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楼、蓬山、渡口、漂泊、虚无是纠缠了李商隐一生的语词。在短暂的四十六年的生命里,李商隐用他独有的锦瑟为晚唐弹奏了一曲华丽、凄美、哀伤的挽歌,这挽歌里记录着一个摇摇欲坠的时代里,唐人的气息和模样,也盛放着李商隐的命运、沧桑和色彩。</p><p class="ql-block">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疏疏落落的歌声里,那些乱世的佳人、催发的兰舟、隔雨的红楼、万里的蓬山、沧桑的渡口、还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扑面而来,回闪在我们脑海中,回闪在晚唐边上,最后随着曲终人散,一起坠入夜的虚无。</p> <p class="ql-block"> 红楼隔雨</p><p class="ql-block">红楼一词常见于唐宋的诗文里,最初指华美的房子,后也指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开始有爱情的寓意,发展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的含义走向丰富含混,此时的红楼是一个隐指爱情、政治、伦理的多义语词。</p><p class="ql-block">李商隐一生与红楼纠缠不清。他的生命里有一座红楼,准确地说,是一座隔雨的红楼。正如我在一首《渡口》的诗中写到的: </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在你生命的道场里, </p><p class="ql-block">始终有一座隔雨的红楼,还有万重的蓬山在等你。</p><p class="ql-block">你走不出你的红楼与蓬山, </p><p class="ql-block">就像我走不进无常为你准备的华丽哀伤的渡口。</p><p class="ql-block">李商隐无数次的隔着一帘雨眺望着他朝思暮想、心心念念的红楼,红楼里有他心爱的女子、华美凄婉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九岁时,他的父亲在获嘉县任上离世。年幼的李商隐被迫返乡,开始跟随着堂叔读书习字。十三岁时,一家人迁往洛阳投靠堂兄李让山。在洛阳期间,李商隐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此时的李商隐二十一岁,已过弱冠之年,科举考试两次落第,在仕途上苦闷失意、徘徊不前的他,只得返回堂兄李让山在洛阳的家。</p><p class="ql-block">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的春天,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李让山骑马归来,走过邻家柳枝的宅前,只见满园的花朵盛放,红紫遍地,芳香迷人。夕阳的余晖穿过重重的绿,映照在他的脸庞上。他不禁心襟激荡,随口吟诵起了李商隐的《燕台诗》。柳枝听了,好奇问李让山这是谁写的。从李让山口中得知,这首诗是寄居在他家的英俊青年李商隐的作品。柳枝平静的心湖投进了一颗石子,她当即扯断身上的长带,打了个结,让李让山把裙带交给李商隐,希望能得到他的诗。</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李商隐牵着马走向巷口,柳枝已经等在那里。二人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股羞涩、暧昧的气息在空中弥漫。柳枝对李商隐说: “三天后,我会点燃博山炉与你相会。”李商隐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约定的日子很快到来了,李商隐竟爽约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春天的科举考试要在长安举行了。李商隐和友人约好一同赴考。不巧,友人来约,李商隐外出未归。情急之下,友人带上他的行李先行一步,并约好在双桥驿“跂足以待,共进晚餐”。</p><p class="ql-block">入京住宿的行李被友人带走了,这让李商隐很慌乱。科考是人生头等大事,耽误不得。李商隐只好跟着赶了去,和柳枝的浪漫相会就这样错失了。</p><p class="ql-block">再次走进考场的李商隐,没有博得一个好成绩。在“行卷”盛行的唐代,李商隐不愿投机取巧走“行卷”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一次,他仍然榜上无名。三次落榜的李商隐心情阴郁,决定暂时留在长安,复习备考,来年再战。</p><p class="ql-block">这年冬天,李让山来长安看望李商隐,带来柳枝的消息,此时的柳枝已被东面的一个诸侯娶了去。</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初恋,如同一缕缥缈的轻烟,被风吹散得无影无踪。这一枚青涩的果,虽来不及品尝,却注定会挂在他记忆的枝头。</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第二段恋情发生在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这一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江湖郎中出身的郑亚和经师李训主导发动的自上而下诛杀宦官的流血政变宣告失败。郑亚、李训、四位宰相,还有许多无辜的大臣、仆从共一千多人,被阉宦仇士良杀害。</p><p class="ql-block">长安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很快蔓延到东都洛阳。