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镰刀 岁月的见证

江山多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时光悄然流转,如今已是 2024 年,可每当我回忆起 40 多年前那段下乡插队的岁月,一把左撇子镰刀便会在记忆深处跃然而出。</b></p> <p class="ql-block"><b>  那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我下乡来到吉林省敦化县。彼时,玉米即将成熟,生产队安排我“看青”。这活计责任重大,在那个“大帮轰”的年代,许多家庭缺粮断顿、青黄不接,总有人会偷“青棒子”煮着吃。于是,我日夜巡逻在村边路口、田间地头,无论风雨,始终坚守着生产队的玉米青纱帐。因我尽职尽责,公社对我进行了表彰嘉奖,除了口头表扬,还奖励了一把镰刀。可当我拿起这把镰刀时,却发现是把左手用的镰刀,我并非左撇子,用右手使起来很是别扭,镰刀的弯度使得庄稼茬口很高。有老农告诉我,将左手刀翻过右手用,再把镰刀反向别弯。一试之下,竟出奇地好用。这把镰刀钢口极硬,开刃磨后,锋利无比,真可谓吹毛可断。在农村,磨刀后常试割腿上的汗毛来验证刀锋是否锐利。</b></p> <p class="ql-block"><b>  夏天匆匆而过,秋天转瞬即至。这个秋天,我可真是“显神儿”了。首先是割麦子的时候大显神通。秋天的田野,麦浪随风起伏,宛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波涛荡漾,美不胜收。生产队的社员们在田间地头一字排开,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打头的是生产队副队长,采用一字形排位,由他领队在前,后面的社员依次排开,每人负责八条垄。</b></p> <p class="ql-block"><b>  太阳高悬,闷热的天气没有一丝风,大家弯着身子用镰刀割麦子,汗水湿透了衣衫,还吧嗒吧嗒地滴落下来。我在队伍的中间位置,弯下腰身,舞起我的左撇子镰刀飞速收割。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没一会儿功夫,我就遥遥领先,仅次于打头的副队长。副队长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其实并非我技术高超,完全得益于这把左撇子镰刀。其一,刀刃钢口好,锋利无比,镰刀割在麦根上,就像利刃割豆腐一般,省力又高效。其二,钢口好也省去了磨刀的时间。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割麦子的艰辛渐渐袭来,弯腰的动作重复了一次又一次,腰酸背痛,我咬牙坚持,额头的汗水不停地流淌,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我就像麦田里的巡洋舰,驶过之处留下深深的褐色,其他人则像护卫舰,簇拥在我左右。终于,我割到了麦田地头,惬意地卷上一袋烟吸起来。回首望去,我码起的一垛垛麦捆像士兵一样站成一字型队列,接受我的检阅,那一刻,内心涌起的成就感抵消了割麦子的所有艰辛。社员们坐在地头上歇气休息时,纷纷夸我活技好,后生可畏。</b></p> <p class="ql-block"><b>  这把左撇子镰刀一直陪伴着我,在秋天收割水稻、玉米、谷子甚至是黄豆时,它都是我得力的助手。它和我一起参加秋雨的抢收劳动,伴我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历程,成了我难舍的伙伴。特别是在收割坚硬的黄豆时,地上的碎石锛坏了镰刀刃,让我心疼不已。到了冬天农闲时节,我会把镰刀擦上油,用报纸包好防锈。</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秋收都用上了收割机,现代化的工具层出不穷,但镰刀在农村依然很常见。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段珍贵的回忆,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深深怀念。它见证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那把左撇子镰刀,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