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主张“多谈问题、少讲主义”倡导改良。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p><p class="ql-block">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胡适的诗作《两只蝴蝶》</p><p class="ql-block">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p><p class="ql-block">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p><p class="ql-block">译析:“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指的是两位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指其中有一位不知什么原因中途返华。“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指诗人独自一人远离家乡父母亲人,不由得感到心绪悲伤。“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指独自一人,留学美国,好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及家乡亲人见面,日子难熬。此诗通过对那一只独自在空中飞着的黄蝴蝶的描写;抒写了诗人远离家人、孤身一人在国外求学的孤独苦闷之情。</p><p class="ql-block">全诗语言自然、朴素,口语化,尽管留有旧诗的痕迹,但总体上已不用典、对仗与平仄之类,读来明白如话,新鲜活泼。</p><p class="ql-block">意义:《两只蝴蝶》(原题《朋友》)写于1916年8月23日,发表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杂志。自此之后,一个不同于汉赋、不同于唐诗、不同于宋词、不同于元曲、不同于明清小说的文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中国新诗的初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