此时,李商隐作出了一个决定,和母亲一起迁往洛阳毗邻的济源。济源境内的玉阳山远近闻名,是著名的道家修仙场所。</p><p class="ql-block">在玉阳山,李商隐邂逅了前来此地修道的安康公主的女侍宋华阳。</p><p class="ql-block">一个七夕的晚上,宋华阳跟随着安康公主前往灵都观的殿中参加声势浩大的法会,当二人缓缓登坛,在如潮的人群中,宋华阳回头的瞬间,像投来惊鸿般一瞥。坐在道坛下面的李商隐心里一下子就明亮起来。这摄人心魂的眼神,让李商隐念念不忘。他确信,这就是他生命中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法会结束后,那一晚,李商隐失眠了。他辗转反侧,心里全是宋华阳,怎么才能和宋华阳见面呢?终于,利用法事的休息间隙,他们二人很快相识,并坠入爱河。</p><p class="ql-block">一边是道观的清规戒律,一边是两个年轻人蓬勃的情欲。这样的矛盾,注定了他们只能偷偷相见。接下来的日子里,内心荒凉寂寞的宫女和科考失意的才子频频在道观殿内僻静的角落幽会,这种神秘快乐的日子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p><p class="ql-block">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抛开道德因素,幽会偷情本身是有着神秘莫测不可言喻的吸引力的,更何况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约会的日子日日是好日。</p><p class="ql-block">就李商隐漂泊的一生来看,这算得上为数不多的甜蜜时光。上天借给他两个月,却需要他用一生的颠沛流离去偿还。</p><p class="ql-block">两个年轻人的越矩,很快随着宋华阳的怀孕而败露。最后,宋华阳被安康公主遣送回宫,李商隐被逐出道观。</p><p class="ql-block">一段刚开始不久的恋情,就这样无疾而终。</p> <p class="ql-block">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经历四次科举失利的李商隐,在令狐陶的帮助下,终于考中进士。</p><p class="ql-block">唐代从唐玄宗开始流行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春闱考中的士子,都要在放榜之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曲江宴。当曲江宴遇上上巳节,登科及第宴游的才子和倾城而动,纷纷涌到曲水边沐浴、消灾、祈福、踏青的佳丽,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个美好日子里的主角。</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和王晏媄就这样在曲江相遇了。</p><p class="ql-block">三月的曲江,草木吐绿,江水含情。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个清丽可人的倩影似一缕清风从李商隐的眼前飘过,此人正是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晏媄。</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李商隐对王晏媄一见钟情。一向内敛的白衣书生为了真爱,主动向王晏媄表白。他们二人多次在曲江约会。久而久之,王晏媄被李商隐的真诚和才情打动,两人正式确立了关系。</p><p class="ql-block">公元 838 年,二十七岁的李商隐携手王晏媄走进婚姻。婚姻对李商隐而言意味着很多,它决不是一座被围的城,相反,它给李商隐忧伤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停靠的港湾。</p><p class="ql-block">婚后的王晏媄,面对丈夫的转徙流离,给予很多。</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又一个的驿站和渡口,归帆望断是她,长亭相送是她。长夜西风,秋雨梧桐,王晏媄把对李商隐的感情寄托在旧鸳机上,临行密密缝里尽是对丈夫的深情。</p><p class="ql-block">这个出身富家的千金,自嫁给李商隐后,日子过得拮据,生活落魄。夹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原本幸福的夫妻二人聚少离多,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了十四年。</p><p class="ql-block">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升任检校兵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驻扎在汴州的卢弘止,刚到任不久,就因病去世。作为幕僚的李商隐再次失去依凭。这一年的秋天,丢了工作,回到长安家中的李商隐,发现妻子已经谢世了。</p><p class="ql-block">漂泊半生,落魄归来,斯人已不在,妻子的骤然离世对李商隐的打击很大。往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走进李商隐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在李商隐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柳枝、宋华阳、王晏媄带给这个苦情的白衣书生无数次的怦然心动,在他灰白的生命里燃起亮色,给了他弥足珍贵的欢喜和慰藉。