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序</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我加入了绿影壁社区志愿者团队,成为一名绿影壁景区志愿讲解员。一个多月以来,在社区和志愿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相关知识,现将历代襄王的相关资料整理如下。(图片及内容侵删,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即位后,分封诸子,第五子朱瞻墡受封襄王,封国拟定于长沙府,那一年朱瞻墡18岁。明宣宗宣德四年,朱瞻墡携带王妃以及家眷就藩长沙府。朱瞻墡在长沙曾上奏“长沙卑湿”,请求徙藩。正统元年,朱祁镇将这位五叔迁徙到襄阳。</p> <p class="ql-block"> 朱瞻墡这次徙藩,得到了很多赏赐,这其中包括三百九十六顷田地以及山二所,这可是近四万亩地和整整两座山头。</p> <p class="ql-block"> 襄王府由襄阳卫公署改建而成,朱瞻墡到襄阳后又对王府进行过多次改建,把卫公署外原有的城市居民迁居他处,其他王府机构如长史司、审理所、典仪、典宝、典膳等机构环卫而建,形成规模巨大的王府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当时襄王府几乎占据了城内约四分之一的地块,红墙绿瓦,壁垒森严;王府之前,百官叩拜,好不威风。</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襄王(第一代)——朱瞻墡,谥号“宪”。</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任襄王(第二代)——朱祁镛。朱瞻墡嫡长子,老父亲长寿,儿子即位就晚,这是不变的道理。袭位时的朱祁镛已经50岁,在位近十年薨逝。谥号“定”,史称襄定王。(襄王中唯一嫡长子即位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任襄王(第三代)——朱见淑。朱祁镛有子三人,均为庶出,其庶长子朱见淑袭封襄王,那一年,他38岁。就在上任这一年,朱见淑便毁掉了襄阳的诸葛草庐,又迁走了隆中书院,襄阳当地大量的土木建筑以及碑刻等,在朱见淑手下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第二年,王位宝座还没有坐热的朱见淑突然薨逝,死因未见有确凿记载,享年39岁,谥号为“简”。他的离世也间接停止了其对于襄阳当地古迹的破坏。(襄王中在位时间最短的)</p> <p class="ql-block"> 第四任(第四代)襄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祐材。</span>朱见淑的两个儿子均为庶出。庶长子朱祐材袭位襄王,他在位13年,于1504年薨逝,谥号为“怀”。史料里关于朱祐材的记载不多。这里从查找的资料中介绍两件事。</p><p class="ql-block"> 朱祐材十四岁的时候就早早成婚了。襄王府挑来选去,挑中了襄阳县主簿井海的闺女当王妃。和中下级的官员联姻,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可这个老丈人为非作歹,最后被发配广东,朱祐材也被皇帝下了诏书狠狠斥责。</p><p class="ql-block"> 朱祐材和朱祐杬(yuan)争过田产,不过呢,他没料到这个被他敢对着干的藩王的儿子居然当上了皇帝。为啥呢?明武宗没儿子,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cōng)成了大明朝新皇帝了,后来朱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敢跟{未来的}皇帝争田产的襄王)</p> <p class="ql-block"> 第五任(第四代)襄王——朱佑櫍(zhì)。由于朱祐材没有儿子,他一死,王位让他弟弟朱佑櫍给继承了。即位那年,他33岁。他十分长寿,在位42年,直到1550年薨逝,其享年75岁,谥号为“康”。不过他一生无子。(与上任襄王兄弟关系,襄王中最长寿的)</p> <p class="ql-block"> 第六任(第五代) 襄王——朱厚颎。康王无子无兄弟,王位便顺由其父朱见淑的二弟朱见淓的后代。1552年,由时任阳山王朱厚颎(jiong第三声)进封襄王。自此始,襄王的王位转移到阳山王这一脉。朱厚颎在位14年,于嘉靖四十五年薨逝,享年35岁,谥号为“庄”。</p><p class="ql-block"> 朱厚颎袭封襄王后追封他的父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佑楬为襄惠王,追封他的祖父朱见淓</span>为“襄恭王。(襄王王位移脉,孝)</p> <p class="ql-block"> 第七任(第六代)襄王——朱载尧。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厚颎的庶长子。</span>新皇帝穆宗朱载坖即位后,根据当时朝野上下难于支撑庞大体系的年俸问题,所以下令亲王爵位,旁支不允许再袭封。这样的话,朱厚颎和当时襄王顺位第一继承人,其庶长子朱载尧都没有了承继的资格。但是穆宗皇帝认为,庄王朱厚颎是在这个规定之前承袭的襄王,所以不属于这一范畴。所以1569年,襄庄王庶长子当时的安福王朱载尧进封襄王。去世后,谥号“靖”。(幸运即位)</p> <p class="ql-block"> 第八任(第七代)襄王——朱翊铭。他是朱载尧的庶长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即位。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学士杨嗣昌为督师,讨伐张献忠,以襄阳为军府,贮五省饷金及弓刀火器。二月张献忠杀杨嗣昌使者,夺其兵符,伪为官差,夜以数十骑混入襄阳城。张献忠部将艾能奇俘获襄王朱翊铭于南城楼。</p><p class="ql-block"> 被俘后的朱翊铭展现了一个王朝末期藩王的高贵和无奈,他大骂张献忠,但是于事无补。