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为邛崃山脉的分支山峰之一,属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最高海拔2434米,最低海拔793米,面积200平方千米,地质构造复杂,起伏大。青城山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区,湿度高,降水多,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连香树、青城榆和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被誉为植物种质资源宝库和野生动物天堂。</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同时也是邛崃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内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部分。前山景区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老君阁、月城湖等。</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原名清城山,亦称丈人山、崛山、读山、赤城山、成都载天山、天国山。青城山的名字来源有两种,一种说因为青城山林木茂盛,好像一座绿色的城郭,所以叫“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是清城山,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清虚以守神”,意思是清虚空灵构建成的仙境。唐代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于是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p> <p class="ql-block">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西北部,天师洞东南部,海拔893米,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因其景色而被称为“天然图画”。</p> <p class="ql-block">游人至此,可观赏亭阁及自然风光。亭阁后是驻鹤庄,有时可观赏到丹鹤;右边是"天仙桥","天仙桥"并非真正的桥,而是一块横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的石头,因传说为仙人聚会游戏处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全真观坐落在青城龙居岗半山腰,古名龙居观。1996年,由青城山道协增建七真殿、五祖楼和慈航殿,更名为“全真观”。</p> <p class="ql-block">慈航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七真殿供奉全真道开派的邱处机等七位祖师,他们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第子,并受封为真人,统称“全真七真”。</p> <p class="ql-block">五祖楼供奉五重阳等五位道教帝君,称为“五祖”。 </p> <p class="ql-block">全真观正对丈人峰山口,左边是尖峭绵延的丈人峰,右边是逶迤神秀的飞仙岗。观周峰回路转,有层层茶园和猕猴桃林,溪流绕径而下,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茏的林木中,实为修身养性之所。</p> <p class="ql-block">五洞天为砖砌筑三重檐牌坊式建筑,也可算天师洞的第一道门。上依岩岭,下临深谷,四周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天师洞又称“常道观”,位于老君阁南部,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现存殿宇建于清末(1849年1912年),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p> <p class="ql-block">常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p> <p class="ql-block">“黄帝祠”又称“古黄帝祠”,位于天师洞主轴线的后端,始建于隋代,现存建筑为民国时重建,底层正中悬挂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匾额。</p> <p class="ql-block">天师洞为中国重点道教宫观,观中共有大小十余座建筑,1980年7月,天师洞大殿及唐碑被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位于青城山朝阳顶东南绝壁下,洞穴有二,分别为大、小朝阳洞,两洞间相距5米,均面向东南。清光绪年间黄云鹄在此结茅居住,题诗和纪事于小朝阳洞石壁,现代画家徐悲鸿亦题有一联。洞口接搭木结构树皮屋面建筑,顺绝壁横向展开,朴素无华、十分自然,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在青城山的彭祖峰顶,上清宫西南部,彭祖峰也称高台山、老霄顶。老君阁是一座塔楼,共有九层,每层八个角,象征着太极八卦。</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阁阁内中空,内有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建造。老君阁上可以眺望岷江和邛崃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宝顶),圆明宫西南部,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写。</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内祀奉的是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可观赏日出、神灯和云海。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上清宫居住了四年之久,在此期间创作了《雨后丈人峰》《策杖高土》《张天师像》《青城玉鸦》《墨荷》《花蕊夫人像》《麻姑像》《红叶小鸟》《玉女图》等上千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有关青城山的文学作品众多,其中主要作品有诗歌及楹联等。</p><p class="ql-block">其诗歌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代诗人杜甫的《丈人山》,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陆游的《宿上清宫》诗中写道:永夜廖萝憩上清,下听万整度松声。星辰顿觉去人近,风雨何曾败月明;</p><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杨慎的《天师洞》诗中写道:天师古洞门,飘埃从此分。两嵌岩半雨,万重山一云。眼界上清近,足音空谷闻。汉代遗幢在,苔侵转宿文。</p> <p class="ql-block">楹联也被称为对联,是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学体裁,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将两句格律对仗的文辞对称地,或粘、或刻、或挂于柱子及门嵋之上。</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宫观的楹联多反映道教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p><p class="ql-block">天师洞三清殿题有《道德经》中的名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三清殿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p><p class="ql-block">青城山山门楹联:“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气势恢宏,生动描绘了青城山的风貌以及青城山在全国名山胜水中的地位和影响等。</p> <p class="ql-block">月城湖座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丈人峰下的鬼城山,又名月城山,湖因山得名。早先源出高台山的清溪, 在这里进入开阔的山间谷地,时有漫溢。1985年新筑拦水坝,宽20余米,高10余米,形成水面约24000平方米的山间小湖。</p> <p class="ql-block"> 倚天剑</p><p class="ql-block"> 2024.10.28手机摄于四川青城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