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剪纸细说东北老游戏(1)</p><p class="ql-block"> 李侠</p><p class="ql-block"> 东北老游戏源于民众的娱乐生活,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是在几千年历史生活中发展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游戏内容广泛而丰富。其中有许多游戏促进大肌肉发展,如跑、跳、钻、爬、平衡等动作,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对促进大人孩子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1,放风筝:民间传统游戏,一般在春暖花开时成群结放飞风筝。风筝亦称“纸鸢”“鹞子”等,是一种比空气重、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观宋城。据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北宋后流传于民间。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而且各道工序十分讲究。一般制法为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受风力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p> <p class="ql-block"> 2, 拉纽扣:多为女孩子玩。用一根麻线穿过一粒大纽扣的两个小孔,抽出线头后打结成环,双手套进纽扣两侧的环线里,把纽扣朝一个方向甩绕圈子,然后两手往外一拉,纽扣就在线绳上旋转了。玩时,把绳圈套在两手食指上扯平,让纽扣居中,然后晃动两手转圈,再用力往两边拉。扣子就在两股线的绞力下,来回高速旋转起来,并发出细微的嗡嗡响声。当孩子们一个个拉转纽扣后,相互之间还要碰撞斗纽扣。有的孩子多次一松一拉,一会两绳就慢慢地绞到一块启动起来。有的大拇指和小拇指上,分别套上一付拉扣玩个花样的“拉双”。还有的拉绳很短,两头分别套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靠两手指开合转动纽扣。有的是大的纽扣斗赢小的纽扣,使小的纽扣停转,有是小钮口与大纽扣“同归于尽”,双方线绳缠绕而停转。有的是近距离的使两个扣子互相碰撞,将对方纽扣撞伤或撞得不再旋转为胜。</p> <p class="ql-block"> 3,抖空竹: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抖空竹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尤为盛行。分双轴、单轴。轴,轮和轮面用木制成,轮圈用竹制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中柱腰细,可缠绳抖动产生旋转。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称作“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蚂蚁上树”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手、眼、身、法、步中规中矩,挑、扔、背、跨、盘身手不凡。</p> <p class="ql-block"> 4,做布娃娃:布娃娃是一种玩具,拟人的模样。娃娃,是人们对婴儿的一种可爱的称呼。因为这种玩具最初是提供给小孩玩的,大多是直接用布料做成,内放有棉花,所以又称为“布娃娃。”每个女孩子的童年记忆都有一部分和布娃娃有关系。过去,小孩子都喜欢与布娃娃做玩伴。玩的布娃娃,都是用旧衣服做的。用剪刀把旧衣服胸口部分和背面部分剪下来,按照布娃娃大小裁剪下,再用针线从里面缝起来起来,再把它翻过差不多,往里面填充碎布。用布缝个布娃娃的头,在脖子处留个口,往里面填充碎布。用布条做布娃娃的头发,然后缝到布娃娃的头上。把布娃娃的头和身体缝在一起。把娃娃的各部分身体拼接缝好,修好娃娃的眼睛和嘴。</p> <p class="ql-block"> 5,赛龙舟: 满族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将参加游戏的孩子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或四队),排成单行纵队站于起点线上。各队选一名队长当排头指挥,其余的人从排尾开始依次分别抬起右腿,由前面的人依次用右手拉住,另一只手搭在前一人的肩上,组成一条龙船。发令后,各队由队长指挥用单脚跳的方法,按拍节前进。看哪队齐心合力,首先达到终点线即为优胜。龙船不得在途中散架子,散了应马上重新组好才能继续前进。自由结伴五人一组,后面的孩子依次抱住前面孩子的腰或者拉住衣服,蹲着向前走。孩子自由结伴的情况。开龙舟游戏时,孩子能否步调一致,有节奏地蹲着向前走。喊1、2、3、4……加油、加油……还要一起出同一个方向的脚。</p> <p class="ql-block"> 6,跳远踩脚:通过石头剪刀布或者黑白配定输赢,赢的人踩任意一个人的脚,被踩者可以躲闪,如果被踩到就没“命”了。需要狭长平坦的空地一个人从底线跳出去若干步,另一个人也同样跳出去,但是少跳一步,然后尽量踩到前者的脚,前者可以躲避。