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薛凤家族展示馆

莫识丁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0日,我到常熟尚湖景区游览,偶遇浦薛凤家族展示馆。看到家乡绿水青山下这位中国政治学奠基人,联合国宪章起草人之一的浦薛凤及其家族的生平介绍,不由得令人索然起敬。故选录之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浦薛凤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浦薛凤(1900-1997),常熟人,学术界前辈。</p><p class="ql-block">浦薛凤,号邀生,少年即能赋诗吟咏,被誉为“神童”。始读于塔前小学,14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时期,他返里组织常熟旅外学生联合会,被推举为会长。</p><p class="ql-block">1921年秋,官费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硕士、翰墨林大学法学博士。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清华学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1933年夏,去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抗战爆发后,由西南联合大学转赴重庆进入政界,历任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行政院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在台湾历任国立政治大学教务长兼政治研究所所长,任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政务次长”,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p><p class="ql-block">1962年移居美国,任桥港大学教授,纽约圣若望大学教务长。著作甚丰,著有《西洋近代政治思潮》《现代西洋政治思潮》《政治论丛》《政治文集》《万里家山一梦中》《八年抗战生涯随笔》等。浦薛凤先生是研究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权威,曾创立“政治五因素论”,用于阐释和研究政治现象;其专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曾被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在学术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前 言】当代中国风云际会,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探寻强国之策、救国之道,他们就像划过天空的流星,照亮了世界。江南古城常熟也涌现出许多精英和人才,他们从常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挥各自的智慧和才识,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浦薛凤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放慢脚步,去了解浦薛凤的精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 浦薛凤年表1900--1997</p><p class="ql-block">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p><p class="ql-block">1905年,在家中识字。</p><p class="ql-block">1907年,随父至之园伴读。</p><p class="ql-block">1911年,父回任阳创办敦行小学,在家中继续读书。后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入常熟县立塔前初等小学,插入二年级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1914年,小学毕业,赴南京参加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考试。</p><p class="ql-block">1915年,进入清华学校中等科插入二年级读书。</p><p class="ql-block">1917年,中等科毕业升入高等科。不久担任《清华月刊》总编辑。</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参加示威游行。暑假回常熟,成立暑<span style="font-size:18px;">期学生联合会,当选会长。同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span></p><p class="ql-block">1921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入翰墨林大学攻读政治学。</p><p class="ql-block">1923年,翰墨林大学学士毕业,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p><p class="ql-block">1925年,哈佛大学硕士毕业。</p><p class="ql-block">1926年,赴欧洲游历。回国后赴云南东陆大学执教。</p><p class="ql-block">1927年,赴浙江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1928年,入清华大学任教。任政治系主任、《清华月报》主编。</p><p class="ql-block">1929年,与陆佩玉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1930年,长子浦大昌出生。</p><p class="ql-block">1932年,女儿浦丽琳出生。</p><p class="ql-block">1935年,次子浦大邦出生。</p><p class="ql-block">1937年,三子浦大祥出生。抗战全面爆发,任西南联大教授。</p><p class="ql-block">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重庆)参事、《中央日报》总主笔。1941年,国立中央大学兼任教授、专任教授。</p><p class="ql-block">1942年,父亲浦光薛去世。</p><p class="ql-block">1944年,获翰墨林大学荣誉博士称号。</p><p class="ql-block">1945年,橡树园会议在美国举行,任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p><p class="ql-block">1945年,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国立政治大学(南京)兼任教授。任行政院(南京)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47年,西南联合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1948年,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兼省府委员。</p><p class="ql-block">1954年,任国立政治大学(台北)教务长兼政治研究所所长。同年,长子浦大昌因车祸去世。