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天坛、太庙

薛党民(悟,独行者)

<p class="ql-block">《天坛》</p><p class="ql-block">欲求坐稳金銮殿,帝王建造祭祀坛。</p><p class="ql-block">名曰天子承天运,明昏君王皆圣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1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天坛,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祭祀天和地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同年,天地坛改名天坛。</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p><p class="ql-block">1927年出版的《燕京盛记》内页之祈年殿</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天坛驻扎,劫走多件文物。</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3月,天坛由清朝典礼院移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礼俗司掌管,北洋政府筹备天坛对外开放相关事宜。</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祭奠天坛,天坛对外开放计划搁浅。</p><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天坛对外开放,成立天坛公园。</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天坛大修。</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北平,天坛西南外坛被日军占据,天坛神乐署被改为对华细菌战的基地。</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近2000名流亡学生强占天坛,砸开库房任取器物,折砍树木用作燃料,天坛库房被抢空;同年12月,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在天坛内砍伐大量古树,修建天坛机场,试图通过机场与外界取得联络。</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天坛,天坛未遭受较大破坏。</p><p class="ql-block">1988年,天坛回音壁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90年4月,天坛祈年殿对外收费开放。</p><p class="ql-block">1992年,天坛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修复。</p><p class="ql-block">1993年,天坛圜丘望灯杆复建。</p> <p class="ql-block">天坛和太庙有许多古树,多为明清两朝代种植,树龄都在400~600多年。作为有生命的植物,可为两朝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太庙(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太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太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建成。</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四年(1491年),太庙的祧庙建成。</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朱厚熜将太庙一分为九,改合祀制度为分祭,设九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中的九庙有八庙被雷火焚毁。</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太庙中被雷火焚毁的八庙重建,恢复了“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临将太祖、太宗等神牌由盛京太庙移至北京太庙供奉。</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太庙由清室移交北洋政府,改称和平公园并对外开放,后关闭。</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庙改归民国政府内务部。</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太庙由故宫博物院接管。</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日,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6年8月4日,太庙进行修缮,暂停开放。</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9日,太庙修缮竣工,恢复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2018年,太庙完成全部73户居民住户的腾退工作。</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9日,太庙祧庙暂停开放。</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6日,太庙古建区因古建修缮需要暂停开放。</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0日,太庙古建区恢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