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莲花山

音子

莲花山旅游区位于广州市番禺东部,距离广州地铁四号线、京广澳(京珠)高速、南沙港快线、莲花港等仅几分钟车程。<br>  300多年前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地语篇中,称莲花山为“牂牁(zāng kē)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一郡风水之所系。”近年来,莲花山旅游区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是访古、赏花、度假之首选。门票全票54元/人。<br> <p class="ql-block"><b>南天门</b></p><p class="ql-block"> 18世纪末,欧洲的著名画家托马斯•丹尼尔画出了惊世名作《莲花塔及南天门》,这幅画现在保存在香港艺术馆。画中的景物,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天门,跟“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关系密切。传说莲花山见观音的故事以后,八仙也慕名来拜会观音菩萨。上山路上,却被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要道,八仙无法通过。这时候,吕洞宾抽出无所不能的七尺青锋,像剁豆腐一样,片刻功夫便将眼前巨石前后像切糕一样切成一堵巨墙。铁拐李则用铁拐杖轻轻一点,说时迟那时快,拐杖如风飞转,石墙鼓起大量石粉,铁拐李又祭出葫芦吹出急风,那石墙钻出的石粉如云急向空中飞去。这堵石墙即时就变成似一堵石造牌楼。从此,莲花山就有了“南天门”一景。八仙每年云游四方时,如要聚集都必在这南天门互相等候。</p> <b>莲花石</b><div> 莲花石是南粤先民的采石遗存,形似七个硕大花瓣组成的一朵巨型莲花,高约15米,直径约21米,古朴秀丽,石色红润,酷似盛开的莲花。<br> 相传莲花山最早的时候并不是叫这个名字的。那时候,这个山岗有一个粗犷的名字,叫“石砺岗”。这里的石头石质坚硬,颜色赤红吉祥,多被用于宫殿、皇陵、庙宇的建造。明末清初,在这附近居住的村落“鹿步司”村民们很郁闷:邻村的青年才俊参加科举都可考中功名,唯独这个地方的人许多年来都考不上。这时候,一位非常有名气的风水先生来此,给村民们指引:鹿步一司能进士,除非石砺见莲花。村民们更为郁闷了,石砺岗上石头坚硬,莫说要长出草木,要长出莲花就是登天难事呀!忽然,村民见到石砺岗各石矿场采石岗下的未采石堆,有的象狮子,有的象灵猴,有的似石台,有的似石塔,奇形怪状,各有不同。一位姓钟的乡绅,灵机一动,马上找到几位正在采石的石工,要求他们在现在的“南天门”景点旁的一大块遗下采不了的石块略加修饰,凿成莲花状。由于酷似莲花,人们便叫它莲花石,或石莲花。自从石砺岗的莲花石出名后,鹿步司去京赴考的人增加了许多,每年诞生的进士举人不计其数,还出了状元和探花。“石砺岗见莲花”的事情更是风靡全国,至此“莲花山”这个名字也就落在了石砺岗上,数百年未变。<br></div> <b>古采石场遗址</b><br>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番禺(广州)2200多年人文历史的见证者,是历代南越先民开山劈石、建设城乡、实干兴邦的铁证,令人赞叹,催人奋进。<br> 据史料记载及考古鉴定,秦汉时期的南越王宫、南越王墓等建筑石料出自莲花山,直至明、清时期,屡采屡禁、屡禁屡采;石料分布于珠三角多地官衙、城墙、古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民居等建筑物中;大量开山采石形成逶迤数千米的“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有“营城之源”之美誉。<br>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现有大型矿坑16座,孤峰丹壁、石门奇洞、鬼斧神工、宏伟瑰丽:有直指云天的石柱,有出类拔萃的石笋,有岿然而出的石屏风,气势险峻,层次跌宕;莲花石、狮子石、白象山等是大智大慧、幸福美好的载体;宏船犹如巍巍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燕子岩宏大险峻,南天一柱直指苍穹;燕崖洞天洞内有洞、天外有天;剑门关口无斯险丽,锦廊迂回各自高华;飞鹰崖内石柱林立,古道通幽碧海连天……<br> <b>燕子岩</b><br> 仰望燕子岩,绝壁对峙,奇峰突屹。