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国宝——“小西天”悬塑(上)

一老山石

<h5> 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 xí )县凤凰山顶。占地面积仅有11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有山门二重,布局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下院主要建筑有无量殿。<br> 千佛庵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东明禅师主持兴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补,现存建筑多为明末所建。民国三年(1914年)和1986年也修缮过。<br> 千佛庵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br> “千佛庵” 最初因大雄宝殿中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来又因为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h5><h5> 千佛庵寺院峰峦叠翠,构思巧妙,因地布景,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小、巧、精、奇”,颇具特色。大雄宝殿梁架彩画富丽典雅,殿堂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艺术,精巧玲珑,彩粉妆銮,精美绝伦,出神入化,呈现出仙宫佛国、金碧辉煌的迷人景象。寺院所藏罕见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br> 1996年11月20日,千佛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旅游景区。<br></h5> <h5> 千佛庵寺院的大雄宝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没有对外开放,以千佛庵寺院为核心扩建成“小西天景区”,还囊括了观音寺、如意湖、莲花莞城、飞凤阁停车场和办公区等,总占地面积31387平方米。莲花广场形似凤凰造型,且如托起坐落凤凰山巅的寺院,故以“飞凤驮佛”为标志。飞凤阁依山而建,仿古与现代完美结合,既涵有佛教文化,又突出的“和”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动漫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近两年千佛庵寺院的大雄宝殿才对外开放。今年上半年,小西天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5万人次,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同时对文物的保护提出极为高的要求。<br> 9月23日下午3点多,我们一行来到此地参观。具工作人员介绍,参观的最佳时间为上午,大雄宝殿是坐西朝东,下午光线不是最佳。但是也有好处,游客不是人满为患,不需要在殿外等候。今年十一期间参观人数爆棚,一天就1.3万人以上,不要说大雄宝殿的接待能力,就是小县城隰县也是巨大的压力。<br> 门票(35元/人,60岁以上免票),比起天价景区这里还是良心价格。<br></h5> <h5> 小西天山门实际是山洞。</h5> <h5> 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颇具特色。</h5> <h5> 山洞最多容纳两人并行,墙上印满了红墙粉的手印,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游客留下的印记。</h5> <h5> 千佛庵寺院的大雄宝殿前檐明间,廊下“大雄宝殿”木匾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隰州知州祖泽阔题写。殿前廊柱上对联“东土西方微臣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由赵朴初(原佛教协会会长)一九八六年十一月题写。</h5> <h5> 虽然对小西天有所了解,但是步入大殿,还是被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场面所震撼。由于人多空间小,再加上下午光线不好,很难拍摄全景图像。本人翻拍游览图中的照片。</h5> <h5><b>悬塑艺术</b><br>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其精华保存于大雄宝殿。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贴金敷彩,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千尊佛像,按33重天依次排列,尊卑有序,巨细得宜。这些塑像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大雄宝殿正面的五尊主佛塑像群构成了殿内华丽的塑像群的主体,佛像高达3.2米,从南向北依次为<b>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和弥勒佛。</b>十大弟子上方便是制作精美的“琉璃胜境”和“六欲之天”悬塑群。悬塑,又称为壁塑,为中国古代彩绘泥塑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是以架定位,上厚下薄,悬插在固定于墙上的预制木架之中的室内彩色泥塑,这些泥塑像通常是上身略向外倾斜重叠时下层的上身挡住上层塑像的脚部,上下多层重叠则产生华丽的效果。而其彩绘颜料则都以天然的矿物质手工加工而成,历久如新,常用于庙宇内制作千佛、千菩萨及复杂背景的故事性彩塑,成为主像的陪衬。<br> 这种泥塑成形必须首先制作固定的木桩,再以木条、稻草制成骨架,而制塑的过程都是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在高空凭着体力手工完成,因制作工艺繁杂,难度大,不易保存而弥足珍贵。有人说,小西天彩塑在立意、题材、构图、技法上标新立异。