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至走进展厅,我仍是一头雾水。</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拓印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也称“传拓”、“捶拓”,是一种使用宣纸和墨汁印制文字、图案的技能。</p><p class="ql-block">我见过西周毛公鼎及铭文的拓片,也见过河南安阳灵泉寺飞天的拓片,还见过商代甲骨文的拓片。晋南永乐宫中,有一座碑上镌刻着据说是吕洞宾亲书的“寿”字,文友们曾拓印了一张送我,我装裱后作为献给父亲九十寿诞的礼物。我对拓印的知识,仅局限于此。</p><p class="ql-block">10月28日,应张晋峰、邢晓梅热情相邀,我参观了《德方小雅——尚朴传拓藏拓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明白何以取名“德方小雅”?</p><p class="ql-block">唐晋在前言中写道:“易有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小雅合鸣,始见其大。”语出《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乾为天,坤为地。大地胸纳万物极为柔顺,但偶露峥嵘,变换时却显露出刚强。刚柔相济的品德才能得以流传四方。</p><p class="ql-block">邢晓梅在后记中写道:“何为‘德方’?源于《诗经·大雅·大明》之‘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意为光明磊落,得天之助。” 邢晓梅人缘极佳,得道多助,她的传拓藏拓展,得到各界文朋好友的加持和鼎力相助。唐晋把多年的收藏品提供给邢晓梅拓印;众多书法家为她的拓印题记、诠释。</p><p class="ql-block">据主办方的山西省顺天立大健康产业集团的胡总胡瑾瑜透露,他原本建议取一个通俗大众的展名:“梅拓”,望文生义,“梅”是指展览的主角邢晓梅,“拓”则是指展览的形式。</p><p class="ql-block">胡瑾瑜调侃说,文人们嫌我搞企业的没文化,坚持“德方小雅”这么个阳春白雪的名字,我也只能从善如流了。</p><p class="ql-block">唐晋在前言中还说:“瑚琏有数,藏器待时。”这当然是对邢晓梅的赞誉之词。</p><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夫子以“瑚琏”作为对子贡的代称,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宗庙礼器,其尊贵自然不言而喻。但孔夫子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人们不仅要有做“瑚琏之器”的志向,更要有“君子不器”的追求。唐晋在前言中对邢晓梅介绍说:“尚朴自幼颖慧,好雅物,擅鉴读。遂习拓事十余载,遍访名师,岂让寒暑。又多集视若珍宝,披历无数,乃有此小展飨同好也。”</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心存疑惑:整个展览“神龙见尾不见首”,没有展览主角的名字。显然邢晓梅是把“尚朴”作为自己的名号。</p><p class="ql-block">我问邢晓梅,何以取这么个名号,我一直认为“尚朴”是标榜办展览追求的宗旨。</p><p class="ql-block">邢晓梅婉而一笑:我为自己取名“尚朴”,一是崇尚素朴、见素抱朴的理念;二是致敬我的父亲,父亲名字中有个“堂”字,曾用 “尚土”。</p><p class="ql-block">我心生愧疚,与邢晓梅相识相交多年,竟至“掉以轻心”如此,不知道她父亲就是《太原日报》的老主编邢建堂。书香门第多才女。我与邢晓梅是两代人的世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邢晓梅亲自为我们担当了导览。</p><p class="ql-block">邢晓梅说,拓印有多种形式。根据使用颜料的不同,分为墨拓和朱(砂)拓;根据拓印器物的形状特征,分为平面拓和全形拓,前者器物纹饰在一个平面,后者器物的纹饰则呈立体形;而由于墨色浓淡、纸张厚薄的不同,又有了蝉翼拓和乌金拓的效果。</p><p class="ql-block">邢晓梅又说,拓印时先把浸湿的宣纸敷在凸凹不平的文字或图案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凹槽,纸张稍干之时均匀上墨。宣纸揭下来即成一张黑白分明的拓片,拓片装订成册即为拓本。</p><p class="ql-block">邢晓梅还说,拓印技艺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上墨。根据拓印对象的不同,有捶拓法和擦拓法两种方式。擦拓法,是用毛毡或拓包蘸墨以擦拭的方式上墨,多用于较平的碑刻;捶拓法,即用拓包蘸墨有序扑打上墨,多用于凸凹不平的器物。从拓包到研墨,然后上纸、喷水,耗时很长,而且要求非常精细,掌握这个技巧有一定的难度。</p><p class="ql-block">邢晓梅在后记中写道:“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这是一次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个大字:“縑竹易销,金石难灭”。这是邢晓梅早年收藏的山东邹城铁山北朝摩崖刻石辑拓。山东四山(铁山、冈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石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北朝摩崖刻经处于书法诸体由隶入楷的转化时期,属“魏碑”一路,书体独特,体势宽博,气势恢弘,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邢晓梅说:镌墨金石,传拓千秋。在古代没有影像拍摄,正是靠拓片这门古老的“存真术”,穿过历史的尘烟,带着丰厚的文化基因,来到我们身边。