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吃完早餐,我们便驱车前往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南50多公里,驱车一个小时左右,便抵达了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中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作,余秋雨《文化苦旅》中都江堰开篇: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何出此言?长城延绵几千公里,至今也只是一段观赏的城墙,所谓百世英雄百世梦,万里长城万里空。而都江堰则不同,它是千年来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还在发挥作用的工程,且使成都平原,成都人民受益巨大,成就了千百年来成都天府之国的美誉。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据说,1940年成都大轰炸时,小日子知道都江堰成就了成都,想炸掉,但是,他们在目标上空转了好几圈,却没有找到预想中的水坝,只能返航,都江堰的自然之力,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买了门票,从南桥入口入了园,园名叫离堆公园,在都江堰原址上建成公园,(但据攻略写明,正确的游览方式应该是从秦晏楼入口进,从山下向下参观,先俯瞰整个都江堰,再穿过二王庙,下来近看鱼嘴,然后到宝瓶口出来,我们正好路线相反)。进入大门,入口处两块巨石,刻国家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都江堰等字样,而后是喷泉,喷泉内放置治水三宝杩槎、竹笼、卧铁。卧铁埋在江底的深度决定每年清沙的深度,以前埋的是石人,后改为卧铁。内装鹅卵石的竹笼,放江中拦截江水。杩槎用于固定竹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但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喷泉后眼前便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其中最著名的一株树木为张松树,距今已有1700多年,依然枝繁叶茂。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就是用这棵树拍摄的。大道两旁树立历年来治理都江堰的名人,其中就有诸葛亮。从大道穿过伏龙观在经过索桥,便来到了都江堰遗址宝瓶口处,这是李冰最早开凿的工程,历经8年,将玉垒山凿开了一条路,岷江水从这里流向成都平原,灌溉一千余万亩良田的。</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多前没有炸药,李冰便采用热胀冷缩的办法,一边烧山一边用水冷却,砸开了一道口子。也得亏是古代官员在一个地方待得久,才能把都江堰工程持续进行,放到现在,五年一届,甚至不到五年,领导刚上台,第一年弄清当地经济政治发展机遇,第二年发布规划,第三年准备放手大干,第四年被调走,而后又是新一任领导任职,周而复始,很多宏图伟业半路搁浅。当然,这并不是在批判时政,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容易导致土皇帝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往前,便是飞沙堰,飞沙堰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流经飞沙堰,形成漩涡,根据离心力特点,将大部分的泥沙和石块冲刷到外江,保持内江的清洁和畅通。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保证了都江堰的长期运行,避免了泥沙淤积对灌溉和航运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步行20分钟,便来到了鱼嘴,这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工程,一段狭长如鳄鱼嘴的分水堤坝缓缓浸入水中,湍急的河水流经堤坝,被快速分流汇入两段河道。左边为外江,右边为内江,内江部分,巧妙将岷江的水四六分为两部分,丰水期时,因外江外江部分河道浅而水宽,大部分水流还是沿着外江继续向东而留,确保了内江不会造成洪涝(在加上飞沙堰二次排洪双保障)。而枯水期时,内江河道深而狭窄,确保了水流优先进入内江,又预防了干旱,可谓是两全其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鱼嘴为70年代用水泥砌成现状,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而成,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伏龙观至今还存放着李冰的石像,是在鱼嘴处挖掘出来,是当年镇水用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故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而整个工程,采取“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思想,设计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 观看完鱼嘴,穿过安澜锁桥,爬到半山腰的秦堰楼鸟瞰都江堰全貌,都江堰山川秀色尽收眼底,都江堰整体工程近在眼前,滔滔岷江之水奔流不息,古老的堤坝与现代城市相辉映,诉说着千年的传奇和辉煌。</p><p class="ql-block"> 从秦堰楼下来,往左不远便来到了二王庙,二王庙依山而建,背靠玉垒山,面朝都江堰,隐匿于苍翠古树之中,楼台起伏有序,这是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的庙宇,承载着深厚的治水文化和传承。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李冰便无儿子,只有女儿,所谓李冰儿子,实际上就是二郎神,前殿供奉二郎真君,后殿则供奉李冰及其夫人。</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考证“二郎神”最早更多的是来自于羌、藏等少数民族,他们当时有在额头刺青表示勇气、视力的含义,外人看来就是如同长了第三只眼。唐代的时候,二郎信仰已经完全融合于蜀地,而且因为李冰治水故事的流传,二郎神也有很大一部分神格是司水。蜀地的统治者看到民众如此信仰二郎神,认识到了二郎信仰对于维护政权统治的重要作用。于是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之下,二郎神就成为了护国爱民的大神。到了宋代平定蜀地,统一政权后下令不许祭拜二郎神,但是起效甚微。民间在暗里还是偷偷祭拜,既然不能在明面上祭祀,那就暗地里偷偷进行,到了宋仁宗时,朝廷采用神格替换的方法,将二郎神说成是李冰儿子,不是蜀地的护国大神,可以允许祭祀,但必须和李冰一起祭祀,通过这种手段,重新构建了二郎神的信仰,彻底割断二郎神与蜀地的联系,于是我们看到之后的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就变成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李冰的儿子就叫李二郎。就这样,都江堰上祭祀李冰父子的庙就成为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二王庙“。</p><p class="ql-block"> 除都江堰外,门口的南桥也是值得打卡点之一,特别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南桥成为市民游客消夏纳凉的好去处,一把蒲扇、一杯清茶,朋友三四席地而坐,吹着凉爽的岷江河风,惬意聊天。夜晚灯光璀璨,璀璨的灯光照在湍急的岷江河上,河水呈蓝色,于是形成了“蓝色之眼”景色。</p><p class="ql-block"> 南桥原名“普济桥”,经一百多年来的重修和改造,如今的南桥已成为历史名桥,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长约133米,宽10米,采用五孔四排的设计结构,桥上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文化韵味。坐在桥上,年轻的情侣手牵手漫步,带着孩子在河边玩耍,老年人坐在长椅上,悠闲地欣赏着河景,回忆往事。还有些民间艺人,在此拖拉弹唱,给南桥增添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穿过南桥,漫步在灌县古街,千年石板路记载着冠县,记载都江堰的历史,记载着李冰的历史功绩。 </p><p class="ql-block"> 滚滚泯江奔流不息,都江堰造福千秋,成都人民应永远感念李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