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中纪录不上的历史文化有原因

明朝牵马人

文/解向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方志中纪录不上的文化有原因</b></p><p class="ql-block">古老国度里的重要文化元素为什么在地方志中难以查到呢?不仅仅是因为权力的更迭和朝代的替换,还有可能是区域版图的交错划分或新区域政权的产生等原因造成的。最古老的当然是侵占能力的合成原因,忽然属河东,忽然又归河西,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有自然原因造成。</p> <p class="ql-block"><b>方志中查不到的地方历史大事、古代文化遗址、历史人物等,国史中可能提到,国史中有提到的历史事件,具体在什么方位却又难判断。</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方志中没有的人物、事件等,族谱中却有记载。多少名山、名水和名地方或古代名建筑、古村名,在古人的诗词里或文章中有,但你怎么都无法找到或难以确定。</b>地方传统民宿、传统民俗和民间传统文化在官方文献中不一定有纪录,<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现实中即将要失传或被要毁灭的古代遗址、典籍等,如今在党中央恢复传承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倡导下又获得复生。出土文物恰恰能为文史界破解千年难破之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有上万年的文化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两三千年的文化历史纪录史</b>。韩城这块古老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世界级史学之父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纪录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和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主要是叙述人,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纪录大事、八书纪录各种典章制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物等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为人类文化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u>可是,作为韩城人司马迁并没有纪录韩城本土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梁带村芮国城池遗址、陶渠景国遗址等,有人对司马迁产生过怀疑,其实不然,假如司马迁真是潜心研究家乡本土文化的话,那世界可就悲惨了。司马迁出身于世代史官之家,他十几岁离开家乡,在父輩的教诲下,担负国之重任,尽天下之责,忍辱负重,完成生命之义务,可歌可泣。在韩城不断的文物遗产新发现中,有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新发现不断的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不能说司马迁没有记载就值得怀疑,不能说韩城县志没有或很少纪录的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而上学是机械的、愚昧的、无知的。党家村民居建筑没有任何文献纪录,它却被当今世界承认为活化石级国宝文化遗产。</u></p> <p class="ql-block">韩城是一个神秘的古老人居地方,作为地方文化人、文史工作者、所谓的本土学者什么的,作者倡导各位大咖,要认真学习、研究、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优秀性和客观存在,传统文化遗产有着它的神秘性和刚忍性,你以为历史会一帆风顺,不能自以为是。<b>谒帝关的发现就是一个历史之谜、学术之谜和地方文化之谜,它是教科书式的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u>谒帝关在明朝《韩城县志》中第一次纪录了该地方的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它和谒帝关周围唐朝时建有的五池寺及其有关庙宇一样,第一次出现到方志中。这个我们无须去质疑它的原始性与客观存在,而谒帝关之邻最原始的玄武大帝庙竟然在韩城县志中都无纪录,由玄武大帝庙宇衍生而后变为书洞模式的文化记载更难寻找,就是仅有的谒帝关石碑坊上以马自强首辅题匾上《玄天一门》为我们有所交代,玄天一门使我们今天的人们可以证实″玄武大帝庙"存在的原始性和合理性,继而证实"谒帝关"之名的由来出处,使我们的文史研究少走弯路。</u></p> <p class="ql-block">华夏古国的第一座玄武庙在哪里?在韩城。作者不时从烟消云散的历史夹缝中寻找玄武神帝庙的由来,真可谓史海捞针。<b>在中华大地上最先的文明起源于唐虞时期,祖先们建立在崇神文化的基础上而迷信于天,在自已的乐土上形成的势力再扩大而成为小诸侯国,而最先形成的诸侯稍大国却在西部,最后逐渐东移而选择在关中平原为大本营,而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为初期指导思想,首先以方位东西南北立神护国祈安,追求和平。</b>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神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玄武‌代表北方,同样源于中国古代星宿信仰。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代表着水神。这些神灵不仅代表了四个方向,还融入了五行和方位的基本概念,如以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玄武改真武见证着历史的古老年轮,北宋时期,宋真宗为了避圣祖忌讳,将玄武改名“真武”大帝,由此可见,玄武与真武是一个神而己,此宋朝之后各地兴建真武大帝庙,而留在中华大地上的玄武大帝庙恰恰是早期历史的信仰见证。