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

muggins/Zhu

<h1><b>青州古城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城建历史2200多年,是一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城。青州在上古九州中位于中原大地的东方,按照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便有了“青州”的名字。《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是泰山。古青州的地理疆域包括渤海以南、泰山以北的广阔地带。青州古城自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青州古城先后存在过六座古城,分别是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以及满族旗城等六座古城,作为整个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弘治元年(399年)至弘治十二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 。青州古城有青州府贡院、阜财门、奎星楼、偶园、记忆古城、欧阳修纪念馆等十几处景点展馆,是一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b></h1>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九州”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九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九州”的名称,说法不大一样,一般认为“九州”是指:冀州、豫州、雍州、扬州、兖州、徐州、梁州、青州、荆州。古青州地区是中国古代丝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是古代中国通过河西走廊联贯西域以及欧洲诸国的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而且是山东半岛通往日韩等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为丝绸东路)的首航地。<br> 青州古城主要景点有北门大街、东门大街、偶园街、北营街、南营街、昭德街等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有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府衙门、府文庙、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书院、南门、魁星楼、欧阳修山斋、李清照故居等120多处景点。 <br> <h1><b>阜财门</b><br></h1><h3>阜财门是古南阳城的南门。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路、行省、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衙署、庙宇、教堂、书院、府邸、公馆、会馆、商号、店铺、票号、镖局等罗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因古南阳城形似卧牛,故又俗称“卧牛城”。现在的阜财门为重建的阜财门,城门及城台是按照历史原貌进行设计复建。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南城门城台内设两层,古时作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内两侧各设有三个券洞门进入藏兵洞,通过楼梯可上达城门楼内。城台东西两侧另设东西登城马道。</h3> <h3>阜财门之前称作云山门。历史上的南门有二重,头道城门外有跨涧石桥,称“官桥”。据志书记载,青州府城南门“崇宏壮阔,与东、西、北三门迥殊。”这是因为城面南而立,当为正门。进入南门是瓮城,比较宽阔,但当时仅有两家住户。瓮城之内曾有照壁。第二重城门上原来悬有汉白玉匾额,上有牡丹、熊和霸鸟图案,据说,其寓意是青州为雄霸一方的富庶之地。门洞两侧各有藏兵洞三个,别看这洞门小,但里面却又深又宽阔,足以藏兵。</h3> <h1><b>偶园</b></h1>原称“冯家花园”,原先是衡王府的东花园,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最早是明代朝恒王府的东花园,清代康熙年间时,成为大学士冯溥的私人宅院。冯溥在京城时,曾得元人之万柳园,致仕之前购得奇松园,请人进行了整修,与京城之万柳园呼应,取名偶园。康熙二十一年(1682),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退居偶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十余年的岁月。<br> 冯溥(1609年~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斋,益都(今青州)人。1646年(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1671年(康熙十年)授文华殿大学士。<br> 偶园里苍松翠柏,怪石嶙峋;楼台亭榭,流水潺潺。最南边是一大片假山,布局构思巧妙、手法高超,为江北之冠。青州偶园假山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假山。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园林专家推断,青州偶园,是明朝中国造园名家张南元的后代张然的作品。<br> 偶园内现存桂花六株,为明朝衡王府遗物(其中丹桂5株,莲子桂1株)树龄均已达450余年。据《山东通志》记载,清兵入塞攻陷青州后,明衡王朱由棷逃亡,禅僧达法将该树保留在法庆寺,法庆寺败落后,移至偶园。这六株桂花以乡土树种流苏为砧木嫁接,一直栽于盆中,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枝繁叶茂,中秋时节,繁花盛开,香溢满园。 偶园内建筑主要有冯溥读书的佳山堂、存诚堂、冯氏祠堂、松风阁、望春楼等,其中佳山堂北侧有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太湖奇石,玲珑娟秀,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别代表着中国最吉祥的四个字,“福、寿、康、宁”。