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漠北草原--在飞机上看到蒙古国大地的第一眼印象!<br><br>到蒙古国,在了解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之前,先入为主的,非自然风光莫属.....<br><br>草原风光,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br><br>出乎我认知的是,漠北草原,也并非是平坦的,平缓的土丘草原才是主流!<br></p> 蒙古国的跟团游线路,景点比较集中。<br><br>一离开乌兰巴托,就能感觉到蒙古地广人稀--其他地方都是荒漠和草原,人烟稀少!<br><br>除了乌兰巴托市,蒙古的其它地方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div><br></div><div>(蒙古国全国人口密度仅1.76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br><br>地陪导游Tom调侃,蒙古国有人地方只有三个--城市、牧区和矿区。</div> 旅游大巴开出乌兰巴托十几分钟,楼房逐渐稀少,星星点点的白色蒙古包和彩色屋顶的简易房,凌乱地散落在道路两旁。<br><br>大片的草场和牛羊多了起来,我们渐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拥挤...... 旅游大巴沿着一条宽约10米、上下各一条车道的不宽的国道,驶进一望无际的草原。<br><br>笔直的道路伸向天际....... 经常是前不见行踪,后不见来车,唯与天地作伴,真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br><br>要说这是一条孤独的公路,一点也不为过。 大草原翠绿一片,清风拂面,心旷神怡。漠北草原,窗外茫茫的绿色,对于南方的团友,初次接触这样的景况,兴奋而喜欢。<br><br>北方的朋友,可能见惯了,感觉这里的景色还不如内蒙古和新疆! 沿途的风景不断地变换......<br><br>蒙古的草原,远不止一种颜色!<br><br>看晴空下的草原,由近至远星现出层次丰富的绿色。<br><br>白云落在山上的影子缓缓流动,意料之外的片刻,怡然自得。<br><br>不管是晴天、雨天,亦或是云天、阴天,都能组合出不同的美景。<br><br>草原上气候变化无常,一片云就能带来一阵雨,东方日出西边雨,描绘这里的天气再恰当不过了.......<br> 路上,偶尔能看见路边或者远处的山岗上,用碎石堆砌的圆锥形堆,上面插有缠满五颜六色经幡彩带的杆子。<br><br>碎石堆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彩带随风飘舞,在荒芜人烟的旷野,很是醒目。 《敖包相会》这首歌在我国,是草原风的标配--一首曲调优美、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歌曲,国人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唱上几句。<br><br>敖包是什么,很多人没有深究,以为就是蒙古包呢,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br><br>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甚至“木块堆”,旧时曾遍布蒙古各地,现今数量已大减。<br><br>敖包,蒙古高原上的标志物,蒙古族早期用来定位的标志。<br><br>大海一般的茫茫草原,没有任何标识物,人们就垒石或土成堆,作为路标和游牧分界、行政区划的界标,这就是敖包的来历。<br><br>上有北斗七星辨别南北,下有敖包判定位置,牧民们和远离家乡的游子在茫茫大漠中不致迷失方向。 敖包又与萨满教有关。<br><br>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远离山区的草原上,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div><br></div><div>敖包逐步演变成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平安的象征。<br><br>敖包在蒙古族牧民的心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br><br>地陪导游Tom还有说法,古代男人出征打仗前,叠一块石头,以求平安,回来后可撤掉,如果战死疆场,石块永久留下,久而久之,石头越叠越多,这个传统保存下来......<br><br>人们出门远行,凡路过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然后再跨马上路。</div> 敖包,多用石块垒起,也有用土或木头,数目也不尽相等,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也有的是多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br><br>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大草原各地都有敖包,且多有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来命名。