</p><p class="ql-block">1958年,率团出席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救济总署大会。</p><p class="ql-block">1958年,任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政务次长”。</p><p class="ql-block">1962年,赴美国讲学。汉诺甫学院讲授“中国政治史”。</p><p class="ql-block">1963年,任美国桥港大学卓越教授。</p><p class="ql-block">1971年,任美国纽约圣诺望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1972年,继续执教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p><p class="ql-block">1977年,妻子陆佩玉去世。</p><p class="ql-block">1978年,任台湾商务印馆总编辑。1997年1月7日,在美国洛杉机去世。</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政治科学的首倡者</p><p class="ql-block">献身政教 淡泊名利</p><p class="ql-block">硕德高年 堪称不朽</p> <p class="ql-block">一、万里家山一梦中——求学从教</p> <p class="ql-block">【浦氏身世】浦氏祖上由无锡前涧迁常熟任阳西濠泾,祖父浦宗裕,字子宽,常熟秀才。后从任阳迁居常熟南门温和桥弄。太平天国战乱,又从城内迁回任阳,后再迁回县城租房居住。宗裕有二子长子其燦,次子其增。</p><p class="ql-block">父亲浦其增(1866一1942),字锡三,别号雪珊,后改名光薛。清末秀才。16岁即在常熟设馆授徒,国学根底极深,曾在任阳镇创办敦行小学。为人处事秉持公道,热心公益,口碑良好。母亲华爱贞,无锡荡口镇人。生有三女慧莲、慧芬、慧英,一子薛凤。</p> <p class="ql-block">【少年神童】浦薛凤,生于1900年2月10日,原名瑞堂,后易名为号,字邀生。浦薛凤自幼聪慧,5岁时,由其母亲教其识字。6岁,随父亲在小东门外从馆读书。7岁开始,从父亲到翁府之园伴随翁氏子女读书,作文赋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12年,进入常熟县塔前高等小学,接受正式教育,因成绩优异插入二年级第二学期就读。在校期间得到国文老师蒋志为的悉心指导。1914年夏报考清华大学预备班被录取。</p> <p class="ql-block">【就读清华】1914年,浦薛凤编入中等科二年级插班生,和闻一多、罗隆基、吴泽霖、吴国桢等人同级;与闻一多同住一室,两人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在学风严谨的清华,浦薛凤学习刻苦,中文、英文写作俱佳,各门学科都很优秀外,尤擅演说辩论。在中等科四年级时,翻译美国诗人 H . W .朗费罗的长诗《红灯怨史》发表于《清华周刊》和上海《小说月报》上。1917年,从中等科毕业升入高等科,浦薛凤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并与同学闻一多、梁思成、杨廷宝、吴泽霖、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美术团体"美思丝社"。1920年编辑出版《白话唐诗七绝百首》,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作序。</p> <p class="ql-block">【探索真理】1919年,由李大钊、王光炉等人发起成立学术性政治团体“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共有会员108名,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蔡和森、赵世炎、张闻天等进步学生都参加了这个组织,浦薛凤和宗白华、王崇植等三位常熟人成为该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投身五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浦薛凤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暑假全国各地常熟籍学生陆续回到家乡,浦薛凤与闻一多在常熟开展募捐活动,组织成立常熟学生联合会。浦薛凤负责起草了《常熟学生联合会章程》《常熟学联宣言书》,在常熟县立图书馆召开的成立大会上浦薛凤发表演讲,陈述北京五四运动情况,并被推选为会长。</p> <p class="ql-block">【赴美留学】1921年,浦薛凤品学兼优,从清华毕业,远赴重洋到美国,入翰墨林大学插入三年级,主修政治学。在校会同外籍和美籍同学发起成立"世界会社",担任会长。1922年夏,在芝加哥,与罗隆基、何浩若、闻一多等人成立爱国会社"大江会",以"本自强不息的精神,持诚恳忠实的态度,取积极协作的方法,以谋国家的改造"为宗旨,提倡民族国家主义,成为当时留美学生中很有影响力的团体。192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政治学硕士。1925年获硕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从事教育】1926年,浦薛凤游历欧洲14国,研究考察各国政治。回国应云南昆明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之聘任教,讲授政治学、欧美政治制度两门课程,在校教授三个学期,浦薛凤用新的视角提出政治学五因素观点独树一帜,代表中国现代政治学在学术独立方面的一项重要成就,并终身坚持。1928年,因云南发生战事,转到浙江大学。同年5月,应聘入职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黄金十年】从1928年5月开始浦薛凤入清华政治学系十载,讲授政治学概论、西洋政治思想史、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及政党政治,两学年后任系主任。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兼课,桃李满天下。撰写出版了经典之作《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在他主持下,政治学系成中国政治学界的重镇之一。1929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浦薛凤当选为理事。教学期间曾赴欧洲游学并任《清华学报》总编辑。</p> <p class="ql-block">二、太营室里一莲座—投身抗战</p><p class="ql-block">【转战赴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山河沦陷,浦薛凤告别妻儿,奔赴湖南临时大学(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之后称谓)任教。战火逼近湖南,学校迁往云南。浦薛凤与陈寅恪等教授从粤汉铁路辗转到广州,再到香港,坐船到越南海防,再搭乘滇越铁路到云南蒙自,临时大学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飞渝从政】1939年,出任抗战时期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先后兼任党政工作委员会专员、中央设计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党报社论委员会委员、中央训练部指导员、高级训练班政治学教官,重庆《中央日报》社总主笔与中央大学教授。