如果踩到,则后者胜;如果没踩到,前者要按原来的步数跳回来,如果顺利跳回,则胜,否则还是输。 胜的一方去踩负的一方面的脚,一个拼命踩,一个拼命躲。游戏开始了,一个身手敏捷,一跳就跳了过来。另一个灵机一动,快速躲开致命一击。或者在背后袭击踩中了对方的脚,被踩中了的就输了。还有一种,石头、剪子、布争上游,谁赢了就立刻踩对方的脚背,踩到算赢,否则算输,三局两胜,胜者要弹对方脑门儿。有的在抬起脚正要踩别人的脚时,没想到脚下一滑,一下摔了个狗啃屎。周围的孩子哈哈大笑 。 </p> <p class="ql-block"> 7,跳房子:也叫“跳方阵”“跳方格”,是东北女孩子喜欢的游戏。在一块空地,只要有根树枝或者小石头,孩子们会就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再由近至远依序写上数字。参加人数不限,有两人轮换跳,几个人轮流跳,单脚跳、双脚跳跳等。在距离第一格适当的位置,画一条线为起跳点。大家猜拳排定顺序。跳时,先将一个小石块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用一只脚将石块轻轻踢进第一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过全部方格。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规定的方格内休息片刻。如果在踢的过程中出现石块压线、出格或连穿两格的现象,算失败一次,下一轮重新从第一格跳起。先到达终点的,要把石块放在脚背上,轻轻走出方格。先完成全套动作者为胜,胜者打败者的手掌。</p> <p class="ql-block"> 8,玩万花筒:是孩子们经常玩的筒形东西,色彩鲜艳,简单又神奇,可以轻轻松松创作出无数迷人的图形。万花筒外壳是由马粪纸板卷成,外面糊了层薄薄的印花纸,靠花纸来装饰玩具外表。内部结构很简单,纸筒的一头有两块薄玻璃片,夹层中间有白色衬纸,纸前夹杂些五颜六色的细小碎纸片,玻璃夹层留了合适间隙。当圆筒转动时,碎纸屑就纷乱掉落下来,使碎纸片不断变动位置。纸筒的另一端就是观看的小圆孔,筒身中间装入三块等宽长方形的玻璃镜片,夹角成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当五颜六色的碎纸屑定位时,就可以从观望孔里看到三面镜子相互折射出的镜像。在外侧看似单调模糊的彩色碎纸片样子,到观望孔里却能变成一朵朵美丽的花样。只要转动万花筒,使碎片发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无穷的新图案和新花样。虽然材料很简单,可是真的很奇妙。</p> <p class="ql-block"> 9,掂杏核:夏初时节,杏儿熟了,也是孩子们玩杏核时节。每人把杏核放在手心里握好,不让其他孩子看见。等大家一起亮开后,根据所出杏核的多少,决定“掂”的顺序,最多的第一个“掂”。相同数量的,用“剪子布石头”决定。第一个人把玩者所出的杏核全部放在自己手心里,轻轻向上一抛,然后用手背来接,接多少杏核全归自己。第二个孩子只好将人家落在地上的杏核儿捡起,重复一遍对手刚才的动作“掂”剩余的杏核。动作还有用手背掂起杏核儿后,手心朝下猛地抓住正在落下杏核儿。其技巧在于手掌要倾斜向下,可以顺次抓住高低不同的全部杏核儿。将食指和中指留开一个缝隙,使手掌卡住的杏核儿能够从手指缝中飞出一个,然后用满是杏核儿的手再去接住那个飞出的杏核儿。直到把所有人出的杏核抓完为止。虽然出的多的孩子先玩,但是他不一定能接住所有的杏核儿,出的少的往往是赢家。</p> <p class="ql-block"> 10,冰冻人:一个人抓其他很多人,如果跑不掉,可以喊“冰冻”,将自己冰冻起来,等待队友的救援。这个游戏是跑起来玩的,一名孩子当追捕者,其余孩子四处散跑。任何一个孩子要被捉到时,马上站住不动,可双手抱臂同时嘴里喊:“冰冻!” 即表示被冻住,不能再动了就能逃避抓捕,等待同伴解救。解救方法为“传电”,即其它人用手拍一下身体。被解救孩子说:“化了!”就又可以自由跑动了。被捉到的孩子与追捕者交换身份继续游戏。在游戏中,不能使劲推、拍。还有一种,冰冻人不能怕被捉到而总是“冻着”,要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躲闪快跑。追捉者去追捉冰冻人。冰冻人在将要被捉时,应尽快蹲下并说:“化水!”这样追捉者就不能再捉化水的冰冻人了。如果没蹲下或没说“化水”而被捉住则算输了。然后由输者当追捉者,游戏重新开始。</p> <p class="ql-block"> 11、打水漂:也叫“撇水花”,是指用瓦片或石子、土块,在手上呈水平放置后,用拇指和中指捏住,食指在后,转腰提臀收腹沿水面投掷出手飞出。扔出去的时候用食指拔下,让其旋转着扔出,角度应为20度。石片擦水面飞行,碰水面后因惯力原理遇水面再弹起再飞,不断在水面上向前弹跳,激起一圈圈涟漪,谓之“水漂”,一圈为一“漂”,漂数多者则为佳。打水漂时,需要瓦片高速旋转,在与水面接触时,水面的弹性给了它向上的冲击力,而且瓦片旋转越快,打的水漂飞得越高,直至惯力用尽后沉水。游戏的规则一是比漂飞出去的距离,二是比点击水面的次数。打水漂,是人类最古老的游戏之一,据推测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旧时,因当时平民物资匮乏,玩具和游戏稀缺,这种游戏,可单人玩、也可数人一起团体比赛,简便宜行,受到生长在松花江边儿童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12, 踢荡头:又叫“拽包”是古代满族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所谓“荡头”,就是由一根线绳系上一定份量的坠落物。