面对石壁,读到了史诗;透过石门,发现了奇迹。“春垒栖香”,2200年沉香,穿越宋唐,香飘汉秦。<br> 1983年,时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鼐先生慕名而来,称古采石场的开采历史“不迟于宋”,并欣然题字“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1991年,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对莲花山岩石、西汉南越王墓石料展开碳14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比对、考证,结论将古采石场的开采史推前至秦汉时期!<br> 莫讶巨灵挥巨斧,应歌群匠凿群工!飞瀑上方有“大拇指”象形石,下方有笔直挺拔的“南天一柱”,犹如竖立在天地之间的大拇指、千年第一的赞与歌!<br> <b>燕崖洞天</b><br> 莫道洞天唯仙界,呢喃春燕奇石间。从燕子岩的栈道往北:广阔的天空被缩成一方方天井,巨石横空形似万福,左侧石门似“老子”李聃讲经布道。金色的阳光穿越而来,洒在累累钎痕之上,照亮的是千年文明与智慧。 <br> 有云:洞天石门,訇然中开,三重门户,赫然屹立。穿过石门,光影重重,举头仰望,天井朗朗。十步之遥,天井三方,巨石横空,形似万福。回望石门,巨像现身,老子李聃,道德万年。水映倒影,天地互换,身在深渊,如梦如幻。<br> <b>百福图</b><br> 百福图,一个福字,101种写法(标题中一个正楷福,其余一百个篆书福),百福具臻。幸福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书法博大精深;创造幸福亘古不变,传承文明世代流传。这是众多游客的网红拍照点!<br> 穿越古采石场,置身百福摹崖,“实干兴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金石良言,意蕴深远!<br> <b>飞鹰崖</b><br> 飞鹰崖栈道上方为二级海蚀崖遗迹,海拔高度30至60米,约在9000多年前因海浪冲刷形成。飞鹰古道是古采石场中部通向北部的唯一通道,隧道长约200米,有隧道向上到绝壁之上,形成空中观景台。奇峰突兀,千姿百态:有直指云天的石柱,有出类拔萃的石笋,有岿然而出的石屏风。<br> 著名雕塑家尹积昌雕塑作品《拓岩》位于其东,南越先民开山劈石、肩挑背扛、挥汗如雨、齐心协力的劳作场景一一展现。<br> <b>浴仙池</b><br>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浴仙池,三方池塘,两门相连,池水澄澈,在肌肤如雪、体态婀娜的仙女右后方的石门、池塘即为其一。相传何仙姑在赴蟠桃盛会之前在此沐浴更衣,池内左侧平台,则是浴后小憩之所,后方天井,正是飞天赴会的专用通道。<br> <b>狮子石</b><br> 狮子石高逾13米,长10米,酷似一头威武雄狮。莲花山古地名称石狮山,东侧珠江段自古名为狮子洋,皆因该石狮而得名。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载“石砺山四周裹海,磅礴中流。外即牂牁大洋,中有石壁,蹲踞状如狮子。狮腹中空。可坐六七人。飞泉百丈,为虎门捍山。”石狮抬头望东,日夜守护身后的莲花山和眼前的狮子洋。据传,出海捕鱼的渔船和出入广州港的贸易航船,在经过狮子石前的洋面时,都会减速慢行,礼拜狮子石,祈愿航船顺风顺水、满载而归。<br> 狮子石海拔高度达35米,波浪刻痕而成的凹槽、冲沟、海蚀洞等深深浅浅,清晰可辩,是极为典型而稀有的古海蚀崖地貌,是古海岸线地质变迁的亲历者。据地质学家分析,约8000年前,莲花山仍是一座小岛,狮子石尚是海岸线上的一块礁石,历经数以万年计海浪、海风的冲刷、侵蚀,自然的伟力将其雕琢成状如狮子的石狮。<br> 我国传统文化中,石狮是吉祥、平安的守护者。狮子石右后方石壁上一幅手书对联,道尽莲花山在近代国防、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狮子石所特有的文化意义:上联“踞狮子石瞰狮子洋孰为狮子”,下联“眺虎门关谈虎门事边固虎门”,横批“观沧海”。<br> 在狮子石后方100多米的高台上,望海观音宝像矗立其上。在传统文化中,文殊菩萨的坐骑即为狮子,狮子表示智慧威猛之意。