他在防空洞写下社论260多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社会、财经、文教、战局,发挥舆论力量,积极主张抗日,激励民众士气。</p> <p class="ql-block">【参与国是】1944年,浦薛风任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奉命赴美出席美英苏中顿巴敦橡园组织筹组会议(国际安全机构预备会议),直接参与联合国宪章的草拟、制定。会议结束后,浦薛凤又参加太平洋学会会议,在小组会议中,浦薛凤撰写题为《免于恐惧之自由:世界安全之最低条件》分发给与会代表,与英国代表激烈辩论舌枪唇剑,据理力争。</p> <p class="ql-block">【海外讲撰】在美期间浦薛凤到大学巡回演讲“战时中国高等教育”,宣传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1944年10月,母校翰墨林大学授予浦薛凤名誉法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1945年,经过八年苦战,中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浦薛凤获得政府颁发胜利勋章,出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为战后重建作出了贡献。1946年,浦薛凤回校任教,担任中央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接任新职】1947年,浦薛凤应邀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秘书长,接替原副秘书长朱忠道(常熟杨园洞港泾人。哈佛大学高材生,1937、1938年担任资源委员会设计处处长)。次年,迁居台湾,出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前后6年时间。</p><p class="ql-block">1954年,浦薛风受聘担任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所长、教务长,同时积极协助台湾清华大学有关校务。</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应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梅贻琦之邀,担任“政务次长”。同年10月,奉派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大会。</p> <p class="ql-block">三、相见时难别亦难—海外岁月</p><p class="ql-block">【重归讲台】1961年,浦薛凤返回政治大学任教。1962年,赴美国康乃狄克州桥港大学讲学。同年,应该校之聘任“讲座教授”。1972年,从桥港大学退休,续执教于纽约圣若望大学。1978年,回台担任商务印馆总编辑。后因年事已高,在美国定居,潜心著述。</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7日浦薛凤在美国洛杉矶去世。</p> <p class="ql-block">【妻儿有成】浦薛凤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妻子陆佩玉(1901-1977),江苏宜兴人。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师范,曾任如皋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育有三子一女。</p> <p class="ql-block">【浦丽琳】女儿浦丽琳,诗人。生于1932年。少年在清华园长大,抗战时期随母亲和兄弟在常熟读书。美国圣玛丽学院学士,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图书馆学硕士。在大学期间以心笛为笔名创作诗歌,投稿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获胡适激赏。上世纪50年代与顾献梁、何灵琰、唐德刚等人在纽约成立白马文艺社。著有诗集《贝壳》《折梦》《提筐人》等,合编《白马社新诗选:纽约楼客》《海外新诗抄》。散文等作品多年来在内地和港台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62年定居美国,1970年任职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在海外图书馆发现张爱玲早年英文翻译的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手稿,努力协助促成该书的出版。</p> <p class="ql-block">【浦大邦】次子浦大邦,著名高能物理学家。1935年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常熟学前小学。1953年毕业于台湾师大附中,同年赴美留学。1956年获翰墨林大学学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先后获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1964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教,1976年任物理系主任。1979年任美国科学顾问。1982年任台湾地区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原子分子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会委员。1984年12月,在台湾参加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时,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曾以多体物理方法,应用于原子放射,饮誉国际。</p> <p class="ql-block">【浦大祥】幼子浦大祥,1937年生。1956年赴美留学,1960年毕业于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电机系。后进入密西根州立大学改读数学。1962年回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攻理论计算机科学,1967年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先后在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费城天普大学等大学任教授。</p> <p class="ql-block">师友千古</p> <p class="ql-block">和常熟亲属合影</p> <p class="ql-block">【后 记】虞阳孕灵秀,清华培英才。浦薛凤是一位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积极探索、治学严谨的学者,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取得不凡的成果。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中国文人特有气质和精神。他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与闻一多一起组织政治团体大江社,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在政坛上,他始终保持清华学人的理念,为社会无私奉献。在他身上有很深的文化情怀和家乡情结,养育他的一方水土始终在他脑海中梦牵萦绕。斯人已去,音容尤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