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建筑画第7集,青岛安徽路和湖北路

老嘎

这次是第七期,介绍一下安徽路,湖北路 李老师近照 安徽路,南起海边的太平路,北至济宁路,全长一公里。德占初期,安徽路自德县路以南为欧人区,笔直而宽阔,叫阿尔贝特街,德县路以北弯曲而狭窄的部分,属华人区,以青岛东部的名山命名,叫崂山街。青岛回收后,欧人区被取消,这两段连续的街道被统称为安徽路,由于她不是主要的车行道,又有一个大沟加以绿化,因而成为一条幽静静而充满神秘色彩故事的街道。 这是德占初期在海上看到的安徽路南头的街景,当时的太平路还未完善,许多在广西路商业街上的建筑也能看见大海。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安徽路南端的街景,在安徽路与广西路的路口有三个尖塔遥相呼应,分别是东北角青岛邮政局的红色塔楼,东南角的伯德维希商业大楼,以及西北角的兰德曼大楼,按说路口的第四个角也该建成有塔楼的建筑与之呼应。可惜这种规划没能实现。 伯德维希商业大楼,建于广西路与安徽路路口的东南角。最早是由伯德维希商业公司于1899年开始建造,是青岛本地第一批设施完善的标准商业大楼,成为规划广西路商业街引领建筑风格的先驱建筑。<br>  大楼建成后出租,1911年前的青岛俱乐部(后又搬到中山路1号)曾在此楼一层。 广西路邮政局是青岛历史优秀建筑,它同西面的兰德曼大楼同建于1901年,稍晚于南面的伯德维希大楼。该路口也成为当时青岛最美路口。 但是伯德维希大楼到了日占时期的1940年,被当时的中日合资的鲁大矿业公司拆除并重新盖起了以“包豪斯风格”为主的现代平屋顶的简洁现代建筑,使之完全没有了欧式风格。非常可惜。<br>1945年以后,这里成了青岛总工会的办公楼,解放后,改为报业大楼,后又几次向着伯德维希商业大楼的样子修改成了现在的模样。 安徽路的南段也就是阿尔贝特街过去是青岛村西面一条自然形成的排水沟。每逢雨季,山水自小北岭山顺势而下,直冲入海。两边的建筑都是依坡而建。<br>  德国人后来把排水沟改成了涵洞,在沟上做了绿化。这就是大花沟的由来。地下排水设施,至今仍在使用。 这是安徽路由北向南看去的景色,很美的花园与别墅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路南段的大花沟逐渐被城市建筑垃圾填平,填平后的绿化一直在做,民国时期成为青岛第六公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园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变化。 安徽路上欧人区的花园洋房,从南到北有近二十栋。它们各有各的故事。主人们大都在政权更替之时跑掉了,或回了德国,或回了日本,或去了台湾,或出走国外。这些房子便作为“敌伪财产”充作公用。一部分成为办公用房。 解放后安徽路的部分别墅也成为办公用房,如7号、18号;12号和14号办起了机关幼儿园;其他楼房分配给一些单位做了职工宿舍。因而,这条路上有财政局宿舍、电业局宿舍、市南区政府宿舍、市南区公安局宿舍…… 这是安徽路附近的鸟瞰图画,远处能看见海边的军官俱乐部,老二中,市政府大楼,近处右下角那个绿色塔是圣言会的建筑,中间的道路是湖北路与安徽路口。可以说真是提现了红瓦黄墙,绿树成荫,碧海蓝天。 这是街景的近照画 由于安徽路别墅原本只住一户的达官贵人的洋楼,一下子涌进来三四户甚至五六户人家,加上过去我们只注重生产,无力发展城市建设,缺乏规划管理,使得许多充满异国风情的漂亮楼房被修改的面目全非。使得这些别墅没有一栋成为青岛历史优秀建筑。 福柏医院是以德国传教士福伯教授(1899年在青去世)的名字命名,由德国侨民投资为在华的外国人所用的医院,位于安徽路21号。建成于1907年,主体建筑两层带阁楼,地下室,内设木地板,双层窗,层高4米。 院内有花园,可为病人疗养散步所用,日占时期医院仍为德国人管理,建筑是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1946年因火灾坡屋顶被毁,改成三层平屋顶,后又扩建,解放后改为青岛人民医院,后又改为青岛皮肤病医院。 这是医院的入口 下面介绍一下湖北路 德占初期,在他们欧人区同时修建了太平路、湖南路、广西路等几条东西向的马路,其中一条以德皇威廉二世长子的名义命名,称王储街,又名太子街。日占时期这条路改名滨松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命名为湖北路。1900年7月7日德胶澳总督府在这条街上开设了一间印刷所,印刷出版创办的《青岛官报》,这可以说是湖北路修建的初始时间,后来在这条路上又陆续建设了水兵俱乐部、警察署等标志性建筑,使湖北路有了些许的雏形。 