尽管有些故事还未来得及开始,便随风而逝,但她们都化作了诉说着相思的锦瑟、月光和海棠,构筑起李商隐生命中的红楼。</p><p class="ql-block">红楼一梦,不曾梦醒,李商隐从未走出过他的红楼。</p><p class="ql-block">犹记得,当年赶考归来,故人已不见。此时的柳枝已嫁给东诸侯作妾,在东诸侯死后被卖到妓院,流落到武昌。李商隐多方打听,得知后,趁着送同年进士独孤云的机会,写下“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的句子,暗暗记下那一段消逝了的情;当不得不和宋华阳割离,后考取进士的李商隐回到母亲所在的济源老家,正是人间四月。他一个人沿着玉溪河,走进玉阳山。灵都观的旧物还在,人已远去。看着山中旧景,河上逝水,他一个人在孤独中走进苍茫的夜色;在丢了工作,狼狈回到长安的家,发现妻子已悄然离世,他悲情写下怀念的文字: </p><p class="ql-block">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p><p class="ql-block">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p><p class="ql-block">那把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的锦瑟,还在无声诉说着天人永隔的悲剧和痛彻心扉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三位女子,三段感情,最后都远去了。生命在消逝,青春在消逝,爱情在消逝,相思永恒。</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歌,自然而然的反复出现月光、夜莺、鸳机、锦瑟、泪、此情、相思、归梦、孤灯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主流意象,而且还呈现出李商隐独特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这个情感世界的堆叠、构建和完成,始于一场遇见。</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和柳枝、宋华阳、王晏媄一开始偶遇在红楼,日后,受到外部世界的阻隔,渐渐演变成了一场期盼与“丁香姑娘”的遇见,很快,相遇错失,只留下李商隐的远望。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这样一种状态。</p><p class="ql-block">诗人看着红楼,红楼里面有他的爱情、青春和美好的回忆。在这个下着雨的夜晚,他就这样看着红楼,他和红楼隔着一帘雨,没办法走近。看着看着,心里满是落寞。在沉沉的夜色中,珠帘般飘着雨的街道和红楼,在这昏黄的飘灯里,越来越朦胧,越来越模糊,是那样的真实,又是那么的虚幻,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最后,诗人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归去。</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就这样困在隔雨的红楼里走不出来。</p><p class="ql-block">最后,远望无可奈何的变成了绝望。他生命中的女子,或流落,或遣返,或逝去,消失在了李商隐的视线里。只剩下撩人的红楼、月光和海棠。所有的相遇与远望,终于宿命般的成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这个“成追忆”里,我们看到,消逝是事物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必然。</p><p class="ql-block">在消逝和永恒里,那些离别与重逢、欢聚与不舍、期待与落寞、缠绵与热烈、眷念与不舍、华美与伤逝......像缤纷的风景,从红楼里飘然而来,袒露出李商隐全部的情感跌宕和丰盈的精神质地。原来一段情,不仅可以慰藉这世间凉薄,让灰暗的生命变得美好迷人;而且还呈现出生命的消逝与永恒之美。</p><p class="ql-block">红楼是深情,是悲悯,是生命的自我完成。</p> <p class="ql-block"> 蓬山万里此去</p><p class="ql-block">我不敢说,渡口像一场渡劫, </p><p class="ql-block">船夫是高深莫测的道人。</p><p class="ql-block">但我确信,那些随水花远去的法事,</p><p class="ql-block">终会在某个角落慢慢落定,</p><p class="ql-block">开出凄美的花。</p><p class="ql-block">在李商隐的世界里,渡口和驿站饱含着沧桑的人生况味。</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人生由两条生命线组成,一是情路。这条路充满欢喜、跌宕和不确定,到最后情随事迁,不可逆转的变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们堆叠在李商隐的情感世界里,成了一座可望不可及的隔雨的红楼,在他灰白的生命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二是仕路。这条路夹杂着权谋、党争、黑暗和无常,让李商隐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国封建时代,士子文人流徙漂泊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关注李商隐,是因为李商隐是绝对的大众。