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参加了一个城市走读颐和园的活动,又一次走进这个大园子,并听金牌导游讲解了颐和园的部分景点。</p><p class="ql-block">颐和园:</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09年,入选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颐和园是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世界遗产标志</b>:由图形和文字构成,图形部分由代表人类创造力的方形和代表自然的圆形组成,二者流畅地相连相通,象征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环绕图形的文字分别为中文、英文的“世界遗产”一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北京是中国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城市,目前共有长城、大运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和中轴线八项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在这里修建园,叫“清漪园”。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1902年又基本修复。</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p><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收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公园。</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傅作义“华北总部”军队进入颐和园,在后山及北宫门外建碉堡挖战壕备战。12月12日,解放军先头部队抵达距北宫门只数百米远的南河桥…,最后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北平改名北京,定为新中国的首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仁寿门</p><p class="ql-block">在东宫门与仁寿殿之间,为两柱单开的牌楼,既是门又是牌坊。大门两旁连接青砖影壁,影壁中心四角雕龙纹,仁寿门西立有“寿星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仁寿门内有两颗树龄310年的“龙凤松”。</p> <p class="ql-block">还有多种古老的花树。人寿殿在花开季节是颐和园的一个赏花地点。</p><p class="ql-block">那么,北京的市树和市花是啥呢?</p><p class="ql-block">答曰:市树是国槐,市花是月季。</p> <p class="ql-block">清朝实行“园居理政”,仁寿殿是颐和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仁寿殿是颐和园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改为仁寿殿,意为施仁政者长寿。<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禧太后曾在仁寿殿垂帘听政过。</span>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p><p class="ql-block">仁寿殿虽是处理朝政的地方,但内外陈设都突出福寿之意;而且“凤”也居C位,可见当时都是为了迎合慈禧太后之意。</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这三个字是慈禧太后御笔书写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仁寿殿后面的建筑主要包括三座大型四合院,分别是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这些建筑分别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后妃们居住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玉澜堂在昆明湖畔,原为穿堂殿,用以皇帝修身养性之所。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妃院子)。霞芬室连接可到仁寿殿,藕香榭则通往昆明湖码头。</p><p class="ql-block">嘉庆皇帝曾在这里办公、用膳、召见大臣。乾隆皇帝曾在这里看书、理政、休憩。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曾被囚禁于玉澜堂。</p> <p class="ql-block">百度:戊戌变法</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别称: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p><p class="ql-block">其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因此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历时103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慈禧幽禁光绪皇帝:冬天在中南海瀛台,夏季则在颐和园玉澜堂。甚至限制光绪帝在宅院的自由行动,仅留玉澜门一处通外界还要有人把守,东西配殿门内都横砌两道砖墙,简直就是“监狱”一样,真的觉得光绪帝挺惨的。据说光绪是喝了慈禧命人送来的“参汤”后死的,去世时才38岁。慈禧在被告知光绪死亡后立马精神起来回光返照,次日也离世了。</p><p class="ql-block">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时才19岁。清朝晚期,虽然表面上有同治和光绪当皇帝,而实际大权在握的人就是慈禧太后自己。</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正是西方搞工业革命社会发展快的时期,而由于晚期清朝政府的守旧和腐败,使我们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桌面似有“花草鱼虫”的生态流动性。</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p><p class="ql-block">慈禧在颐和园的居所是中国首先使用电灯照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太监总管李莲英在乐寿堂的旁边有一个自己的独门院落,在太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树龄几乎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p class="ql-block">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畔的知春亭,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彩绘木构方亭。亭畔遍植垂柳,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全园最先感受到春天气息的地方,据传每年昆明湖解冻,都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除了柳树成荫,还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万寿山、佛香阁</p><p class="ql-block">这三位一体是颐和园的主题景观。</p><p class="ql-block">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名字来源于清朝时期,乾隆帝为了庆祝他母亲的六十大寿辰,修建了清漪园,其中昆明湖是主体部分,而万寿山则是通过将原本的瓮山进行改造而成。乾隆帝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以致敬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并利用昆明湖进行习武。</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是一座塔式宗教建筑,为全园的主体建筑。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p> <p class="ql-block">铜牛</p><p class="ql-block">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p><p class="ql-block">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7米。</span>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p><p class="ql-block">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中间第9孔最大,因为帝王喜欢“9”这个阳数,九五至尊。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小下来,对称排列。由于桥孔大小不一,所以桥面有一定的坡度,像一张弓。</p> <p class="ql-block">(附)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图片</p><p class="ql-block">在冬至日前后的下午4点左右,若是晴天,站在南湖岛一侧自西北往东南方向观十七孔桥,可以观赏到神奇的“金光穿孔”的景象,夕阳余晖照射到石拱桥的孔洞上,金光灿烂,甚为壮观,过了时间金光就消失。</p> <p class="ql-block">长廊</p><p class="ql-block">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长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p> <p class="ql-block">藻井</p> <p class="ql-block">长廊上的题字基本都是慈禧太后写的,真是把颐和园当成她自己家园子的感觉。实话说,虽然算不上大书法家,但字写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此画作是“西游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此画是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p> <p class="ql-block">石舫</p><p class="ql-block">清晏舫<span style="font-size:18px;">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span>是帝后品茗、欣赏湖光山色及放生的地方。光绪年间重建后,取“河清海晏"之意,将石舫命名为"清晏舫",寓意大清朝天下太平、安宁祥和。石舫全长36米,船体是用大块青石雕砌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对很多北京人来说,颐和园是去不够、看不腻的公园,因为一年四季有不一样的风采,还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外地游客来北京一般也都会到颐和园打卡游览…。</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