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18日,作为第 23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瓯剧《张协状元》登上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此次演出分别由中国戏剧 “梅花奖” 得主方汝将、优秀青年演员翁翔领衔主演,让上海观众领略到了这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作品的魅力。此剧曾登上国家大剧院、央视总台戏曲春晚等重要舞台,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div> 《张协状元》是中国宋元南戏作品,由南宋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载于明《永乐大典》第 13991 卷,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也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被称为 “中国第一戏”、“戏曲活化石”。</div><div> 本文图片是 10月18日由中国戏剧 “梅花奖” 得主方汝将领衔主演的剧照,因受美篇图片100幅的限制,剧照分上、下集发布。优秀青年演员翁翔17日演出的剧照将另外整理后发布。</div><div><br></div> 为了追寻南戏的古朴韵味,全剧回归了最古朴的空台,完全以表演为核心的演剧形式,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都被 “简化”,整个舞台都留给演员,以角儿为中心,让演员通过表演 “生” 出万物。丑角的插科打诨回归了 “丑” 的本质,增加了喜剧张力,深刻的喜剧精神反映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旷达。 剧情:书生张协赴考途中遇盗落难古庙,得贫女相助,结为夫妇。张协高中状元后,出于名节思量和官场压力等原因,拒绝了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当贫女千里迢迢寻夫至京时,张协不但将贫女拒之门外,还吝啬到不肯赐给她半盏粥和半缗铜钱。后来两人在古庙重逢,言语交锋间,张协道出实情并失控将贫女刺伤。最终贫女被王德用收为义女,张协悔不当初,与贫女破镜重圆。<div>原剧中的张协嫌贫爱富、虚伪负心,在性格塑造和戏剧行动上存在一些粗疏和矛盾之处。瓯剧版立足现代美学观念,对主人公进行适度人性化处理,在成婚、拒认和杀庙等场次强化了外部环境压力,为人物行动寻求动力,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div> 剧情结构:瓯剧版《张协状元》在原作 53 出、5 万余言、近 30 个人物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共 6 场 12 个人物(由6名演员出演)。主创把场景集中于古庙、京城街道和状元府第等处,以庙判和庙鬼作为串联人物穿针引线,紧扣张协高中前后的情感遭际和经历,使剧情更加紧凑单纯,更适合现代演剧体制。重点着墨于需要集中塑造的人物和体现强烈戏剧冲突的场次,加强了情节的连贯性,提炼出具有当下关照意义的主题,提高了戏的思想性、观赏性及审美体验。 瓯剧《张协状元》仅6名演员,由著名瓯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 “梅花奖” 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方如将领衔主演,叶媛媛、胡涛、毛显造、麻建山、周飞等主演。此剧虽然投入成本较低,但业界影响很大。它的成功创演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传统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具有价值的探索,为古本注入了时代生命力,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br> 瓯剧本身融合了温州乱弹腔、高腔、昆腔、徽调(皮簧)及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唱调。在《张协状元》中,编导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 “乱弹” 为主要声腔,又辅之以徽调、昆腔、高腔、滩簧和时调等,让同一演员扮演不同人物时使用不同声腔,甚至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中也使用不同声腔,强化了人物情感色彩的丰富性。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瓯剧,有史以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徽调(皮簧)、滩簧、时调六种声腔唱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在瓯剧《张协状元》中,编创者大胆将这六大声腔融入其中,根据剧情的推动、情节的转换、人物性格及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适合的声腔来加以表现,贴切自然。 庙判和庙鬼作为串联人物穿针引线。 表演风格:剧中穿插了许多净、丑、末插科打诨的情节,增强了戏的趣味性,将热闹轻松的戏剧场面和冷静严肃的正剧场面交替出现。舞台呈现上简约质朴、景随人移,演员一人饰演多个角色、发挥着多种舞台功能,表演因需转换,自然流畅,具有间离效果。 <div>全剧对当时社会 “贫富贵贱世风盛,难脱俗流忘根本” 的严酷现实进行了暴露,对 “婚姻不是儿戏,感情不能虚假”,为官者 “不许迷不知归,乌纱带偏” 等正向价值加以提倡,对当下具有警示、启迪意义。</div> (因受美篇图片100幅的限制,本主题剧照分上、下集发布,请继续关注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