他不像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他们实在是富有代表性的小众,都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仰望,离我们这琐碎卑微的人生,有点遥远。</p><p class="ql-block">李商隐不同,李商隐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偏底层的公务员,他在中国的官僚系统里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祖籍怀州河内人,今天的河南沁阳市人。祖上三代进士出身,先后仕宦于台阁,做的官都不大。李商隐的父亲李嗣,先在河南获嘉县担任县令(一说县尉),后又跟随着浙江东观察使孟简南下,举家迁往浙江。当时三岁的李商隐,跟随着父亲去向一千八百多里外的浙江。就在李商隐十岁时,李嗣在任上去世。李商隐只得跟着母亲扶着父亲的灵柩,悲情的返乡。</p><p class="ql-block">青涩懵懂的李商隐,在去乡还乡的跋涉里,初尝了流离漂泊的滋味。</p><p class="ql-block">为了谋生,李商隐十三岁时,全家又从怀州迁往洛阳投靠堂兄李让山。年少的李商隐,靠给人舂谷、抄写书籍、代写春联为生。在李让山这个饱学乡儒的调教下,十六岁的李商隐开始以《才论》《圣论》知名。</p><p class="ql-block">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商隐携带着《才论》《圣论》去拜访白居易,受到白居易的赏识,后经过白居易的推荐,拜在当时的检校礼部尚书、河南尹令狐楚的门下。令狐楚是骈文写作的高手,在他的调教下,李商隐很快熟悉了表、状、奏、启各类公文的写作,成为了令狐楚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从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开始,到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这七年,李商隐一直奔走在赶考和幕府属官的路上。他先过五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公元837年的春天,金榜题名。期间,他跟随着幕主令狐楚、崔戎在洛阳、太原、华州、兖州、郑州、长安、荥阳、济源流转。这是成年的李商隐出过的最远的门,走过的最长的路。</p><p class="ql-block">未登科出仕的李商隐,那时并不知道,往后还有更凛冽的风霜、刀剑在等着他。漂泊在路上,将会成为贴在他身上怎么也撕不掉的标签。</p> <p class="ql-block">就在考中进士的同年九月,恩师令狐楚在汉中病逝。李商隐从长安前往汉中奔丧。师恩如山,李商隐在汉中陪伴恩师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返回长安后,在授官考试中意外落选的他,不得已只得到泾原的王茂元幕府,继续幕府属官生涯,不久,和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晏媄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小家。之后,他又远赴长安,想在释褐试中为自己、为这个小家博一个功名和未来。</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本不抱希望,竟然轻松过关。李商隐终于结束了幕府为官寄人篱下的日子,出任秘书省校书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此时中唐的“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岳父王茂元属于李党,令狐陶属于牛党。夹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李商隐的仕途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李商隐天真的以为,只要不有意站队,凭着一腔热血真情,总会赢得别人的理解,明亮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p><p class="ql-block">然而,几个月后,他便被调往虢州的弘农县担任县尉。县尉的职掌在《唐文典》中记载:“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也就是说县尉要协助县令处理一县的行政、司法、财政事宜,决狱断刑是县尉的一项主要工作。</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到任后,在清理旧案时,发现有一件案子量刑失当。犯人有罪,但罪不至死。经过深入调查,原来,犯人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原告向上任县尉行了贿,包括当时的陕虢观察使孙简都在受贿行列。这些贪官污吏形成了利益集团,结成了虐民的罗网。</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决定纠正此案,重新给犯人量刑,让死囚得以活命,并将改判的结果,以公文的形式呈报到州和观察史府。</p><p class="ql-block">孙简得知后大发雷霆,将李商隐叫来训斥。谁知李商隐并不畏惧,和孙简据理力争,毫不示弱,并当堂拂袖而去。年轻的李商隐自知这样做的后果,很快便以一纸辞呈,果断辞去县尉之职,返回长安。