从拓片和拓本看,其拓印对象有甲骨、碑刻、瓦当、木雕、青铜器、佛教造像等,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学、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拓印技艺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现在,拓印技艺仍然运用在文物、考古、工艺、美术研究等领域中。我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达到视觉上的享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关于拓印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有学者认为传统拓印技艺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熹平年间,也有学者考证后认为拓印技艺滥觞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之际。随着北宋金石学的兴盛,拓印技艺的作用愈加重要,珍贵的拓本千金难求。书法家黄庭坚面对《孔子庙堂碑》拓本发出:“孔庙虞碑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我们参观者的脚步,尚朴旧藏的拓印渐次展现。它既是书法史演进的形象记录,也蕴涵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齐河清二年摩崖造像礼佛图。赵国柱题:河清为北齐武成帝高湛之年号,历时三年。河清之年号指黄河水清,寓意天下太平。文献载,北齐武成帝高湛即位后,天灾人祸不断,其频做噩梦,于是大兴佛寺,请僧人讲经,避邪祈福。礼佛图系太行古道摩崖造像,浅浮雕,上部为造像题记,有“大齐河清二年”等字样,下部两层均为供养人乘马出行礼佛之场景。</p> 北魏石窟飞天造像拓片 <p class="ql-block">北齐佛造像拓片: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p> <p class="ql-block">北魏始光三年赵忠信公孙祖造弥勒像碑阴拓本</p> 金代线刻观音像 北齐千佛造像 北朝佛造像 蟾蜍玉兔纹瓦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辛氏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当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图案令人产生许多联想,视图进入审美:我联想到《说岳全传》中描述岳飞手下大将余化龙,以及电视剧《风云之雄霸天下》里描绘聂风和步惊云,不约而同地用了这两句诗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晋三国时期砖:唐晋旧藏,尚朴首拓。刘云成题:一侧,正中为兽面纹,旁为菱格纹,两枚银锭纹中依稀有“封仓”二字;再向外,上下铜钱纹各一,内有文字,一处已漫患不清,另一处疑为“乐子孙”。另一侧,从中间向两边分别为水波纹、菱形格纹、条纹,上下立鱼各一,概取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纹古砖:唐晋藏砖,尚朴拓。袁筠识:此砖画像疑为青龙,为天之四灵之东方之神,故完整砖像恐为四面,此砖系其中一面。砖长十三厘米、高五厘米,品相完好。古语云:天神之贵者,莫过于青龙,故拥有此砖必有吉相,当永宝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双鸾双兽八瓣菱花形铜镜:尚朴拓。八瓣菱花形铜镜,伏兽钮,两只鸾凤展翅欲飞,两个神兽四肢腾空,均同向环绕镜钮飞逐,极富动感,其间点缀四朵如意云纹。镜缘处花枝、蜂蝶相间。鸾鸟纹饰在唐镜中颇常见。鸾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高贵吉祥。《山海经·西山经》云:“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羯纹铜镜:尚朴拓。冀卫东题:此铜镜葵花形,圆钮,花枝纹钮座。四只摩羯环绕镜钮盘旋游动。神鱼戏水,栩栩如生。摩羯鱼,为梵语音译,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融合了鲸、象、鱼、鳄等形象,被认为有翻江倒海的神力。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摩羯与中国传统龙文化、科举及第“鲤鱼跃龙门”的鱼文化相融合,逐步演变为镇邪、祈福的祥瑞之兽。唐宋辽金时期,成为比较流行的器物造型和纹饰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砖:唐晋藏砖,尚朴初拓。袁筠题:此汉画像砖呈现为山林禽兽相逐画面,尺寸长廿六厘米、宽九厘米,疑为某画像砖之残件。上层猛虎逐鸟,下层则山峦之间中猎狗逐鹿,前尚有兔在奔跑。整幅画面线条简洁粗犷,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山林猛兽捕猎画像砖:唐晋藏石,尚朴首拓。冀卫东题:此汉画像砖分上下两层,模制凸线工艺,略残。上层为一只猛虎伏击一只巨型禽鸟;下层为崇山峻岭之中,一只猎狗追逐一只亡命奔逃的鹿,再前方为惊恐逃亡的兔子。画面线条简洁粗犷,既写实又写意,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甓龙凤呈祥图:尚朴拓。柴然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龙凤集现实与想象一体,反射人间不同性别不同境遇的共同理想。魏晋六朝墓葬材料神物造型源自两汉画像砖石,线条更加柔和明媚,意蕴尤为流贯畅达,洗尽铅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狩猎图画像砖:唐晋收藏,尚朴首拓。王志刚题:汉画像砖乃通过印压模具后烧制而成。此砖系子母砖,体量硕大,略有残缺,然其上狩猎图基本完整。其面光滑细腻,凹处主图为减地平面线图,形象轮廓均为极细线条构成,洗练清晰。