<br> <b>白象山</b><br> 白象山,位于莲花山东南侧山麓,前端象头肥硕饱满,象鼻向左似在轻轻吸水,象腿粗壮似缓缓前行,象身圆润丰腴与山体融为一体。<br> 象,五行属金,善吸水;力大无穷,性情温顺,笃行不怠。在传统文化中,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表示坚韧大行之意。<br> 《说文解字》注“象,南越大兽,兽之最大者,而出南越”。白象山,正是南越先民在艰辛的采石劳动中,赠予我们“笃行不怠”的厚礼。<br> <b>宏船</b><br> 宏船,红色宏伟之船:船头向东,船体浑厚,船身坚实,乘风破浪,奋楫向前。<br> 宏船对面即白象山,传统文化中,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坐骑。莲花山古采石场临海,石料通过船泊水运到达各地,遍及珠三角地区的官府、街市、宗祠、古村落等。因船体单薄,风高浪急,时有船只沉没。相传,普贤菩萨云游至此,点石成船;有了这艘船后,运石的航船从此运力倍增,顺风顺水,平稳安全。<br> <b>望海观音</b><br> 莲花山望海观音宝像是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铧先生倡议,何贤社会福利基金会率先捐资,各方善者襄助建造的,于1994年10月23日建成开光,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世音菩萨的立像。观音宝像正对东南18度,她庄严而又慈祥地望着浩瀚的狮子洋,望着珠三角大地,她日夜佑护着这方土地和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br> <b>莲花塔</b><br> 莲花塔,原名文昌塔,又称石狮塔、狮子塔、石砺塔等,有“省会华表”之美誉,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点。<br> 塔高50米,外观9层,内11层;塔呈八面形,取“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卦之意。塔内青砖砌筑,设门、窗或龛,塔层夹壁,砖砌梯级,可盘旋而上,顶层有孔子石雕像,是典型的中国式楼阁砖塔。每层外檐角均挂有铜铃,72个铜铃风中摇曳,清脆的铜铃声仿佛欢快的交响曲。<br> 据乾隆《番禺县志》、光绪《广州府志》等载:明朝中后期,南粤“瘟疫流行,人文罹厄,灾难频仍”,“波罗对面有石砺山,下捍虎门,上卫羊城,合省风水,倚为重镇,开凿倾之使陷,致伤风水”。举人李惟凤、刘如性、林彦枢、崔知性、梁瑛等乡绅联呈督府藩司称“石砺山采石无度,伤及龙脉,勒碑封禁,建塔镇邪”。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呈蒙督府两院批县亲勘,本山关系省会地脉,勘建文塔,给助工银两四百”,生员陈奎聚,举人李惟凤、刘如性等“在石砺山上,为省会保障,筹建石砺塔,一名文昌塔。”<br> 另有堪舆说: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地势低平,两岸没有高山夹水而行,“生气外泄”,需在江边建塔以平衡地理形势。明万历年间,在广州古城东南方,琶洲塔、莲花塔、赤岗塔相继建成,最南面“以束海口”的,便是莲花塔,为“束海口”、“壮省会”、“兴文脉”之用意。<br> 明清时期,广州港为我国第一大港,且长期为一口通商口岸,狮子洋是海内外来广州贸易的所有船只必经水道,莲花塔便成为进出广州港第一个显著航标。<br> 1938年,莲花塔塔顶及二、三、四、七层东南面的塔身被日军炮火轰击,弹痕累累。1982年,在番禺石楼籍澳门同胞何添、何贤热心资助下,莲花塔修葺如故。<br> <b>莲花城</b><br> 莲花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有“府城捍山”之美誉。占地18亩,椭圆形。分南门、北门,城墙高5.7米,墙厚4.2米,墩台、垛口、马步道用于瞭望、巡逻及防御。<br> 明末清初,为防范东南倭寇、台湾郑氏反清复明势力进攻及内外勾结,多次“禁海迁界,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乾隆《番禺县志》载“清康熙三年,徙海民于内地,划山属禁界外,设立砖城、营房、墩台于其上。今名莲花城。”<br>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同年11月,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琦善到达广州,期间多次与英军书面照会谈判,英国采取打谈结合的策略,企图迫使琦善就范。