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观园,林黛玉的修罗场

石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楼:大观园,林黛玉的修罗场</p> <p class="ql-block">“红楼”一书,句句传神,字字经典。这么说吧,作书人用了心,读书人用了情,情到深处,我竟有穿越的感觉,觉得此身便是曹雪芹,只是不知,林妹妹是哪个?</p><p class="ql-block">作书人用血泪著书,惜墨如金,吝啬到让人喉堵。写夏日,“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写秋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对人物的描述,极备简约,委婉得叫人心疼,短短几句,传神入骨,犹若照人画影,心性尽现。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写史湘云,“蜂腰猿背,鹤势螂形。”</p><p class="ql-block">黛玉宝钗是“红楼”整部书中,雪芹着意刻画的两个女孩子,着墨最多,分量最重。脂砚斋说,“红楼”女子有一个排行榜,分正册副册又副册,总共一百零八个女孩子,正榜十二人,名曰金陵十二钗,每人一个判词,凤姐湘云探春等皆单写另述,黛玉宝钗二人放在一起写,合二为一,判词如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p><p class="ql-block">“停机德”暗喻宝钗,这里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有一个叫乐羊子的小青年,在外上学,某一天他忽然想家想媳妇了,没请假就往家里跑,媳妇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丢下手里的活,教育道,读书和织布一个道理,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你这样子,长大了没出息,怎么好?</p><p class="ql-block">这个典故暗合了宝钗的性格,“德”这个字,“红楼”中特指薛宝钗,是她的标签。薛林二人,甚至十二钗中,宝钗最符合封建女子的道德标准,宝钗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以贞静为主。又说女孩子认识不认识字,会不会写诗,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要会做针线,一个女孩子如果看了《牡丹亭》《西厢记》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变坏了就不好了。宝钗规劝宝玉要认真读书,她说男孩子要以功名为重,把心思都放在仕途经济学问上,别成天和女孩子鬼混。</p><p class="ql-block">林黛玉恰恰相反,从未劝过贾宝玉读书学问做官,黛玉宝玉一个德行,反对的是经济仕途,追求的是人生有你。林黛玉有点看不起读书人,对读死书死读书,热衷功名的书呆子深恶痛绝。林妹妹是个浪漫主义者,和李清照相似,寄情于心,但求泅渡彼此心灵的右岸,不求彼此拥有,但求曾经爱过。</p><p class="ql-block">“咏絮才”暗喻林黛玉,这里面也有一个浪漫的典故,讲的是东晋大才女谢道韫作诗咏雪的故事。谢才女出身名门望族,她是“淝水之战”总导演谢安的侄女,也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的娘家婆家都是显赫一时的大家族,有才有背景,不闹出点动静来,对不起才女二字,人生的起跑线,谢道韫画在历史的最前沿。</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东晋是个奇怪的朝代,从建国开始,这个王朝的命运,从来没有掌握在皇帝手中,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四大家族轮流坐庄,起起伏伏,漂浮不定,如此悲壮,竟然坚持一百年,实属奇迹。谁说历史不开玩笑,东晋就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王朝。言归正传,《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某年的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南京城忽然下了一场雪,纷纷扬扬,堆金砌玉,这就激起了谢安的兴致,喊来侄子侄女,围炉闲坐,煮茶谈玄。谢安说,这个雪下得好啊,我们作诗好不好?那个叫谢朗的小侄子首先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不以为然,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对照来看,谢道韫这句更具美感,才女之名,当之无愧。可笑的是,谢道韫十二分地看不起书圣的儿子,她嫌老公不浪漫,除了懂一点书法,诗词歌赋,吹拉弹唱,一窍不通。才女遇上莽汉,确属无奈。</p><p class="ql-block">曹雪芹把林黛玉比作谢道韫,是想彰显林妹妹的浪漫诗情和才气。“红楼梦”中有“诗魂”一语,说的是林黛玉才思敏捷,诗作得好。这个评价很高,古今诗坛上,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雪芹笔下,林黛玉是诗魂。由此可以断定,金陵十二钗中,雪芹独钟情于林妹妹,难怪脂砚斋评书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点醋味。周汝昌先生怀疑这位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的原型。如此说来,脂砚斋一定知道林妹妹的原型是何人了,长得好看不好看,大眼睛小眼睛,手指头粗了还是细了,咬她的手指头时,她笑起来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读书至此,我有了一个大胆想法:薛林一体。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个人的两面。雪芹借宝钗黛玉的一言一行,表述一个人的两面性:冷与热。黛玉体弱怕冷,贾宝玉就说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林黛玉也说,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就吃药。宝钗正好和黛玉相反,她患的是热毒症,她说,我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子热毒,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一个和尚给我一个方子,吃了倒有些效果。