图案三层排叠,中间主图为三位武士各骑奔马持箭而射,上下均为奔鹿,鹿角巨硕,轻盈跳跃,回头张(望)之态,可谓形象生动。汉画像石中多鹿,常见于狩猎图、鹿车图、祥瑞图、升仙图之中。鹿通“禄”,意谓祥瑞。鹿之形象现于狩猎图中,或具有“逐鹿中原”“群雄逐鹿”之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建鼓舞图砖全形拓:唐晋藏,尚朴拓。王志刚题:建鼓舞起源于商,盛于汉。建鼓,又称“楹鼓”,乃古代打击乐器,立柱上下贯通,下置盘龙底座,中悬皮质鼓腔,通常在战争、祭祀、娱乐等场合中使用。建鼓舞通常为双人舞,两位舞者在两侧边击边舞,动作多变。此砖为汉代遗物,系子母砖,乃拓者尚朴早年所藏,虽残损近半,然舞者部分完整,甚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轺车出行砖:唐晋藏,尚朴拓。王志刚题:轺车乃汉代常见之轻便车型,四面敞露,上有伞盖,多用于普通官吏出行。此砖为两乘一御,马匹体态健硕,呈扬蹄奔跑状,后有侍从骑马持旗状物随行。整个画面疏密得当,排列有序,动感极强。此画像砖为砂岩质地,保存完好,实为汉画像砖之佳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邢晓梅的拓印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次展出的拓品上,都请书法名家予以题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使拓品更具有附加值。</p><p class="ql-block">我看得兴趣盎然,不时会与老朋友打个照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文友们都在潜心于自己钟情的领域,埋头潜心做着大建树大功业。</p> 我还看到许多名砚的拓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琴澄泥砚拓、明代鹅形歙砚拓、柳荫戏马俏色砚全形拓、清代二酉山房纯银抄手砚全形拓、清代凤字形白端砚拓、清代巴慰祖铭钟形砚拓、夔龙纹长方形砚拓、清代飞龙海水纹端石砚拓、蜀师砖砚拓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把各类砚拓看得如此仔细,是联想到李国涛对名砚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国涛出身于徐州世家,前两代都是读书人,他们有闲钱有闲时间又有闲房间,所以就买书、买字画、买碑帖,想当收藏家。后来人事沧桑,几经变故,到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当李国涛再次回到老家,看到妹妹竟然用名砚垫床腿。徐州市内低洼,十分潮湿。床腿桌腿,永远有半尺都是湿漉漉的。徐州居民的桌腿、床腿的下半截就常常腐朽不堪。为了延长这些木器的寿命,便在床腿、桌腿以至椅子腿、柜子腿下垫砖头、瓦片或石片。李国涛说,看那砚质倒像是块端砚,铭文上也有“端州石室”之类的话,至于新坑老坑、上岩下岩之类的讲究我就完全不懂了。从木床腿下取出那方砚台,用清水洗去积尘,才发现那砚台从中间裂一小纹,小纹极细,不仔细看不出,但确实是断了……由是,李国涛发出感慨:《红楼梦》里引用的诗句“古砚微凹聚墨多”,可见这砚一直没怎么使用。正因如此,我怀疑它是假骨董。它难道一制成就专门为垫床腿吗?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有状物寄情触景生情之说。当我们了解了李国涛先生的经历和命运之后,我们能感受到,李国涛先生在对砚石命运的平静描摹中,内心却翻腾着一代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慨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一方笔管与青玉满雕云龙砚台的合拓上,题记:“即墨当无语,沉吟老书生。”我情不自禁看得热泪润目了。</p><p class="ql-block"> 我还看了许多邢晓梅收藏的拓片。还听了她对收藏这些拓片艰难曲折过程的讲述。真正让我开了眼界,涨了知识。从这些珍贵的印迹中,既巡视了书法镌刻艺术的发展史,也领悟到传拓藏拓里浓郁的哲理底蕴。</p><p class="ql-block">在参展后的座谈会上,周宗奇先生及时提醒邢晓梅,你应该把收集拓印的珍贵情节纪录下来,汇集成一本随笔集。</p><p class="ql-block"> 邢晓梅说,我一直准备做这件事,可是总觉得恐怕得过一段时间再干。</p><p class="ql-block">我十分认同周宗奇先生的提议,附议说,你一定要马上开始动手。苏东坡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一诗中有言:“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也许你一放,就永远失去了这些珍惜的记忆。</p> 作者陈为人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为人,祖籍上海,山西太原为第二故乡,曾任太原工人文化宫主任,在文化宫任职期间,办过一些领风气之先的文化活动;担任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两会秘书长期间,艰难地尝试走出一条“以文养文”之路;曾担任山西省青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太原市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等社会职务;第五届山西省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作品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民役官鉴柳宗元》;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地标的文明足迹——西欧行》《话说红颜》《歪批诸子》《借你一面照妖镜》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