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中心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p><p class="ql-block"> 晋祠现在是一处集古典园林、古建雕塑、诗文碑刻、楹联匾额、古树名木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群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最初名为唐叔虞祠,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祠堂也随之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晋祠及其所在地不断得到维修扩大和改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晋祠公园,而晋祠(现在称为晋祠博物馆)作为主体部分仅占了公园的一小部分。目前晋祠公园占地面积为165.65公顷,园内建筑物面积6000余平方米,水面20公顷,园林植物约160余个品种4万余株,其中古树名木44种70余株。</p> <p class="ql-block"> 向曦门,离晋祠最近的晋祠公园入口。</p> <p class="ql-block"> 南湖,位于晋祠公园东南部,湖面 63000平方米。湖上有三孔桥,可供行人同行,桥下可以泛舟。</p><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从大门到晋祠博物馆有交通车接送。</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的景色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 晋祠坤顺门(西南门)。</p> <p class="ql-block"> 老爷阁,位于晋祠正门右前方,为纪念关公而建,当地人称关羽为关老爷。</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 宝墨亭。</p> <p class="ql-block"> 清华亭。</p> <p class="ql-block"> 晋水亭。</p> <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 牌坊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属于功德牌坊。对越坊匾和难老泉、水镜台并称为“晋祠三匾”。</p> <p class="ql-block"> 松水亭。</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p><p class="ql-block"> 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是晋祠中轴线上的重要景观之一。金人台呈方形,中央建有一座明代琉璃小阁,台的四角各立有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这些铁人因由铁铸造,属于“五金”之列,因此得名金人台。</p><p class="ql-block"> 金人台不仅是晋祠内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其四角的铁人除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外,而其余三尊铁人均为北宋时期铸造,特别是西南隅的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誉为“宋朝的不锈钢”,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保存完好而著称,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献殿,位于太原市晋祠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宋代彩塑。</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晋祠有三绝、三宝、三匾。</p><p class="ql-block">三绝:宋代彩塑、周柏、难老泉。</p><p class="ql-block">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p><p class="ql-block">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一座举世罕见的十字形古桥,建于宋代,是晋祠三宝之一。它架于沼泽之上,桥形如鸟展翼,因此得名“鱼沼飞梁”。</p> <p class="ql-block"> 周柏。</p><p class="ql-block"> 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背面山上的建筑。左侧为吕祖阁、中间为读书台和右侧为三台阁。</p> <p class="ql-block"> 读书台。相传为北齐宰相杨愔少年时的读书处。</p> <p class="ql-block">侍凤轩。</p> <p class="ql-block"> 历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 生生塔。</p><p class="ql-block"> 晋祠舍利生生塔位于晋祠博物馆南区浮屠院中央,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现存古塔为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重建之作。塔高38米,分八角七级,每层均绕以琉璃勾栏。</p><p class="ql-block"> 塔内是有一颗佛舍利的,但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演变。它延伸出了很多的小舍利,也就代表着生生不息之意。</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晋祠三匾之一。</p><p class="ql-block"> 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楼、台、殿、阁为一体。禧太后初建颐和园时,曾派人照搬了晋祠戏台。</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p> <p class="ql-block"> 三晋名泉。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p> <p class="ql-block"> 晋祠泉水包括有难老、鱼沼、善利三股泉,以难老泉流量最大,为晋祠泉主源。</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可谓历史悠久。《晋祠志》记载:“其水如从瓮底漏出,涌流若沸,色碧如玉。”世人称为“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善利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其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翼。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 真趣亭。民国5年(1916年)一位叫黄国梁的山西第十二混成旅旅长在晋祠驻军,发现晋祠宇下,饶有真趣,便建此亭。</p> <p class="ql-block"> 晋祠的水,是晋祠的魂。依托悬瓮山麓充沛的山水,泉水终年不断,整个晋祠区域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湖河相连,这里是晋水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古建、古树、古泉,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徘徊不愿离去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8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