玩时,手持线绳一头,另一头系扎物就是荡头。荡头为闲散杂物做成,一串钮扣、一串算盘珠、或自做的毽子等等,踢起来有好听的“嚓嚓”重叠声和碰撞声。玩“踢荡头”要以唱计数,比谁踢得多。比赛规定为踢的脚着地与不落地两种。踢脚着地踢的数量多、持续时间较长,不落地的腾空踢法较累,踢的数少而持续时间不长。还有花色踢法是用脚的外侧和内侧交叉踢,与踢花色毽子样子差不多,只是踢荡头更简单一些。站在起始线上朝墙踢荡头,比比谁的荡头离墙最近或最远。或者将荡头包当流星球,朝上抛,试试能不能接住。“踢荡头”能锻炼腿脚和手的协调能力,是健身游戏。比赛人数可多可少。这个体育游戏是东北地区流行最广泛,时间最长的儿童体育项目。 </p> <p class="ql-block"> 13,滑雪:滑雪是一项满族等北方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滑雪板是他们冬季使用的滑雪、狩猎工具。古称“木马”,又称“踏板”。滑雪是把滑雪板装在靴底上在雪地上进行速度、跳跃和滑降的竞赛运动。我国滑雪历史悠久,唐代李延寿《北史》写道:“气候严寒,雪深没马,地高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 《通典•边防》中载,“因气沉寒,早霜雪,每坚冰之后,以广木六寸,长七尺,施系其(足)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新唐书》《山海经》中也有东北少数民族用兽皮条把大兽骨绑在皮靴前部,借助雪上滑行狩猎和生产劳动的记载。滑雪板多以松木为原料,长约2米,宽约0.2米,前端呈弯状,翘度大而窄,后端呈坡型,翘度小而宽;中间略厚,装有绑脚皮带。早期的滑雪板板底无包皮,后来便用兽皮包底,因为这样利于爬山。满族猎手射猎时喜欢穿有包皮的滑雪板,爬山时不向后滑。</p> <p class="ql-block"> 14,捏泥人:孩子们从地里挖一些泥巴,用水一和,在石头上使劲摔打折腾,等水分蒸发,软硬适中,便可塑造成房子,板凳,人偶等各种有趣的物品。捏泥巴是泥塑艺术的第一步,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孩子们通过“捏一捏”“按一按”“压一压”“揉一揉”“团一团”,从中体会快乐。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古有盘古、女娲氏用黄泥捏泥人的故事。捏泥巴的土,俗称“胶泥”,粘性极强,含沙量特别小,进行一次过滤选料,一晒二搅三过滤,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才适合“捏塑”之用。泥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耍货”,也称“粗货”。 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细货”,技法有 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盘、板等技艺。</p> <p class="ql-block"> 15,天下太平 :此游戏不分男女,一般为两人参加。参加者蹲在地上,各自在地上划上一大“田”字格,边划拳、边唱“天下太——平”。在唱出“平”字的同时,各伸出一个手势。如仅伸出中指和食指,即为“剪子”。伸出5指,即为“布”,5指捏拳伸出,即为“石头”。以石头打剪子、剪子剪布、布包石头的循环关系,区分胜负。胜者即可在自己的田字格内依“天下太平”4字,每格一字的笔序划一个笔画。当有人依次写全4字笔画,即为赢者。 在“田”字外框的四个中点上逐一竖上“城头旗”,然后在“田”字的四只角上架起大炮。 挨打一方所拥有的字、旗、炮皆在对手打击范围。双方凭借“石头、剪子、布”的争夺,一赢一击,赢方可以抹去输方的字、旗、炮。时运诡异多变。常常在一路顺风、就差一笔时,却被对手后来居上,把自己营造的“太平天国”打得断壁残垣、千疮百孔。</p> <p class="ql-block"> 16,斗百草:也称“斗草”,以花草名相对,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以答对精巧者为胜。原为端午习俗。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此习早在南北朝时已形成。后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实物,而以花草名相对。一种是“文斗”,另一种是“武斗”。《诗经•周南》说的就是用车前草进行的“武斗”。即采一些有“草头”的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然后再拉,谁的花草断了,谁就输了。另一种是“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然后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种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直到最后见分晓。这种“文斗”结果是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齐全,谁就能报到最后,也就是赢家。苏东坡有一句诗说:“寻芒空茂林,斗草得幽兰”。