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于1841年1月7日指挥英军攻占沙角炮台(即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清军顽强抵抗,伤亡过半,炮台失守。英方气焰更炽,1月14日,义律照会提出割占尖沙咀、香港(指香港岛西南一隅)两地,琦善答称只能选择一处“寄寓泊船”,待英方选定后再上奏请旨。1月16日,义律照会琦善,称将“以香港一岛接收”。1月21日,义律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伪称已与琦善达成并签订初步协定,包括让与香港本岛、赔款、开放广州海关贸易等条款。1月26日,英军舰队到达,海军陆战队登陆并举行典礼,占领香港岛。1月27日,琦善与英使义律到莲花城,谈判《穿鼻草约》,琦善“当加指驳”,未敢允诺、未盖用钦差关防;因“毫未达成具体协议”,义律即“求为酌改,另行更定”。2月10日,双方再次谈判未果。英方持续侵略战争,后于1842年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将抢夺来的侵略权益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br> 清咸丰四年(1854年),番禺红巾军在化龙莘汀村烟管岗烽火台祭旗起义后,以统领水陆兵马大元帅陈显良(石楼人)的名义与英、美、法三国驻广州公使抗议,并围攻三国侵略者及清政府军,此间,红巾军驻扎莲花城。<br> 经1983年考古,年久失修的城墙得以修复,城内建筑物按原址修建。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海防教育基地。<br> 莲花城内设有莲花城原貌展厅和清代八旗军展厅、海防历史馆和海防现代馆。<br> 莲花阵迷宫 八旗营营帐 <b>莲花湖 • 鹭鸟栖息地</b><br> 一湖秀水之上,身高13.68米的莲花仙子踏浪而来,手持莲花,眉目含情。<br> 仙子身后,近万只鹭鸟常年栖息,慈鹭哺幼、展翅护雏、双鹭双栖,幸福美好画卷天天在莲花湖畔上演。每天清晨,白鹭成群结队迎着朝阳飞向远方,时至傍晚,觅食一天后从海滩飞回莲花山;与白鹭栖息时间相反,灰鹭日出而归日落而出。清晨和傍晚,一出一归,万鹭齐飞、鸣嗥起舞,成为莲花山的一大壮美生态景观。<br> 鹭鸟为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类指标性动物,莲花湖为在此落户的鹭鸟提供了甘甜水源;位于湖心的莲芳亭,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观赏点。天、人、湖、鹭,生机盎然。<br> <b>莲花仙境</b><br> 夏有荷花摇曳生姿,秋有睡莲次第盛放。每年夏季的莲花文化旅游节,1200多种荷花在莲花山上竞相绽放;每到秋冬,600多种睡莲在澄澈秋水中仪态万千。堪称莲荷品种大全的莲花山,有莲花的地方就有美术、摄影爱好者们的身影,有水的地方就有莲花恣意绽放。<br> 莲花山堪称莲花奇观最强诞生地,为广州、番禺增添吉祥美好的文化符号和熠熠生辉的天然印记!每年均有十多朵并蒂莲盛开(并蒂莲的机率远比人类双胞胎的机率小),更奇特的是:景区内曾多次出现三蒂莲、四蒂莲,更出现过世界首例五蒂莲、七蒂莲、双心莲、五心莲、七心莲。多位莲花专家曾表示,多次出现稀世罕见的莲花奇观,可能与莲花山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br> 2020年7月,在莲花山承办第34届全国荷花展览期间所发现的世界首例七蒂莲,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为“一根莲茎生长最多莲花”。七蒂莲(一条莲茎上七朵莲花)、七心莲(一朵莲花中七个花心)的实物标本,现收藏于莲花文创展馆中。<br> <b>神仙桥</b><br> 神仙桥,似桥非桥,一方石拱,历经千年仍虹桥卧波,是人工有意,还是自然天成?细微之处,可见南越先民之匠心。<br> 婀娜多姿的睡莲,是广州莲花山秋景中最靓丽的名片之一。在莲花山上,近600种睡莲迎秋绽放。绚丽多彩的睡莲,仿佛点点繁星洒落大小莲塘之中,与浮桥、曲栏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