匠师们以建筑物内部的壁、梁、柱、檩等为依托,塑造各种人物、场景和数不胜数的装饰物,并在各种人物和场景之间以巧妙的过渡反映相互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又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态彼此协调,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和真实感。这一独特的雕塑形式,在有限的空间里涵容了无限的内容,大大拓展了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尽、微妙严净的哲理和浪漫意韵。山西现存明清彩塑作品有23000多尊,小西天的彩塑就占到了4%以上,而这些彩塑又塑于面积仅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内。故小西天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br></h5> <h5></h5><h5>禅宗派别 </h5> 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小西天在不同时期又分为禅宗的两个派别“曹洞宗”和“临济宗”。《重修廊庑碑记》下题有“曹洞正宗菩萨戒比丘隆鉴”等,说明小西天创始人东明应是曹洞宗僧人。另据 《西方圣境灯油碑记》又有“传临济正宗第二十六世龙池净土觉天禅师”的记述,说明清雍正年间的住持觉天禅师属于临济宗。据此明未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应属曹洞宗,之后则属于临济宗。<br> <h5> <b> 药师佛</b>: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为众生消除病痛,带来健康和长寿。(位置:南1)</h5> <h5> 药师佛本尊</h5> <h5> 药师佛右侧菩萨</h5> <h5> 药师佛左侧菩萨</h5> <h5> <b>阿弥陀佛</b>:代表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其佛国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常念阿弥陀佛名号,被认为可往生极乐净土。(位置:南2)</h5> <h5> 阿弥陀佛本尊</h5> <h5> 阿弥陀佛右侧菩萨</h5> <h5> 阿弥陀佛左侧菩萨</h5> <h5> <b>释迦牟尼佛</b>: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觉悟者,具有无上的智慧和慈悲,为众生指引解脱之道。(位置:南3,居中)</h5> <h5> 释迦牟尼佛本尊</h5> <h5> 释迦牟尼佛前侧菩萨</h5> 释迦牟尼佛右侧菩萨 <h5> 释迦牟尼佛左侧菩萨</h5> <h5> <b>毗卢遮那佛</b>:在密宗中被视为法身佛,象征着佛法的真理和智慧的本体。(位置:南4)</h5> <h5> 毗卢遮那佛本尊</h5> <h5> 毗卢遮那佛右侧菩萨</h5> <h5> 毗卢遮那佛左侧菩萨</h5> <h5> <b>弥勒佛</b>:现在一般被视为未来佛,在未来世将会降临人间,度化众生。(位置:南5)</h5> <h5> 弥勒佛本尊</h5> <h5> 弥勒佛右侧菩萨</h5> <h5> 弥勒佛左侧菩萨</h5> <h5><b>大雄宝殿的五座佛龛</b><br> 大雄宝殿的五座佛通常为: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分别是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br> 在佛教的信仰体系中,每一尊佛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内涵。<br> 不同地区和寺庙对于佛像的具体布局和解释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这五尊佛在佛教的教义和信仰中都具有重要地位。<br></h5> <h5> <b>南一塔柱和花柱</b></h5><h5> 古代工匠构思巧妙,利用四梁八柱将五个佛龛巧妙隔断又关联起来。四梁装饰飞龙缠绕,两侧对应的佛龛塑造有相应的金刚力士和各类的小佛。每龛隔断有两根柱子,前柱设计为五层四方塔,各层四面有不同的小菩萨和法器等。后柱为圆形花柱,花枝缠绕,佛花盛开,繁花似锦,底座为大花瓶。各佛龛背景是各佛的殿寓。各佛龛的顶部是各佛所在的天界。</h5> <h5> <b>南二塔柱和花柱</b></h5> <h5> <b>南三塔柱和花柱</b></h5> <h5> <b>南三塔柱和花柱</b></h5> <h5> <b>小西天悬塑之谜</b></h5><h5>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几百年从未打扫,殿内却一尘不染、色泽如新,且无尘埃、蜘蛛网、顶椽和屋梁上亦无虫蛀痕迹,百年始终保持金碧辉煌。民间传说在这个大殿里有一颗避尘珠,避尘珠真的存在吗?<br> 1986年山西电视台摄制组在大雄宝殿拍专题片,摄制组为近距离拍摄到大殿内主佛上方的楼阁宝塔,打灯后发现,从梁架上垂下一个鸡蛋大小的珠子,似乎漂浮在空中,仔细观察才发现它是由一根细丝线连接从屋顶垂下来,很难被人发现。1992年大雄宝殿落架大修之时,施工队塔起脚手架,一直到了大殿顶部,一名施工人员运送木料时无意中把这颗神秘的宝珠碰落在地,据当时在场的目击者讲述,这颗鸡蛋形状的东西顿时化为粉末状,现场的人们都认为它就是一个蛋壳,此后也没有人再去考证。<br> 小西天从建成至今所有的碑刻以及文献记载从未提到过避尘珠。大雄宝殿悬塑应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和高远法,在同一平面上把离观赏者远的场景放在离观赏者近的人物上面,同时为解决从下而上观看透视的变形问题,所有塑像都是上小下大,向前倾5至8度之间,这样既解决了观赏者的视觉差,又改变了泥塑直立的程式,即使有灰尘只能落在塑像背部,在正面是看不到的。除此之外,小西天位于凤凰山背山处,两侧山翼向外延伸,这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使得风沙无法入侵,很少沾尘。<br> 大雄宝殿避尘珠的传说得到了科学解释,这不得不归功于当时的寺院建造者和工匠,是他们独具慧眼和聪明睿智才为我们造就了这样一座精致奇特的建筑。<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