黛玉宝钗二人吃药也是反着来,林黛玉吃的是人参养荣丸,人参性热,是虚寒症候的补品,一般人却吃不得,吃了要坏事,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是吃多了人参,热死的。黛玉小小年纪,却以人参做药,可见不是什么好事。</p><p class="ql-block">薛宝钗吃的药,名字听起来很恐怖,叫冷香丸。这个药配制起来很麻烦,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的花蕊,再用四节气的雨露霜雪制成,制成后埋在花树根下冷藏。这个药给人的感觉是寒彻入骨。这就是说,林黛玉的另一面正好是薛宝钗,薛宝钗的另一面是林黛玉,二人不可分割,所谓冷热之间,便是人生。雪芹从来不说人性的善恶,雪芹笔下的坏蛋,是读书人眼中的坏蛋,不是作书人心中的坏蛋。比如尤氏姐妹,常眼观之,二人都带几分红尘余味,绝不是良善之辈。但是尤二姐嫁给贾琏后,初为人妻,一改往日做派,敬上爱下,恭顺谨从,进退有节,把王熙凤都比下去了。尤三姐则是红尘女侠,敢爱敢恨,可惜遇人不淑,爱上了柳湘莲,始乱终弃,只能一死明志。</p><p class="ql-block">读这段文字,叫人五味杂陈,不知如何评判。雪芹的文墨下面,对每一个人,同情有之,赞赏有之,唯独没有批判,不以善恶相看待,这是雪芹的初心。人性是复杂的,不能单凭善恶来论处。</p><p class="ql-block">再说判词的最后两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句说的是黛玉宝钗的结局,一个上吊死了,一个埋在雪地里,很悲惨,很揪心。续本的结局,不是雪芹的初心,黛玉不会那个死法,更不会“焚稿断痴情”。是的呀,人呀,一旦动了情,入了心,即便死,也是万难断掉的。</p><p class="ql-block">六根之外,还有一根,叫情根。</p><p class="ql-block">我不看续稿,就是这个原因。</p><p class="ql-block">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死,这里我不想说了,太悲伤了,换个话题吧。</p> <p class="ql-block">“红楼”中有三回文字描述非常精彩,一个是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王熙凤着实威风了一把。一个是大观园建成后,贾政拉宝玉和几个帮闲文人进去逛园子,试才题对额,那些文人拍起马屁来,着实有水平。最后一个是元宵节元妃省亲。这三回不论在内容文字及写作风格上,皆同书中其它回目不同。这三回雪芹用尽各种夸张手法,极尽辞藻优美华丽,写尽了贾家荣宁两府的豪奢尊荣,从史太君到贾珍,再到王熙凤,以至于两府大大小小的奴仆丫头们,可谓是一门两府,人人穷奢极欲,个个贪婪成性,只知道一味的享乐,不知道末路迫近,日近黄昏了。</p><p class="ql-block">住在黑油大门后面的那位大老爷贾赦,老之将至,本性难改,一味地贪财好色,逼杀石呆子,夺取二十把扇子。一面又色眯眯地盯上了贾母的丫鬟,那个叫鸳鸯的姑娘,各种手段用尽,就想娶鸳鸯做小老婆,事有不成,贼心不死,竟花八百两银子,买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放在炕头上,这才心满意足,实在是丑态百出,老不正经,叫人恶心。另外,有一回写贾珍贾琏兄弟勾引尤三姐,反被尤三姐调戏了一通,文字精彩至极,读之却让人冷汗不出。这就是雪芹笔下荣宁二府老爷们的嘴脸。丑陋,可恶,也是一面镜子,以一知全,贾府其他人,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可恨至极,可悲至极。</p><p class="ql-block">这三回之外,其它回目虽也写了两府主子们的骄奢淫逸,但还没有到如此疯狂的地步。雪芹特意的浓墨重彩地描写贾家为秦可卿大办丧事、修大观园、元妃省亲三件事,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后面贾家的败落设一个伏笔?如果因为这个,似乎没必要下笔如此隆重,反闹得前后风格不一,这三回在整部书中,显得比较突兀另类。我想,若没有割舍不下的情缘,就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p><p class="ql-block">“红楼”总体贯穿一个宗旨,就是故事一脉发展,前后照应,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比如写秦可卿的死,埋下梦托凤姐二事的情节,写元妃省亲,埋下元妃之死的事件,贾元春大概是被人逼着上吊自杀的,书中也有暗示。浓墨重笔描写大观园,甚至写到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如此细致,则更是《红楼梦》这部书的灵魂所在。第八十回中,宝玉因贾迎春已经出嫁,薛宝钗搬出去住,园中略显萧条,那一日宝玉拄着拐杖一路徐徐行来,但见草木萧瑟,落叶遍地,便要掉泪。据冯其庸先生考证,接下来的第八十一回,便要写到贾宝玉也要搬出去住了,这些笔墨,预示贾家败落的开端,之后便是探春和惜春的出走,一个出嫁,一个出家。这就是“红楼梦”,一部人生大剧,即将要缓缓落下帷幕了。</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人间天上般的大观园中,只剩下林黛玉一个人了。孤月空悬,风高露冷,林妹妹孑身一人,看落花如雪,观流年似水,何等的惨烈啊!雪芹写贾府修这么一个美轮美奂的大园子,他的真实用意,不为贾元春省亲,他是单设了一个修罗场,让黛玉住进去,让宝玉住进去,让宝钗探春几个都住进去,然后又让她们一个个离去,最后留下黛玉一人,凄风冷雨,孤独死去。也就是说,大观园,是雪芹为黛玉修了一座墓场。所以说,林妹妹她要葬花,在一个花团锦簇的热闹场合,她孤独地唱出那一曲腐骨蚀髓的《葬花吟》。</p><p class="ql-block">林妹妹葬的不是落花,她葬的是她自己,她就是一朵千娇百媚的红莲,要枯萎了,要凋零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此身赴沟渠。林黛玉必须死在大观园,这是雪芹的本意,也是他最后的祝福,为他自己,也为心中那个割舍不下的女孩子。</p><p class="ql-block">我的意思是,倘若没有秦可卿的死,就没有元妃省亲这个事,没有元妃省亲,就不会有大观园。如果没有了大观园,林妹妹的芳魂归向何处?</p><p class="ql-block">呜呼,大观园不是一座花园,它是林黛玉的修罗场,林黛玉前世本就是一株绛珠草啊,是草,就该有一个落根的地方。大观园也是一个凄风冷雨下,孤零零的花冢,一层含雨的月光,守望着那颗星子。大观园里埋葬的不是林妹妹这个通灵玉质的女孩子,而是她的一缕香魂。</p><p class="ql-block">香丘,大观园啊!</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一座美丽的花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