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回先民最早来潜经定居的时间,至少不晚于明中期,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500年来,潜经回族人口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广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而生活在儒家文化大环境中的潜经回民,其生活习俗既有别于当地汉文化习俗,又不同于聚居区的回民文化习俗。潜经回民在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双重浸染中,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群体。</p> <p class="ql-block">潜经作为一个自然村,呈南北走向在大草公路的东边。老街区是上百年的砖木结构老宅,大部分坐东朝西。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多数变成废墟,仅剩空架子。幸运的是近年来潜经古村落已有30多栋老宅得到了修缮,原来狭窄的街道改造后都换成青石片,连接了所有通道。目前老街区的部分老宅已成为艺术家的工作室或民宿了。 与老街区不同的是位于潜经北边的新街区为一片红砖水泥结构的楼房,潜经居民基本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潜经回族的宗教信仰特征主要是清真寺及其礼拜活动。根据潜经村古碑刻记载, 清真寺始建于清代道光以前。据村人说道光九年清真寺倒塌后, 宗教活动就停止了(村里的古清真寺残墙今犹在)。一直到1940年, 白崇禧捐资重建清真寺, 并题写“兴教建国”匾额, 请来阿訇, 才又开始礼拜。</p> <p class="ql-block">1949年后一度中断,至2000年回民才开展了正常的宗教活动。2013年潜经清真寺重新修建,清真寺大殿坐西朝东,地板铺有地毯,方便穆斯林赤脚跪拜、俯伏,以额触地做礼拜。清真寺大殿进入需右脚先上,下殿时也是右脚先下。一般,清真寺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现在礼拜的大多都是老人。多数回民老人都过斋月,白天禁食,一般30天。</p> <p class="ql-block">开斋节是潜经回族最隆重的一天,附近大田村回民也聚到清真寺,统一在潜经清真寺做朝拜,有阿訇念经,过刀,聚餐。多余的食品分到贫困回族人家。潜经回民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一样,也是热闹非凡,每年都有教众们聚集到寺里欢度。对于潜经村的回族来说, 伊斯兰教信仰的恢复是一个平和自然的过程,每在传统节日时,回民齐聚清真寺完成宗教礼仪与社会实践,这种融集体性、群众性、宗教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生活强化了民族认同和信仰认同。</p> <p class="ql-block">由于远离聚居区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回族妇女所戴的盖头和男人所戴的小白帽,只在传统节日才穿戴。历史上他们的风俗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受周边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也过春节、中秋节等,因而有汉民节日为特色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走在潜经村,很难一眼区分出回族和汉族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是那么朴实、憨厚。在这里,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共同享受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超《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2002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拍摄 唐柯敏 出镜 白建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蓝凡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广西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桂林市雁山区文联副主席,桂林雁山政协书画院院长,山水师承陈玉圃先生,花鸟远宗边寿民虚谷吴昌硕诸家。以野竹写自我,以白鹅见人性,文则合为时而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