斗草簪花,有相互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宋元以后,渐渐成为儿童尤其是少女、少妇的专项游乐习俗。</p> <p class="ql-block"> 17,迷迷转:一种是孩子两臂侧平举张,在原地旋转边念:“迷迷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 当念到“站”时,马上停止旋转,如有头晕倒下的算输。每回最多转2圈,以防头晕跌倒。另一种是吊臂旋转徒手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个头大小搭配越悬殊越好。大个做吊臂角色,小个做抓抱的吊荡者。要求大个人人手臂力量好,必须经得起甩出去的离心力,要有持久的耐力。各方都要克服旋晕困难,尽可能多转圈和快速为佳。停止力求站稳。这种游戏增强臂力,四肢的协调性。但有人旋转几圈就会眩晕,即使身体停下来,天旋地转的感觉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就要坚持训练,使身体适应了旋转。还有一个技巧,每次旋转时,目光集中盯住远处的某一点,头总是最后一个随身体转动的部位,头转过来后又迅速把目光重新投向那一点。这样一来,眩晕感和外物旋转感也就大大减小了。</p> <p class="ql-block"> 18,拨浪鼓:是一种玩具,小朋友用双手来回猛搓,两颗小珠子就在鼓的两面来回飞舞,发出“拨浪拨浪”的鼓声。由于拨浪鼓像小人头,双辩小姑娘摇头快时也形容为“拨浪鼓”的。古时, 满族人以骑猎为生,多在山林里,没有什么玩具 ,给孩子用猪哈拉巴板做拨浪鼓玩。猪哈拉巴,就是猪肩胛骨的骨头。这块平整的骨头,呈扇形,两侧打上洞,用红绳系上两个铜钱,就是最原始的拨浪鼓。拨浪鼓还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拨浪鼓的鼓面越大所发出的声音越低沉,鼓面越小声音越高。旧时,货郎、收旧货的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招徕顾客。有三大用途为礼乐之用、商业之用、儿童玩具。</p> <p class="ql-block"> 19,摸瞎乎:又称“摸瞎子”“捉迷藏”。 这个游戏在东北也叫做“抓瞎”。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元宵游灯市,走桥摸钉,祛百病,放烟火,打鬼,跳百索,摸瞎鱼。”自注:“羣儿牵绳为圆城,空其中方丈。城中轮着二儿,各用帕厚蒙其目,如瞎状。一儿手执木鱼,时敲一声,而旋易其地以误之。一儿候声往摸,以巧遇夺鱼为胜,则拳击执鱼儿,出之城外,而代之执鱼轮入,一儿摸之。”玩时,多数的孩子把蒙眼布使劲的系在一个人脑袋上蒙住眼睛,摸一摸,转一转,拽一拽,看系紧了没有,然后将他举起来转了几圈,放下大喊一声:“开始!”当“瞎子”的人,要充分用耳朵、听力来判断,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用任何方法摸到一个人,捉到一个人后,要从头到脚摸,并判断这个人是谁。如果猜对了,或者在摸的过程中这个人动了,则由他代替原先的摸瞎者。如果猜错了,则仍由原先的摸瞎者进行游戏。</p> <p class="ql-block"> 20,赶羊:赶羊也是分伙玩,如果是四个人,先决定掷骨子顺序,叫大家、二家、三家、四家。开始时各出一个子,由大家先掷,四子落炕,如果四样子或不成对全放旁边这叫赶羊。如掷后有对 (成双的)取下为掷者。如此,依次掷下去,羊越来越多,每人每次掷后要数点羊数,看珍儿、坑儿、背儿、驴儿四群羊各多少只,如果哪一群羊能碰到双数,掷者就赶走取下归已。如能是单数留下不动,下一家掷,方法同前,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直到把所有的羊归到一家,如短时间不能归一家,就数羊数多者为胜。</p> <p class="ql-block"> 李侠,首批“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青年力量商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档案史料征集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首任会长。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已出版《剪纸话吉林》《吉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25部著作。剪纸雕刻在长白山脉,入驻北京世园会,收入《吉林之最》。剪纸邮票在美国、英国等多国发行。小传被收入《世界华人文艺界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传略》《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等。央视四套“多情的土地”,央视一套、十三套“朝闻天下”及相关媒体宣传报导。加拿大拍摄的李侠剪纸艺术纪录片《重拾遗梦》在26个国家播放,并在中国、加拿大等国获得多项“优秀纪录片”奖。</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 李侠撰稿剪纸,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公益交流。如若他用,联系作者。违规侵权,法律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