<br><br>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后来,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 公路沿途,看到山顶高处的敖包。<div><br></div><div>敖包,多筑于小山顶、高坡或丘陵之上(女人不能爬山,所以一般由男人搬上去)。<br><br>当然,也有在平地上堆砌敖包的。<br></div> <div><div>敖包的形状,多为圆锥体,顶端插有木棒或柳条等,高达数丈。</div><div><br>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形似烽火台,傲视苍穹。<br></div></div> 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习俗,祭祀一般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br><br>顺便说,敖包与玛尼堆相似,容易搞混。<br><br>去过西藏的小伙伴,对玛尼堆印象颇深,这是藏传佛教地区由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外形与功能与敖包其实很相似。 汽车拐下国道,驶入了草原上的泥土路,汽车在这样的路上颠簸着,窗外两边的草原一望无际....... 草原上的泥路...... 草原旷野,任车行。 草原上的路,实际上就是前车的车痕。<div><br></div><div>草一旦本夯实,不再长出,就形成了“路”......</div> 看上去很肥美的草,下面的泥土往往却很松软,一场雨就极有可能“塌方”...... 车窗外,不时闪现着几只苍鹰(据说是秃鹫和雕鸮)在空中翱翔,地上有它们的目标--牲畜的尸体。 看见草原上的鹰,很容易将人带入《射雕英雄传》的戏中....... 窗外连绵不绝的草原和缓坡的绿色,很快就会让人陷入疲劳.....<br><br>茫茫原野上,不时出现的几样东西--成群的马牛羊、白色的蒙古包、通信塔和输电线路的电线杆,成为蒙古草原的一抹亮色,缓解了旅途的枯燥和无聊......<br><br>孤独的或成片的白色蒙古包,自然成为绿色背景板中的亮点,让大草原鲜活起来! 草原景色沉闷,偶尔出现的白色蒙古包,成为一抹可爱的亮色。<div><br>不知冬天银白色的世界里,会是怎样的图景.......</div> 穿行在茫茫草原,不能不说草原的主人--蒙古包。<div><br></div><div>说起蒙古包,很多人脑海中可能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div><div><br></div><div>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尽头,牛羊成群,骏马奔驰,蓝天白云之下,洁白的蒙古包如同一粒粒圆润的珍珠,撒落草原之上……<br></div> 其实,蒙古包就是茫茫原野中孤独的存在。<div><br></div><div>在这茫茫的草原上,居住在此是需要相当大勇气的!</div><div><br></div><div>尤其是在冬季夜晚来临时,草原上的风无比强劲,各种野兽出没,草原狼的一声哀嚎,划破天空,就能使人不寒而栗......<br></div> 仿佛远在地平线上,屹立于天地之间的蒙古包...... 一条车走出的“路”,蜿蜒伸向远处的蒙古包......<div><br></div><div>蒙古包,萦绕在草原大地之上,散发着淳朴的气息。<br></div> 背靠着肥沃的草场,这里是建蒙古包定居点的上佳地点。 不远处的草原上,工程机械上阵,看上去修建的,可不是几个男人花一两个小时搭建的简易的蒙古包。<div><br></div><div>随着牧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蒙古包的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div><div><br></div><div>首先需要用混凝土做坚实的地基--毕竟,在空旷的草原上,尤其是在夜晚来临时,草原上的风无比强劲.....</div> 如今,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使牧民们迁徙更加便利。<br><br>汽车、摩托车已取代了骆驼和马匹,成为牧民迁徙、代步和放牧的工具。 有了汽车,牧民的安营扎寨,变得轻松自如...... 摩托车,蒙古包的标配。<br><br>因灵活方便,成为牧民首要的交通工具。 地陪导游Tom介绍,现在牧区的摩托车,大多是中国产的。<br><br>虽然机动车对环境不好,但比起传统骑马来说要舒服--屁股没那么疼。 现代化给牧民们带来了便利。<br><br>蒙古包配备了柴油发电机和太阳能采集装置,虽不是24小时开动,但显然已经摆脱了日出而做、日落而歇的生活。 蒙古包外还架着接收电视的天线,使他们可以同步地接收到遥远外部世界的消息。<br><br>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将不是梦想,牧民们与外界再没有任何隔绝了。 