在古老韩原大地上的玄武大帝神庙,无论哪个朝代重修都不改其名,直到清朝最后一次大重修仍然保持原名″玄武大帝庙"。而相邻河津市则是″真武大帝庙",合阳县则是″玄真大帝庙"。</b></p> <p class="ql-block">合阳县与韩城县结侣龙门,素来有合有分,今合阳县境里在明朝万历四年为玄武神建有石室一座,像征着玄武神生在韩城,葬于合阳。也许玄武神石室之位建时就属韩城境里辖区。万历四年(1576)是同州人马自强接替张居正任首辅的第一年,同州自古第一人为朝任宰相,家乡人自然是乐开了花。马自强是谒帝关书洞攻读而成才的天子门生,谒帝关书洞又设在玄武大帝庙上,为玄武大帝修祠建石室自然是家乡父老乡亲们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以庙建书社、书院、书洞是中原大地的传统历史,至今尚有。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小学校多在各地庙宇的基础上建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摧庙扩建校区显而易见。韩城玄武神庙之初是鬼谷子讲学的地方,发展到隋唐时期就变为真正的书洞,明清朝孕育了大量的人才,代表人物则是马自强、陈廷敬等人。当地人从习贯上称洞沟,则是以书洞叫起,直到清明修庙也记为洞沟。</p> <p class="ql-block"><b>在韩原大地上为什么有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重大历史过往没有载入方志中,或很少墨迹叙述,三言两语匆匆而过者有之,擦肩而过者有之。主要原因在于这块神秘的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所发生的历史过往有其特殊的客观原因。</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像谒帝关的玄武大帝庙历史之早,规格之高,青石碑林之特殊。分析认为,应该是标准的道教文化重地,文字遗存之多,只因明朝编县志时所有碑上文字已风化难辨,又距谒帝关牌坊较近,而被忽略不计。另一个原因是,盘龙山在历史上大多时间属上郡地盘,到明朝时或归属韩城时间不长,编辑方志的人或对这个地方不甚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韩城地处秦晋交界的特殊位置,是古代大国间的军事缓冲地带,战略位置之重要。从西周韩侯国、梁伯国、北芮国,到目前陶渠“京”国遗址的发现,仿佛在诉说着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消烟弥漫的战事与权力分布。战国时秦、魏两国之战,西魏的建立与对峙,繁庞城、籍姑城的争夺,魏长城及东塬长城的修建,说明韩城在历史上并不隶属于一个诸侯国,因此而造成诸多尘封的历史文化烟雾区。魏国在战国时期与秦国在韩城地区的地盘争端,还有陶渠“京”国所面临的地缘威胁,无不说明韩城当时的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和复杂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半年作者去了趟河东,查《平阳志》《稷山县志》中得知,西魏建立时,平阳地区是属西魏的,这个我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孝武帝任过平阳王,我们通常认为以黄河为界分东魏西魏是不完全正确的,两魏的战场是在河东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读清朝光绪年间韩城知县李嘉绩诗《王封桥》中句″恍同上郡瘠,不复腴且膏。但闻此川中,剧寇矜弓刀。"上郡指肤施、榆林一带,是三秦时期陕西的‌关中、‌陕北和‌陕南三个地区‌之一。这一称谓源于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为了牵制刘邦的势力,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董翳,曾任秦朝都尉,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平叛。后来秦军在对项羽作战中失利,董翳力劝章邯降楚。项羽进入关中分封诸侯王时,董翳被封为翟王,统治上郡一带。</b><b>上郡最南部东端山区属今宜川、韩城一带,是上郡最富饶、最美丽、最适宜人居和设立最可隐敝的地方,易守难攻,森林茂密,是历代军事家必争之地。李嘉绩县令踏上古代上郡属地,感慨做诗,颇为激动。翟王葬在今盘龙上庄村,可见盘龙山谒帝关也属上郡之陲。</b></p> <p class="ql-block"><b>唐朝时李渊从河东向河西进攻,过来后也是盘居在谒帝关一带为大本营,作为根据地,开辟了后来的大唐盛世,韩城北部山区一带归属大唐以后,韩城谒帝关山区发展优为快,凸显出传统文化的首先盛行。</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中国红军的洛川特委派由吴沙浪率领韩宜游击支队,习惯上也按上郡旧界分配,与韩城游击队同等级别,互不隶属,以牡丹山、石猴山梁为界。所以,由于长久以来历史原因,《韩城县志》中韩城北部山区一带的历史文化资料记载很少。</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发现的谒帝关,好歹也在老县志上能看到,它的门牌被河沙石俺没不到百年,现在挖出来了,你再乱说能将这些出土石物和文物上的文字说没吗?你能将它的发现遗址方位改变吗?我们地方上所谓的文化人应该虚心,全力将地方优秀文化遗产挖掘出来,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做出自已的努力。</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0日11时30分完稿</p> <p class="ql-block"><b>作者:</b>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城市政协委员会调研员、韩城市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韩城市司马迁文化会副会长等荣誉职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