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行》</p><p class="ql-block">念念不忘皇城根,一砖一瓦底蕴深。</p><p class="ql-block">海子宫殿华表柱,小桥流水皇家林。</p><p class="ql-block">画梁雕柱朱红门,市井吆喝京城韵。</p><p class="ql-block">不独胡同名人居,阿姨舅舅皆亲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15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10月9日下午7点多出发,上海虹桥机场。</p> <p class="ql-block">傍晚10点多北京大兴机场,机场内部局部。</p> <p class="ql-block">夜游南锣鼓巷。</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Nanluogu Lan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境内,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长787米,宽8米。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锣锅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属镶黄旗,称南锣鼓巷。“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南锣鼓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以锣锅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锣锅巷属昭回靖恭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锣锅巷属镶黄旗,改称南锣鼓巷。</p><p class="ql-block">清光绪末年至清宣统年间,锣鼓巷属内左三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锣鼓巷属内五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道格局</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长787米,宽8米,南北走向,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p><p class="ql-block">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南下洼子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品老北京小吃。</p> <p class="ql-block">广福观。</p> <p class="ql-block">夜游北京什刹海。</p><p class="ql-block">什刹海(汉语拼音名:Shichahai83</p><p class="ql-block">)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部,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形湖泊组成,景区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原为“三海大河”一片湖泊,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成为什刹海。随着漕河开挖,白莲潭成为金中都的漕运码头。在元朝时,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至明代时,什刹海周边开始修建寺庙、王府等,什刹海风景区雏形初现。清朝末年,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岸边酒楼茶社增多,什刹海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活动场所。什刹海风景区以名宅、府邸、园囿、门楼、寺庙、桥梁、街道等为特色。主要景点包括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恭王府、醇亲王府、㛃园菊园、鉴园、地安门、德胜门箭楼、广化寺、关岳庙、银锭桥、金锭桥、荷花市场、烟袋斜街等。</p><p class="ql-block">什刹海风景区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如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春禊、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活动等,也包括近年发展起来的什刹海文化旅游节、谷雨文化节、龙舟赛等活动。此外,什刹海地区的特色饮食众多,有苏造肉、油爆双脆等代表美食。</p><p class="ql-block">2005年,什刹海地区入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p><p class="ql-block">2006年,什刹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9年,什刹海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0日,什刹海入选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命名</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古时称为“高梁水”“三海大河”或“海子”。广义上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什刹海、荷花市场、烟袋斜街等,北京南北中轴线的西侧自北向南依次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三块湖泊在元朝时连为一体,统称积水潭或称海子,又称后三海。从明代起,后三海逐渐被称为什刹海。</p><p class="ql-block">什刹海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庙说”;一种是“十庙说”。“一庙说”认为什刹海源于湖边原有一庙称十刹海寺,后来湖因庙而得名。“十庙说”认为在后三海沿岸曾有十座著名寺庙,因而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又按谐音称什刹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金朝时期</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什刹海三海、北海、中海以及原二环外的太平湖,在辽代时原为一片广袤的湖泊,时称之“三海大河”,湖泊位于古高粱河下游,是永定河在东汉时期遗留的故道。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刹海一带。1153年,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进入皇家园林区,成为北海和中海,北半部分仍留在民间,成为什刹海。