当地人的蒙古包附近,建有商店,有的是蒙古包(有挂牌的是商店),也有另建的简易平房。<div><br></div><div>一般要到夏天,才能买到东西,当然只是简单的日常用品。</div><div><br></div><div>重要的、或者贵的生活用品,还得到乌兰巴托去买。</div> 虽然草原上,独家独户的分布式蒙古包仍是主流,但沿途也能看到蒙古包群,甚至是蒙古包“小区”。<div><br></div><div>也许,经济、社会发展使然......</div> 蒙古包,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蒙古族传统建筑,出现的原因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习惯相得益彰。<br><br>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牧生活也渐渐趋于定居或半定居,固定的房屋逐渐为牧民接受,然而,蒙古包却未从牧民的生活中消失,传统得到传承......<br><br>旅游大巴行近牧民社区,可以看到即便很多人都住上了砖房,但仍然会在院子里搭上蒙古包。<br><br>每家每户会围个院子,蒙古包就放在小院子里,形成了砖房+院子+蒙古包的格局。 <p class="ql-block">“白”和“圆”,是人们对蒙古包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可不是谁都能说出个道道。<br><br>●蒙古包为什么做成白色?<br><br>•蒙古族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是圣洁的主题色,象征内心的淳朴、纯真和洁白无瑕。<br><br>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缘故,白色几乎承包了蒙古族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洁白的云朵、雪白的羊群、乳白的奶食……<br><br>在蒙古人的眼中,白色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是纯洁而高贵的存在,被寄予了无限美好的向往。<br><br>蒙古人爱白、尊白,白色在他们的历史、文化、风俗、法律、语言、衣食住行乃至宗教的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神圣的地位。<br><br>这就不难理解蒙古包为什么是白色的了。<br></p> •除了文化传统的原因,从科学上来说,白色的蒙古包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br><br>从物理角度来看,白色的物体有一个特质--可以反射所有的有色光。<div><br></div><div>白色不像黑色或深色那样吸收色光,而是更容易反射有色光,这使得夏季的蒙古包能够经受烈日的炙烤,保持包内温度适中,从而保证了夏季蒙古包里面是凉爽的。<br><br>•蒙古包的重要建筑材料之一是苫毡,这是由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发制成的材料。<br><br>蒙古包上使用的苫毡大部分是洁白的羊皮羊毛,羊皮羊毛本身的白色也就被显示在了蒙古包上。</div> ●蒙古包为什么做成低矮的圆形?<br><br>•获得居住面积最大化<br><br>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材料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圆形的容积最大。<div><br></div><div>聪明的蒙古人把他们的蒙古包做成了圆形,让居住面积最大化,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br><br>•圆形具有较低风阻和强的抗冲击能力。<br><br>蒙古包拥有无棱无角的流线形构造,当草原的狂风暴雨席卷着沙尘杂物呼啸而来时,这些冲击力量很容易沿着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让房屋受到的影响降到最小。<br><br>如果做得尽量低矮,那受风面更小。<br><br>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得起草原冬春时节的十级大风,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div> 背依层峦叠嶂,前有茂盛的草场,蒙古包坐拥绝美的景色......<div><br></div><div>蒙古包,以宽阔的臂膀庇护了一代又一代蒙古牧民,不仅是散落在广袤草原上的珍珠,更是每个蒙古人心中最温暖而坚实的港湾。<br></div> 看上去,像草原上的牲畜交易市场,有点像地广人稀的欧美大农村的周末跳闸市场或旧货市场,同时也是牧民难得的社交场所。 地广人稀的草原上,也有“圈地”? 山头上的地标。 <div>茫茫原野上,还有不时出现的通信塔和线路杆塔,朝身后快速划过......<br><br>蒙古国的移动通信相对落后,乌兰巴托都不见得全部4G信号覆盖,很多地方还是3G信号。