</p><p class="ql-block">这是正直善良的李商隐和官场黑暗势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p><p class="ql-block">丢了工作的李商隐回到了长安后,把济源的母亲和泾原的妻子接过来,在长安的樊川安了家。此时,王茂元的治所转到了许州。李商隐在泾原、济源、长安、洛阳、华州、许州奔波,饱尝了仕宦的不易、官场的黑暗和漂泊的人生况味。好在这一次,全家终于团圆,自己又在秘书省正字位上授职任官。流浪的士子,飘泊的灵魂总算有了个休憩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开始,李商隐举家迁往河中府蒲州的永乐县。在度过短暂的闲居期后,李商隐接到郑州刺史李褒的邀请,进入李褒的幕府。自此,李商隐又开始了作为幕府属官的漂泊。他先是在郑州,不久辞了公差,带着妻子回到了洛阳。后又于会昌五年回到长安,继续担任秘书省正字。</p><p class="ql-block">唐会昌七年,公元847年,李党失势,被人为划归李党阵营的李商隐,察觉到严峻的政治形势,于是在桂州刺史、桂管都防御经略郑亚德邀请下,南下桂州,在郑亚幕府担任掌书记。不到一年,郑亚被贬为浔州刺史,没有了开幕府的资格。失去依凭的李商隐,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返回长安,任职于京兆府。不久,又跟随武宁军节度使兼徐州刺史的卢弘止南下徐州、汴州。</p><p class="ql-block">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初秋,再次丢了工作的李商隐回到长安时,发现妻子王晏媄已经离世。漂泊半生的李商隐,品尝了命运的残酷。那个陪了他十四年的妻子永远的不在了,再也没有人来为他送行了。</p><p class="ql-block">丧妻之痛对李商隐的打击很大。此后,短暂在太学博士位上停留的李商隐,跟随着柳仲郢去梓州幕府,而后又转扬州。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到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李商隐南下,一去就是七年。</p><p class="ql-block">公元858年,柳仲郢奉调进京,升任刑部尚书。这一次李商隐没有跟随柳仲郢回到长安,而是回到了河南荥阳的老家。</p><p class="ql-block">回归幕府生涯的李商隐,在永乐、郑州、洛阳、长安、徐州、汴州、扬州等地辗转,直到858年的冬天,在荥阳老家谢世,流转四方的浪子,漂泊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了。</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成长和仕宦史,是一部典型的漂泊史。</p><p class="ql-block">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开,科举的屡次失利,爱情的倏忽而逝,“牛李”党争的挤压,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涯,这些都造成了李商隐的流离漂泊,也造成了李商隐的内向、敏感和忧伤。</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在南国和北国的风尘里,有多少次西风烈,长空雁,霜晨月,马蹄声碎,就会有多少次的白衣书生再出发。驿站和渡口自然而然成为了李商隐经常的打卡地,它们承接着李商隐的欢聚与不舍、出发与夜泊、眷恋与幻灭、期待与落寞、沉默与不甘、反抗与哀伤,更重要的是还承接着一个旅人的全部生计和全部生存真相。</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歌地图,自然形成了与“红楼”并驾齐驱的意向群。这个意向群的核心是“渡口和驿站”,反复出现的意象有天涯、蓬山、转蓬、万里、流莺、归期、羁泊、归梦、泪。它们同样构筑了李商隐丰盈的生命世界,呈现出与红楼迥然不同的生命质地和人生样貌。</p><p class="ql-block">这里面的世界是一个昏暗腐败的世界,一个刀光剑影的世界,一个落魄求生的世界。当深陷黑暗的官场,李商隐没有随波逐流。一个官场的年轻人,为最底层的百姓主持公道,选择和顶头上司“硬扛”,最后愤然辞职,这放到今天仍是罕见和震撼的。</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由于流年不利,仕途阻滞,一再有羁泊欲穷年的无奈,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心酸,欲问孤鸿向何处的迷茫,未知何路到龙津的苦闷,归梦不宜秋的落寞,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悲哀,春日在天涯的哀伤......也有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淡远和从容。</p><p class="ql-block">纷乱的世界伤害他,昏暗的官场排斥他,无常的命运捉弄他,却从未改变他。他在纷乱的世界和灰暗的命运里认真的活着。那么多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没能压垮他。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捡拾心情重新上路,就像希腊神话中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悲壮而崇高。</p><p class="ql-block">“活狱”一事是李商隐仕宦生涯的标志性事件,甚至是最珍贵的事件。