为解决漕运,金朝以白莲潭为水源,开挖了白莲潭至通州的运河——闸河,在中都城北侧又开挖漕河,漕河以白莲潭的上游为起点和水源,分水南下,穿过今西直门内大街旧有横桥直入中都北护城河,以方便北方的粮船通过河道直达中都城下,由此白莲潭成为金中都的漕运码头,起着供水、调节水库和泊船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元朝占领金朝中都城后,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处重新营建城池,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师刘秉忠以什刹海水面的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每年江南地区的数百万石粮食通过京杭大运河到达通州,再通过通惠河来到什刹海。元朝百余年间,什刹海的积水潭共经历5次大挖大修。第一次是1262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1291年,引昌平南的白浮诸水入城;第三次是1319年,重修积水潭水岸工程;第四次是1321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1324年,修海子南岸工程。积水潭的多次工程修建,使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与南北大运河连通,成为大运河北端的码头,也使什刹海等成为可以调节蓄泄的完整水系。元朝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水利部),就设在什刹海东岸万宁桥附近。元朝以白莲潭水域为中心建立都城后,将白莲潭截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水域被圈入了皇城内部,改称太液池(现在的北海和中海),作为皇家御苑的一部分,北部水域则称为积水潭(又名海子,现在的前海、后海、西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明朝,公元1403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开始修建北京宫殿城池,通惠河上游的一段被包入皇城之内,从此漕船不再驶入积水潭,积水潭的名称也逐渐为什刹海所代替。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在太液池的南部开挖新湖,即现在的南海。南海挖成后,太液池就形成了今天的三海式布局,最北部为北海,中部为中海,南部为南海,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中海和南海以蜈蚣桥为界,中海、南海紧密相接,又合称中南海,这三片水域在明代仍延续着“太液池”的称谓。明朝起,由于什刹海湖水面积逐渐缩小,人们开始在周边修建寺庙、王府、楼馆、官署以及私家园林,什刹海开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据清初《日下旧闻考》中记载,什刹海有名园莲花社、虾莱亭、漫园、定园、镜园、定国徐公别业(太师圃)、刘茂才园、湜园、杨园等。庙宇也有镇水观音庵(汇通祠)、莲花庵、十刹海寺、宏善寺、寿明寺、小龙华寺、广化寺、真武庙、清虚观、大藏龙华寺等。此外,什刹海湖畔还有众多文人聚集的厅社,如供雅集的莲花社、供清赏的古墨斋、供美食的虾菜亭等。明朝的什刹海因白浮泉水断流,来水量减小,水位下降,水面积缩小,水中出现了陆地和岛屿。由于积水潭水源白浮泉流经明皇陵之前,被认为“有伤风水地脉”,遂被废弃。积水潭因此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面缩减,原来广袤湖泊渐渐缩成了三片小的水泊。三片水泊相交处分别建德胜桥和银锭桥,作为跨河的交通。三片水泊当中,德胜门以西的水泊被称为积水潭,中间的水泊被称为什刹海(现在的后海),最南面的水泊因种满荷花而被称为荷花塘(现在的前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明代府第、亭园、寺庙大多摒弃,新一代的王府和花园开始出现,主要有柳荫街附近的恭王府、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除此之外还有成亲王府、庆王府、阿拉善王府、罗王府、涛贝勒府等。</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曾多次对什刹海疏挖清淤。同时期乾隆宠臣和珅得势,和珅在什刹海后海西岸月牙河围绕的岛上修建府宅,并在什刹前海中部修了一道南北向的堤岸,将整个什刹海前海分为东西两部分,这样什刹海水域就由明时期的三片水域变成了四片。</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什刹海岸边酒楼茶社也逐渐增多,如天香楼、庆和饭庄、会贤堂,地区活动趋于平民化和大众化,时有京韵京味的民间文艺演出。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护国寺庙会和什刹海荷花市场。1901年,通惠河漕运全面停止,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什刹海由于连年军阀混战以及日本侵华军队的占领,什刹海多年失修,“城内水道,几已完全淤塞”有的地方“几被垃圾填平,更无水流之可言矣”。这一时期三片水泊由明时期的“积水潭”“什刹海”“荷花塘”之称演变为“什刹西海”“什刹后海”“什刹前海”,简称“西海”“后海”“前海”,什刹前海西侧的水泊称为“西小海”。据《故都变迁纪略》记载,“今名近地安门者为十刹前海,稍西北为十刹后海,最西北近德胜门者为十刹西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进行了废田还湖,恢复了水面。并修建了一条渠道将什刹西海与什刹后海连接起来,20世纪60、70年代另建引水渠道,20世纪90年代打通了地安桥,将暗河改为明沟,什刹海水经桥下东流,并将地安闸移建至地安桥东。</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建筑形式有点像道观或者土地庙。与西安钟楼属同时代的明朝建筑,但是西安钟楼可能要早一点属于朱元璋时代,即秦王时,也就是王城。北京钟楼应该是在朱棣时代,属皇城。</p> <p class="ql-block">鼓楼。与西安鼓楼类似。</p> <p class="ql-block">二表妹一家、阿姨、舅舅、舅妈请我们聚餐。</p> <p class="ql-block">游三里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鲜鱼口(前门大街东侧)。</p> <p class="ql-block">品尝北京小吃美食。</p> <p class="ql-block">兴华园。民国时的一个著名的澡堂子。</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前门大街西侧)。</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前门楼子。</p> <p class="ql-block">奥林匹克公园、鸟巢。</p> <p class="ql-block">奥林匹克公园、水立方。</p> <p class="ql-block">水立方内部局部。</p> <p class="ql-block">大表妹一家、阿姨、舅舅、舅妈再次请我们聚餐。由于我脚课肿痛(痛风)没有参加三表妹一家举行的聚餐,也没有参加后边的北海公园、首钢奥体中心、周口店原人遗址等活动,缺少许多照片。</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首钢奥林匹克中心。</p> <p class="ql-block">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