<br><br>离开乌兰巴托,沿着公路修建的通信塔较为密集,信号得到保证,而绝大部分的草原地区,信号其实较弱,且不稳定.....<br></div> 蒙古国,又是一个佛教的国度。<br><br>茫茫的草原,人迹罕至,有寺庙吗?--有!<br><br>纵使稀缺,却不缺席!<br><br>偶尔跳进视野的洁白佛塔,与洁白的蒙古包一样,同样是草原的一抹亮色...... 山边的佛寺,跟蒙古包一样,在茫茫草原,就是一个孤寂的存在...... 寺庙的佛塔,仿佛屹立在地平线的天地间...... 佛寺前的半坡上,吃草的牛群。<div><br></div><div>祛繁就简的佛寺,却承载了周边牧民信仰的寄托......<br></div> 骑马穿行草原的游客....... 勇闯大草原的独行者...... 天苍茫,秋草黄。<br><br>外面有的草偏黄,不知道是草本身就是这颜色,还是错过了草最绿的时节?<br><br>据同事说,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草到8月份就陆续黄了,想必五六月应该是草最嫩绿的时候...... 齐膝的草原上,抛锚的汽车? 在蒙古草原,确实难得看到河流。 经过草原的“大河”。 看着眼前的美景,耳边似乎响起由蒙古高原女儿席慕蓉的诗谱成的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水岸,悠闲的牛群...... <p class="ql-block">肥美的水草,一幅美丽的水彩画.....</p> 或远、或近,路边成群的羊、牛、马等牲畜,在草地上从容地吃草。 肥美的牧草,大自然的馈赠......<div><br></div><div>牛羊马成群结队,恬静和谐,如画展开。<br></div> 没有威胁,没有后顾之忧,是那样的悠闲...... 在这里,野草自由地生长,野花自然地怒放,野生动物自然地繁衍,千百年来无人打扰...... 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蒙古国加工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料来源。<br><br>据网上信息,蒙古国约有马400万匹,牛470万头,骆驼48万头,绵羊3000万只,牛羊数量比全国人口多得多。<br><br>果真是人均1匹马、1头牛和10只羊! <br> 草茂牛羊肥......<br><br>蒙古国盛产牛羊肉,最便宜的也是牛羊肉,价格不到我们国内的三分之一,最关键的是,质量好! 蒙古国位于蒙古高原,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冬季持续时间长,气候寒冷,寒潮天气多发,对畜牧业有很大危害。<br><br>蒙古国畜牧业发展水平有限,畜牧业生产仍以自然放养为主,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br><br>这一状况,导致蒙古国畜牧业受自然气候和牲畜的影响较大,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 眼前的悠悠然景象,配以蓝天白云、青山绿草,一幅活脱的草原风情画。<br><br>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这里情景的写照。 不远处的水洼,饮水的马群..... 牛马群,争相在路边的水池饮水...... 在大草原,牛、羊、马都不会圈养,放在外面吃草,仍旧能保持“队形”,不会跑远。<br><br>放羊,固然有牧羊犬,那牛和马呢?<br><br>大自然,很神奇! 从草地上的车辙印痕,看得出这一带是蒙古包的集中地--一个优质的草场。 远处,“自觉”一字排开吃草的羊群,画面尤其独特。 “开会议事”的马群...... 山巅,站岗的马群..... 蒙古包、羊群和马群,唯美了整个山坡。 如花朵般点缀的羊群,烂漫了整幅草坡...... 感觉惟有蒙古长调,才能充分抒发置身此景的感受。<br><br>旅游大巴车里播放着悠扬的蒙古歌曲,配上两旁略过的景色,一路走,一路欣赏.....<div><br></div><div>设置相机快门优先模式,遇到美景时就快门优先抓拍.....</div> 很喜欢这种感受--景点不是目的,沿途的风景才最美丽。<div><br></div><div>正所谓,享受在路上的感觉。</div> 风前屋后,“孤独”的黄牛...... 偶尔,眼前让人疲倦的绿色中,一片亮眼的黄色像注入一剂清醒剂!<br><br>团友们一时猜不出那是什么? 窗外满目的绿色草原中,偶尔呈现成片的黄色或其他不同于青草的颜色.....<br><br>距离公路较远,看不清,但确信不是天然长成的!<br><br>原来,这是种植的庄稼! 下了公路,旅游大巴驶入土路,就近看清--成片的油菜花,就像青海湖畔!<br><br>以畜牧业为传统的蒙古国农业,本以为茫茫草原是游牧人的专属,不会有什么农业,事实并非如此!<br><br>种植业不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 远处,猜想种植的是荞麦......