这是德占初期的湖北路东段的鸟瞰图画,由近到远的道路是德县路,安徽路,中山路。中间近处的建筑是湖北路3号别墅和6号别墅。右边的建筑是湖北路5号7号9号公寓楼,再往前就是水兵俱乐部,远处能看见火车站广场。 这是德占初期的湖北路东段,从右往左看到的建筑分别是路德公寓,总督府,德县路1号别墅,德县路3号别墅(总督府牧师官邸)及湖北路3号的总督府别墅 这栋建于1904年的别墅是当时总督府德国官员所用。 又过了几年,在湖北路3号的前面又增加了一栋建筑,也就是湖北路1号(现在在湖北路上的门不开,改为德县路6号别墅),近处的红砖围墙属于湖北路5号楼。 这是位于湖北路与安徽路口向西看的街景,左边的建筑是湖北路6号楼,右边的建筑分别是5号7号9号11号13号,远处中央的建筑是水师饭店。反映了在德占时期青岛的街景。 这里原来是个小村落,清朝时有一贾姓商人因做生意的需要,在现在的湖北路与浙江路交口这片山坡上买地建房,将全家从青岛村(今龙口路黄县路一带)迁到了这里,逐渐繁衍形成一个小村落,因其坐落在一条水沟即后来的“大花沟”西崖,便取名“沟崖村”。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占领了青岛,将周边的村民迁走开始建设“欧人区”。1898年一位叫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德国商人来到青岛开发房地产,几年后积累了资本,于1905年在沟崖村山坡上建造了三栋楼,即现在的湖北路13号-5号,左边的这栋楼(现湖北路13号)是他自已的住宅,最右边的第三栋(现湖北路7号)是白鸽饭店—— 这是位于湖北路5号到13号的三栋西姆森公寓楼,西姆森地产公司当时在青岛建有七八十栋楼,解放后这里成了青岛市南区委的办公用房。 这是西姆森公寓楼的西立面 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任巡洋舰队司令的普鲁士亨利王子到青岛,驻青德军官兵向他提出想有个娱乐场所,为满足这一要求,在依列女街建了一座水兵俱乐部,亦称海员俱乐部、水师饭店。 水师饭店在当时代表着德国早期风格,有700座的当时中国最早的电影院。是具有住宿餐饮娱乐的场所。 水师饭店旧址建筑面积4487.5平方米,属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为三段式建筑,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内部设有青岛第一个礼堂音乐厅 。水师饭店旧址建筑是青岛第一座设有大型礼堂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这是竣工不久的水师饭店,远处能看见西姆森公寓楼。<br> 后来在水师饭店的西面又盖起了一栋楼和水师饭店的风格不太搭,可能是为了获取在中山路上的商业价值吧。<div>  水师饭店是国务院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br></div> 水师饭店的西边,原有一座大楼,楼下也有一家西餐厅,叫“Café Flossel”,分别译为佛劳塞尔、夫老司、富罗斯,初为咖啡店,生产供应面包、点心,中文写作“德国面包房”,后以牛排、啤酒著称。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邮政储金汇业局,解放后长期是中山路邮局 德警察署,建于1904年,位于现青岛市南区湖北路西端,蒙阴路正面尽头。以警察署和其附属建筑构成一个南北纵长的不等边六角形独立建筑群。主楼临街,正对蒙阴路。在画中警察署左边的别墅是当时警察署长的官邸。 建筑构图手法与提督府相似,以形成另一行政中心,但因地势和环境条件较差,未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建筑一般高16.5米,尖塔高30米,建筑平面呈L形,主入口在凹廊内又分为两个小门进入建筑内,有明显的防御作用。结构为砖石、钢木混合体系,一、二层为十字券,屋顶为木制矩形屋架,红色筒瓦覆顶,屋面坡度很大,可容两个阁楼层。<br><br><br> 建筑立面以高耸的塔楼为构图中心,基座为石砌,门窗用红砖间以石块作为装饰,整个建筑以深红和浅黄二色组成,其风格为德国中世纪市镇公共营业所而夹杂部分哥特式手法和德国乡镇建筑的处理手法,室内装修不甚讲究。 建筑因其丰富的空间形象对形成青岛海岸的城市轮廓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为青岛市公安局所在地。<br>  这座位于湖北路29号的历史建筑也是国务院的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