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乔迁之旅

弄潮儿

<h1><b> </b></h1> <h1> <font color="#333333"> </font><b><font color="#333333">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我的小家也经营了近40年,与共和国的改革相行伴随,成为我们国家成长进步的一个缩影。</font><br><font color="#333333"> 我和妻子是1979年十.一结的婚,当时并没有自己的家。她在师范学校上班,我在吉化公司供职,一个大江南,一个大江北。当时我们都住在独身宿舍,偶尔到父亲家,与父母弟妹在共住的一个房间里团聚一下。</font><br><font color="#333333"> 记得那是81年初冬的季节,我的妻子临产了。在住进产院的当天,妻子向我发出了向单位要房子的“通牒”。当时由于是改革初期,百姓的住房不是像现在这样市场化,可以买卖,产权归自己所有;而是实行公有制,由组织分配。由于国家经济比较匮乏,绝大多数新结婚的青年住房是得不到组织分配的。可能是马上要生孩子的关系,也可能是自己在党委办公室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关照。在母子出院的当天,我住进了仅有8平方米,2户家庭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的“母子间”。</font><br><font color="#333333"> 为了“经营”这个小家,我请示领导,从单位要了一个1:0.5:0.8米的包装箱,改成了碗架柜;又通过审批,从房产部门批了一块2米长,0.3米宽的厚木板,在母亲送给我的床旁加了一个边,白天合起来,晚上再打开,这样既满足了3口人睡觉的需要,又没给小屋造成太多的拥挤,还为我制造了一个“书案”。就是在这块木板上,我不仅完成了领导交办需当天晚上完成的材料,还完成了“电大”学业,成为中央电大首期毕业学员。记得当年我写的作文《我的8平方米小屋》,曾作为班里的范文,老师在全班进行了朗读。</font><br><font color="#333333"> 我的邻居张福贵两口子都是热心肠,经常给我们指点一些生活知识。他是一个车间主任,比我们早一些住进“母子间”。由于他们思想比较解放,生活也相对宽裕,先拥有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单缸洗衣机,成为我们两家共用的“工具”。我们两家经常在一起看看电视,生活起来还是蛮有味道的。</font><br><font color="#333333">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的深入,百姓生活也在逐步改善。1984年我分到了一个单居室的住房,与邻居苑老师共用一个卫生间。尽管房间不大,只有15平方米,但比过去宽敞多了。我们感到很满足,陆续添置了一些家俱,使我们家逐步有了一个家的样子。为了拥有自己的电视,我第一次和我们主任“闹个半红脸”,争取到了分给我们办公室的唯一一张“福日”牌14寸的彩电票(当时彩电是凭票供应的,我们单位以搞福利的名义为职工弄了一批彩电票)。我东拼西凑了1040元钱把电视捧回了家,使全家三口人的生活丰富了许多。每到年节我还把彩电搬到父亲家中,与父母弟妹一起“享用”。</font><br><font color="#333333"> 1985年我到车间当党支部书记后,在五商店一个朋友帮助下,我的家添置了一台《水仙》牌双缸洗衣机;弟弟单位分的一台《永久》牌变速自行车票也给了我,这样我就具有了当时比较时髦的彩电、洗衣机、自行车“三大件”,得到了一些同志的羡慕。有一次我生病了,车间的几个职工来看我时,不无调侃的说,还是咱张书记有能耐,不仅家里的电视是带色的,自行车是变速的,连洗衣机也是带甩干的。</font><br><font color="#333333"> 改革的深化使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的家也不断发生了新的变化。1989年我分到了一室一厅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当时妻子感到很是知足,说咱家这回行了,儿子结婚都有地方住了。时隔不到4年,1993年我又分到了两室一厅,面积达73平方米,使儿子有了一个独立的屋。为了使家更像个家的样子,我第一次对家进行了装修,铺了红油地板,新打了板式家具,这在当时是很时尚的事。儿子的班主任王蕴卓老师来我家家访时感叹地说,我都结婚了还没房子,和老人住在一起,你这么点就有独立的屋,可要好好学习呀。就在这个家里,我儿子读完了初中、高中,顺利的考上了吉林大学。</font><br><font color="#333333"> 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新世纪。公元2000年是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第7个年头,我以货币的形式购得了102平方米3室1厅的住房,获取了个人私有住房产权,有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自己的家。由于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所以我不遗余力的进行了经营。2000年进行了全面装修,安装了从未体验过的电热水器《阿里斯顿》。2001年购置了我家的第一套布艺的沙发和37寸《索尼》彩色平面电视。2002年购置了《西门子》滚筒洗衣机和《万宝》风冷冰箱。2003年购置了人生第一台电脑,使我家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气息。虽然我在2000年企业改制重组整合时离开了国营工作岗位,实行了企业内部退养,但在当年就找到了新的工作,到吉林传播学院当了老师。由于我的家庭环境比较好,吉林电视台16频道信险峰编导来我家进行了电视访谈,录制了我对崔永元《不过如此》的书评。</font><br><font color="#333333"> 当时针指向2009年,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家又有了新的变化。为了解决妻子多年上班路远,乘车难的问题:也为了改善一下住宅区的生态环境,我和妻子决定搬到江南去住,在北华大学南小区附近买套房子,做一下区域性的调整。我们用儿子的公积金贷款做首付,乘吉林市住房市场刚刚放开,价格相对比较低的机遇,在丰满区购置了一套住房。花了30多万块钱,第6次更新了自己的小家,拥有了130平方米的3室2厅。为了和房间配套,装修适当提高了档次,第一次在房间里装修了吊顶、石膏线、地脚线、3处合金推拉门。并将以前家用电器该淘汰的淘汰,该更换的更换。将原有的37寸索尼模拟电视换成了55寸的海信智能彩电,将原来的布艺沙发换成了皮沙发,将原来的万宝冰箱换成西门子3温冰箱。还添置了以前经常念叨的淋浴房,解决了多年的洗澡难问题。最主要的是毗邻吉林医药学院,享用了大学校园的绿化空间,找到了年老锻炼身体的去处。</font><br><font color="#333333"> 在时代进入2016年时,为了解决和子女一起居住不变的问题,我家第2次贷款在万科地产给儿子买了一套115平米的住房,打算给他做婚房。这套房我们家还是不够满意,儿子流露过让我们老两口住这套房,他换新房的想法。看来我的乔迁之旅有可能还要继续下去。</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