<br><br>蒙古国全国农业从业人口仅6万余人,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土豆、白菜、萝卜、油菜等,谷物、土豆等作物,生产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br><br>但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实行私有化以来,由于经济衰退及投入不足,生产力大幅倒退,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 眼前的这片地,因种植不同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富有层次感..... 大自然就像一块调色板,气候的更替,眼前的农田和青草也呈现出纷呈的色调差别..... 不得不说说输电线路和杆塔。<div><br></div><div>杆塔普遍比较陈旧,有的形状挺乖张......<br><br>作为草原上的一道风景,与我们的旅游大巴,如影随形.......</div> 茫茫草原上,线路和杆塔就像孤独的卫士,却又岁岁年年、倔强地守护牧民万家灯火...... 输电线路杆塔,旅途中最常见的,也是最碍眼的.....<br><br>这处配电变压器终端场,各种塔型都有,东倒西歪的,跟人一种混乱不堪的观感。 旷野中,这样的场景相当普遍。<div><br></div><div>看上去,草原的风太大了......</div> 草原地区的供电电压较低,估计相当于我们国家的10kV线路,沿途看到基本上采用木制杆塔,歪歪斜斜的,绝对影响草原的风景。<br><br>相比较,我们国家基本上采用水泥杆,甚至铁塔,公共基础设施装备和质量绝对是世界一流。 蒙古的木杆有个特点--分为两段。<div><br></div><div>入土的一段充当地基,草原空旷风大,能增强固定性,同时也起到防止木杆直接插入土中带来的腐朽或虫蛀等问题。<br><br>上面一段则是木杆,估计主要是缺钱所致。<br><br>(美国的低压电网也普遍采用木杆,也有歪斜情况,我觉得是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凑合着用,投资方追求效益,能省则省)</div> 为了增加强度,部分木杆增加一根脚,呈三角形。 大型“蒙古包”旁,稍微规范的配电设施。 大部分的配电设施,相当“苟且”。 供电线路终端接配电变压器,直接送入蒙古包,简单粗暴...... 这样简单粗暴地放置配电变压器,安全么?<div><br></div><div>相近的情景,今年五一期间在同为前苏联阵营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也见过。</div><div><br></div><div>看来,国力衰弱,公共设施的投入欠账太多,只能在安全上打折扣......</div> 也有看上去建设和运维还比较规范的,但不多见。<div><br></div><div>希望若干年以后,蒙古国的公共基础设施都能够像眼前这样--旧貌换新颜!</div> 蒙古国的草原公路,虽然建设等级不高,路面不宽敞,车流量有限,但加油站却不少,而且建设得很漂亮!<br><br>得益于前有苏联,后有俄罗斯兜底,并非产油的国蒙古国其实并不缺油,这在乌兰巴托市内就能看得出来。<br><br>乌兰巴托市区说不上寸土寸金,面积也并不大,但加油站占地绝不苟且,看上去能源行业不仅是垄断行业,也是就业的香饽饽...... 还有一个奇葩,加油站的品牌也不少,而且还喜欢在一处扎堆。<div><br></div><div>缺乏区分度,难道不会引起内卷?</div> 经过村镇,基本上见不到蒙古包,几乎是清一色的固定砖房。 没有了蒙古包,这里依旧是牛羊的乐园.....<div><br></div><div>眼前呈现的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div> 沿公路的异域风情小洋房。 俄式小洋楼,造型漂亮,色彩鲜艳。 别具特色的度假村。 蒙古包式咖啡屋,很别致。 路边的警察派出所。 路边的雕塑。 写着西里尔蒙古文的招牌门脸,几乎跟房子一样大的现代建筑。 服务区里,停靠的基本上是经济车型。<div><br></div><div>通过方向盘方向判断,来自日本的二手车绝对是主力!<div><br></div><div>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全程看不到一辆外国拍照的汽车,哪怕是俄罗斯的......</div><div><br></div><div>(蒙古国对我们国家的车和驾照设置了很多限制,自由行并不多,鉴于民间的反华情绪,也不建议前往蒙古国自驾游)</div></div> 服务区的餐厅,布置得挺雅致..... 这里的服务区设施,自然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抄了我们的作业? <p class="ql-block">这俩垃圾桶别说是抄作业,简直就是拿来主义—连中文都没祛掉......</p> <p class="ql-block">饮料收集桶的设计感很新颖。</p> <div>洗手间的图标,感觉不雅.....</div><div><br></div>蒙古国的洗手间一般不收费,对中国游客,尤其没有违和感。<div><br></div><div>对于对洗手间和无线网络wifi“要求”颇高的国人来说,这一点,自然深受欢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