史载,张献忠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恨杨嗣昌已久,想砍下其首级,但其远在四川,只好先向大王借首级一用,这只是为了让杨嗣昌因为失陷宗藩,被朝廷处死而已,大王是无罪的。大王死后,杨嗣昌会以命来偿还大王的,大王就努力喝下这杯酒罢!”事后,朱翊铭被烧杀,也有说法是斩杀,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 崇祯帝闻讯震悼,命有司备葬,谥号“忠”。</p><p class="ql-block">(没有陵墓的襄王)</p> <p class="ql-block"> 张献忠大杀其宅,妃妾被杀者总共43人。另其第三子贵阳王朱常法以及一众官员拒不投降也被诛杀。只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清王朱常澄、进贤王朱常淦免于一难。</span>由于襄阳被攻陷,其嫡次子朱常澄辗转寄居九江府。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南明政府进封他为襄王,即第九任(第八代)。因其为南明所封,一些资料上并不认同他为襄王。永历十六年(1662年),南明亡,他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两位追封的襄王外, 襄王所袭共有七代八位(一说八代九位,原因见前),其中八位襄王曾居住在“襄王府”中。</p> <p class="ql-block"> 八位襄王,只有前七位襄王建有陵墓,第八任襄忠王朱翊铭被张献忠杀死没有陵墓。历代襄王均葬于本地。明廷将谷城东南60里的的名山五朵山改名“永安山”,赐给朱瞻墡作其百年归山之陵寝,又敕建藩府家庙大承恩寺。其他襄王围绕永安山各择葬处。襄王墓除襄简王朱见淑墓位于隆中山外,其余分别在在谷城县(第一任襄宪王,第七任襄靖王)、南漳县(第二任襄定王,第五任襄康王,第六任襄庄王)和襄城区卧龙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四任襄怀王,与图片资料不完全一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莹地的选择均背靠山岗,面朝谷地,并有河水萦绕,左右矮丘对称。各墓均有高大封土堆,墓前部均设祭台、享堂和神道,但大部分被毁。各墓均未经正式发掘,皆经多次盗扰,墓室基本已空, 除康王墓外均被填实。</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襄宪王墓,位于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千峰庵旁边。进入五朵山景区后有指示牌,如今墓前建筑就剩下一通完好的神道碑,及明英宗赐名的承恩寺,其他建筑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第二任襄定王,他的墓在南漳县九集镇古林坪村朱砂坪,村口有文物保护牌,在村后有上山的道路,通往定王墓。现在能看到以前望柱的基坐,和一块碑,宝顶封土很高,其他建筑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任襄简王的墓在今天的隆中景区内,是历代襄王中葬地距王府最近的,简王墓建在草庐亭上,旁边是其王妃墓,很早的时候就被盗过。后来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如今只能看到文物保护牌。</p> <p class="ql-block"> 第四任襄怀王,他的墓在襄城区卧龙镇青山村青石桥村西北,乐善寺遗址西。上世纪被严重破坏,如今只能看到遗迹。明万历《襄阳府志》中有一篇《敕赐乐善寺碑记》,文记: 弘治甲子,襄怀王薨,藏玉于城西之丰乐山,去城七十里许,既葬之明年,妃井虑无以永久,为香火之奉,于是启今。襄王暨妃上请乞寺护持,皇上俞兄,赐额名“乐善”,盖取诸汉东平王仓为善最乐之义也。这交代了乐善寺的由来,也佐证了襄怀王墓旁有乐善寺这一线索。后来专家们果然在襄城区卧龙镇青山村青石桥村北发现了乐善寺遗址,也在寺西找到了一座大型明墓,进一步可以推定为襄怀王墓。</p> <p class="ql-block"> 第五任襄康王,他的墓在南漳县九集镇古林坪村柏香寺村,只能看到残砖碎瓦。</p><p class="ql-block"> 第六任襄庄王,他的墓在九集镇古林坪村遇事湾村,庄王墓能看到墓室构件,也早已经被盗,如今残留上马下马碑。</p><p class="ql-block"> 第七任襄靖王墓在谷城县茨河镇青鞍山村王坟湾村旁边,如今只剩下几级台阶遗址。</p> <p class="ql-block"> 除了襄王墓外,一些王府属官的墓志也时有发现。2014年清理的一座明墓,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墓主人“聂相寿”为襄府“门正”,为正六品官员,职司王府安全。其墓中券顶石上镌有“安乐窝”三字,墓室外顶部中央一发现一石龛,内置一盛放五颗彩色舍利子八宝舍利盒,表明墓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在岘山发现“襄府良医”残碑一通,为王府良医所工作人员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襄王府被焚毁后被长期废弃,称王府坪。清中期以后,才慢慢建了关帝庙、龙种祠、火神庙、县城隍庙等四座庙宇。除此以外,这里的空旷和荒凉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绘制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的《襄阳县城图》上,古城东南隅王府原址一带,单位仍很少,只有“省立第五高中”一家;房屋少,仅在沿东街、南街处有少量建筑;街巷少,仅有两三条,弯弯曲曲,旁边布满菜地。1993年,为促进襄阳旅游事业的发展,市政府重建了襄王府。</p> <p class="ql-block"> 襄王府绿影壁1956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