里丝绸之路的日子,毕竟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戏台两则的两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白朴公园位于河曲黄河大街文笔塔北边,随山就势而建。白朴公园因白朴而得名。白朴(1226—1306).字仁甫,号兰谷,原籍河曲,中国元代四大戏曲家之一(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p> <p class="ql-block">雨依旧很大,玩儿兴不减。雨中的菊,为这尊雕像平添几分色彩。</p> <p class="ql-block">河曲文笔塔,位于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建于乾隆五十九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连座高九丈四尺三寸,其中土墩高三丈,如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座直径一丈八尺。笔尖底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笔身全部由青砖白灰垒砌,实心,至顶部骤然缩回锥形。民间传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河西大口沟(即黄河古渡对面的内蒙)。</p> <p class="ql-block">河曲县城标志性的建筑,是位于城东大墩梁的状元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原本为佛教圣物,从明代以后,塔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埋葬佛骨(舍利),变成了点缀风景、平衡地运、昌盛文物的建筑物。太原的双塔如此,河曲状元塔也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