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是公社干部,母亲是教师,但他们都没有福利分房,我们是随父母工作调动租房住。</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末期,文革之中,父亲租了农民的土房,山边边的土房,光线不好,门前就是粪坑。最可怕的是厨房是农民的猪栏屋,那边是猪在吃喝拉撒睡,这边是我家一日三餐。</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我家自建了土筑房,上边盖的是汉瓦。那时我已参加了工作,住工房去了。我就是从这土房子里出嫁。</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期,我们成家后住厂里福利房,从传达室6平米大的房子起,三番五次的搬家,最大的房子是50多平的两室一厅。</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将家里的士筑房拆了,重建了砖混结构的楼房,使用面积有九十多平。孩子参加工作后,我们先买了l40平的商品房,因为要来深圳,我们又换了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商品。</p> <p class="ql-block">在深圳住在女儿家,孙女大了要有自己的房间,我们又在马路对面的村里买了小房子居住。</p> <p class="ql-block">房子虽小,被我们布置得很温馨。墙壁上贴上了纺城老朋友送的字画。</p> <p class="ql-block">门边也贴上纺城老王书写的对联。挂上社区送的“光荣人家”牌子。</p> <p class="ql-block">兜兜转转在古稀之年,又住回到八十年代20几平的小房子。房子虽小但家具电器齐全,来往女儿家也很方便的。平台购物买菜很鲜新,确实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