没有“活狱”,没有这场正直与邪恶激烈较量碰撞出的人性大美,李商隐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程度,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一个内向、敏感、单纯、正直的书生,一个高才、安分、向上、爱美的士子,走过云涛风烟,走过隔雨红楼,走过蓬山万里,走过栖栖遑遑,不幸让漂泊成为了他人生、也是命运的底色,也终于有幸让良善成为他生命的成色。</p> <p class="ql-block"> 最深的虚无</p><p class="ql-block">风烟万里大半生,李商隐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具有漂泊气质的士子文人。然而,罕见的是,他身上绝少风尘气、俗气。 </p><p class="ql-block">李商隐是几千来来有过深度生命体验的士子文人,毫不夸张的说,他极有可能是对人生的存在与虚无体验最深的文人。</p><p class="ql-block">提到存在主义,我们自然会想到海德格尔、加缪、萨特。存在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让许多的人失去家园,人没有归属感,漂浮在这个世界中,走向了异化。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入烦恼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面对着的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爆发的“甘露之变”,改变了大唐王朝的政治格局。朝廷的权利日益由宦官把持,“甘露之变”是中唐向晚唐转变的分水岭,此时的唐朝政治混乱,国力衰微,外忧内患不断。唐武宗时期,接连发生了回鹘南侵,地方割据势力造反事件,叛乱接二连三。此时的唐王朝形成了三股动荡势力:边患之乱、割据之乱、党争之乱。</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的乱世中,乱世带给他荒谬、虚无、痛苦的人生体验。</p><p class="ql-block">他的遭逢是不如意的。他曾经有过美好的爱情,但爱情飘忽易逝;他仕宦之途布满荆棘,漂泊失意;他的亲情也充满悲剧,亲人意外的离去。这样的爱情之路、仕宦之路、亲情之路遇上边患之乱、割据之乱、党争之乱,形成了李商隐含混悲情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就像他在诗中感叹的:我像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向往美好爱情的心,千万不要跟春花争相开放啊,我那相思之情一点点地化为灰烬了;我纵然心有抱负,不耽于儿女情长,追逐万里风浪,却不清楚到底走那条路才能到达龙潭;我一直在奔波,繁花似锦的春天,我一个人又在天涯;来不及思念,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应差的时间到了,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的校书生涯;回想起往昔妻子为我赶制衣服,多么温馨;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啊,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寂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p><p class="ql-block">此去蓬山万里,相思成了灰,前路茫茫,没有人知道诗人内心的悲伤,漂泊在天涯,泪水湿了衣襟,爱情阻隔,身世如飘蓬,往事缤纷入梦来。</p> <p class="ql-block">那些繁华逝去了,幻灭了。多少年后,回想起来,像一场梦,如此真实,又是这般虚幻,最后,只留下无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人生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华美退场、幻灭后的迷茫迷惑迷惘迷恋 。</p><p class="ql-block">他初尝过生命的美好,见证过生命的灰暗和命运的无常,体验过生命最深的虚无,他是最有资格去描述生命本真的模样的。</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宝贵在于:美在幻灭,苍凉一直都在,他从未丧失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眷念。</p><p class="ql-block">正如蒋勋所说:李商隐一生也没有真正舍掉热情,他总在缠绵与舍得之间,正因为有热情才落泪,才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正是因为太过爱这个人世间,才不畏惧受伤地去拥抱!</p><p class="ql-block">一千二百年前,一位叫李商隐的年轻人来过这人间,他将永远在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由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诗人鲍秋菊提供,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杨林,教授中文之美的教育工作者,副高职称。兼职鄂州市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于巜名作欣赏》巜长江丛刊》巜散文选刊》巜海外文摘》《散文诗世界》等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