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彩奇珍——法门寺

青岛老张

<p class="ql-block">  2024年金秋十月,同学相约自驾游,12日从西安出发,第一站“法门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达“法门寺”门前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馆被稀世瑰宝所震撼,赞美中华文化的伟大,赞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从千年古刹留存的惊世宝藏中,一睹唐王朝的皇家风范,领略千年前灿烂辉煌的皇家文明。向当今世界展现了千年之前大唐社会丰富多元、兼容开放的风采与神韵,让随着历史浮沉早已作古,淹没于历史尘烟中的大唐盛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一眼千年一览大唐风华,更让我们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24日,陕西地区的绵绵阴雨,使历经了372年风雨剥蚀且年久失修的宝鸡市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的一半轰然坍塌,另一半却依然矗立,一时成为奇观。宝塔的倒塌,宝塔下地宫的发现,改变了法门寺沉寂千余年的命运,也震惊了考古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虽然时间远去,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大唐盛景已遥不可及,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却并没有被时光所淹没。“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2000余件大唐皇室珍宝簇拥着佛指舍利横空出世,震惊海内外。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一。</p> <p class="ql-block">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有唐一代,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造就了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当驼铃声声、满载物品的商旅来往于西北丝路,当云帆高挂、盛装宝货的船只往返于东南海域,交流出去的是中华先进文明的种子,汲取回来的是域外优秀文化的精萃。扑朔迷离的宫廷秘色瓷,堪称大唐文明的重要标识;流金溢彩的丝绸服饰,呈现出东方“丝国”物质文明的杰出成就;来自远方异域的琉璃器,描绘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画卷。这批文化瑰宝再现了大唐王朝自信大度、兼容并蓄、朝气蓬勃的卓越风范,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鲜活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扑朔迷离的宫廷秘色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秘色瓷是越州贡窑专为皇室烧制的青瓷精品,在我国古代极负盛名,但长期以来因缺乏实物印证,其真实面目成为历史之谜。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碗、盘、碟等13件精美瓷器,《衣物账》碑明确记为“瓷秘色”,正是秘色瓷的真身现世,为举世罕见的绝代珍品。其胎体致密、施釉均匀、造型端庄,釉质明亮润澈、晶莹剔透、似玉类冰,恰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笔下“巧剜明月染春水”之确切比喻。法门寺唐代秘色瓷的考古发现使千古之谜终归破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门寺地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是模拟唐朝帝王陵寝的建筑造型而建造的,为盝顶窑洞式的石质建筑。经几代唐皇室的修葺,至懿宗时又进行了扩建。地宫内设四道石门,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七部分组成,总面积31.48平方米,前、中、后室及秘龛(带门)各安奉佛指舍利一枚,由数千件大唐王室供养的佛家珍宝环绕,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p> <p class="ql-block">  打开锈迹贸斑的铁锁,推开四道厚重的石门,数以千计的大唐珍宝以特世人。灿烂守目的金银船,展示出唐王朝发达的工艺水平,千峰碧色的秘色瓷,揭开了古瓷史上的千古迷案;异域风格的琉璃器,记录了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奇彩华丽的丝绸服饰,反映出大唐的繁荣富庶与雍容大气……</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00多件稀世珍宝多为唐懿宗(859-873)、僖宗(873-888)供奉给佛祖的奇珍异宝,其中金银器121件(组)、琉璃器20件(组)、秘色瓷14件,还有铜铁器、漆木器、石器、珠玉宝石及700余件丝织品和万余枚铜币等众多珍贵文物,尤其是发现了4枚佛骨舍利。这些物品都记载在地宫门口出土的《物账碑》上。这些珍宝品类多、等级高、质量精,代表着唐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也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唐代皇室生活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盛装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p> <p class="ql-block">  开启地宫,一切杯盘物什蒙尘而立。作为礼佛场景,这些器物的摆放明显按照一定的规律——唐代密教仪轨。法门寺金银器以佛教用具为主,除舍利宝函、佛教造像、法器外,还有丰富多样的供养器,造型庄严,工艺精良,且多有錾文,再现了大唐皇室崇佛敬僧、护持佛法、祈福延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世界。虽然晚唐的国势已是强弩之未,但最后一次的礼佛活动还是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  明中叶以后,法门寺逐渐走向衰落。明隆庆年间(1567-1572),法门寺木塔倒塌。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邑人党万良、杨禹佐主持重建真身宝塔,在没有扰动唐代地宫的前提下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清代对法门寺时有修葺,但规模不大。民国时期,法门专更见凋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朱庆的主持下,对法门寺真身宝塔进行了自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p> <p class="ql-block">  走出法门寺,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个辉煌的大唐盛世,那些珍贵的文物仿佛还在我眼前闪耀,“琳琅满目,每一件都高雅动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00多件珍宝,向现代世界展示了千年前的唐朝社会,它的丰富多元和开放包容,让那个曾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大唐盛世重新焕发生机。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大唐的风采,更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感到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