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在扬州卖画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也被称为扬州画派。</p> <p class="ql-block">“八怪”之名的由来,一说是因为这些画家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的正统画家有所不同,他们追求自然和真实,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东西搬到书画作品中,甚至揭露社会阴暗面,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被视为“怪”;另一说是“八”在扬州地区的俚语中有“丑八怪”之意,并非确指人数。</p> <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具体包括哪些人,说法不一。现代学者卞孝萱综合前人记载,提出“扬州八怪”实际上有15人,分别是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高凤翰、边寿民、罗聘、华岩、李葂、闵贞、杨法、陈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有的终生未入仕途,有的当过小官后辞官或遭废黜,最终来到扬州以卖画为生。</p> <p class="ql-block">这些人在艺术上各有特色,他们的作品融入了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和标新立异的革新精神。例如,郑燮(郑板桥)擅长画竹,其书法也独具一格,自创“六分半书”;金农50岁才开始画画,创造的漆书别具一格;罗聘以画《鬼趣图》而闻名;李鳝画风狂放;黄慎专注描绘平民百姓生活;汪士慎爱梅且嗜茶如命;高翔是手指画鼻祖;李方膺爱梅成痴等。</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艺术风格对晚清及近现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突破传统、变革创新、无拘无束的创作理念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的艺术家们不愿走前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立意、构图、技法新颖,将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元素融入书画作品中,甚至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他们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虽以卖画为生,但不流于一般画工之列,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他自幼读书刻苦,十二岁时到真州的毛家桥学习,十六岁拜同乡陆震为师学习填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考取秀才。其父亲死后,郑板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任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因为民请赈得罪权贵被罢官,之后又以卖画为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墓葬于兴化县城东的管阮庄。</p> <p class="ql-block">- 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他的书法力追秦汉,以秦篆汉隶融入笔墨之中,其漆书差不多是现在大字报体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金农的书法取法汉魏碑版、佛家写经、汉飞白书以及《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其行草兼以碑版的笔意,奇趣盎然,独树一帜。他的行草中有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以及佛家写经的笔触,似隶似楷的点画兼有魏碑笔法,既苍古奇逸,又灵动洒脱。</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的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板桥全集》。他的书画作品分布在国内外多个博物馆和艺术馆,如《华封三祝图》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梅竹图轴》《墨笔竹石图轴》《竹兰石图轴》《仿文同竹石图轴》等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走进朱自清故居</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背影》,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最初的印象朴实的文字:《背影》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今天来到朱自清故居参观,更进一步了解了朱自清。</p><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自2016年元旦起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西朝东,有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第二进有序厅和展厅。序厅中央伫立着朱自清的塑像,塑像上方是题词“清芬正气传当世”。展厅内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陈列了相关史料。</p> <p class="ql-block">故居右边并列的两间客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他和夫人陈竹隐的新房。屋中陈列着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等朱自清生前遗物。堂屋的正厅为朱家的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里面摆放着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日用家具,条案上有座钟、花瓶、石屏摆件、烛台和观音像等陈设。东厢房是朱自清父母和两个女儿的所用之物,墙上挂有朱自清母亲和父亲朱鸿钧的照片。西厢房是朱自清庶母的卧室兼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雕像</p> <p class="ql-block">《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如下:</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p><p class="ql-block">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课本上的背影记忆犹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