四大奇石是明朝衡王朱祐楎就藩青州(1499-1538)过寿时,地方达官贵人赠送的寿礼,均为北太湖石。在当时那没有吊装设备和大型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这样大的石材,从南方运过来,不定耗银无数,因此人们用“一两石头一两银”来体现这几块太湖石的价值。<div><br></div><div>福石高2.4米,宽1.63米,玲珑剔透,灵秀飘逸。</div> 寿石高2.4米,宽1.7米,浑穆古朴,凝重深沉。 康石高3.7米,宽1.2米,婀娜多姿,超凡脱俗。 宁石高2.3米,宽1.2米,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h1><b>青州府贡院(布政分司)</b></h1>明宣德十年(1435年)参政王哲建造,前有仪门,中为正堂。东西有廊房,正堂后为川堂,西为疱舍,左右为书吏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为云门书院。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考试院。清末废科举后一直作为各类学校校址。<br> <h1><b>欧阳修山斋</b></h1><h3>始建于唐代(618年-907年),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寓所。欧阳修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任职两年间,为政清廉,务实为民,被誉为青州“三贤”之一。此为复建的山斋。始建于唐代(618年-907年),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寓所。欧阳修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任职青州兖京东东路安抚使。任职两年间,为政清廉,务实为民,被誉为青州“三贤”之一。此为复建的山斋。</h3> <h1><b>三贤祠</b></h1>三贤祠初建于宋代,经历代修缮而成。进入青砖灰瓦的高翘门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唐楸、宋槐,历经沧桑,老干虬枝,虽然树林千年有余,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树荫下是建造别致的范公井亭—六角檐古亭,木石结构。相传是范仲淹在青州时建造的,当时为草亭,元时改为砖木结构。据说范仲淹知青州时,正值民间流行“红眼病”,他遍求名医偏方,在近靠阳溪河南岸,取醴泉之水,救治病人,洗眼疗疾,使百姓免去了病魔的困扰和折磨。正对范公井亭的是远近闻名的三贤祠。三贤祠为院内中心建筑,里面供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位宋代贤人。中间是范公祠,始建于宋,后多重修,其房为砖木结构,一进三阔,出檐硬山式,现为明代建筑风格。祠内,塑有范仲淹像。范公祠两侧,分别是富公祠和欧阳公祠。两词原先见于城南瀑水涧侧,明末移建来此,合称“三贤祠”。<br>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1068年,欧阳修曾以兵部尚书知青州。<br> 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任宰相之职。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至皇祐二年(1050年)底离任。他知青州3年半的时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深得州民拥戴。<br> 唐楸,该树1998年经林业专家鉴定,确认为“世界楸树王” <h3><b>李清照</b>(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客居青州南阳河畔近20年,留下大量优美的词作 。</h3> <h1><b>一门科第坊</b></h1>一门科第坊是一座四柱三门式科第坊,它高11.8米、长13.52米、底宽2.1米。一门科第坊顶额有“圣旨”两个金字。提额:一门科第。右额: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左额:大明工部奉敕立 万历丙戍榖旦。抱联: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一门科第坊旌褒的是冯氏家族自始祖冯裕至四世冯琦这一时期的进士、举人。冯氏家族是青州著名的科第望族,时称“北海世家”,科甲蝉联,闻人辈出。连续四代人中有进士6人、举人3人,以“父子进士”、“祖孙四代皆进士”等科举为佳话,享誉士林。青州古城一门科第坊建前经皇帝批准,下达圣旨后方施工。当礼部侍郎冯琦拿到圣旨以后,便向万历帝请假回青州修造。但万历帝对冯琦的请假要求并未批准,只说;“这些事情让工部来办”。因此,一门科第坊便有“大明工部封敕立”之记载。经查阅,一门科第坊的建造时间为万历丙戍(1586)年,与青州衡王府牌坊的建造时间万历辛卯(1591)年属同一时期,因此,一门科第坊与衡王府的两座牌坊建筑格调基本一致。一门科第坊的建造,激励了冯氏后人的努力,据《冯氏族谱》记载:冯氏自始祖冯裕开始,共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秀才278人,祖风绵邈称说诗敦礼之宗。 <br><br> <h1><b>大学士坊</b></h1>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5.94米,总高度12.65米。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因为翟銮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大学士坊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张景孔撰联,沈铁君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br> <h1><b>柱国坊</b></h1>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柱国坊2014年复建,四柱三门式,总高度12.74米。刘珝,字叔温,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弘治三年卒,弘治皇帝为之亲撰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青州府、寿光县都建祠祭祀。柱国坊顶额为“敕赠”,题额“柱国坊”,题额右边的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珝”。“柱国”是文勋封号。左边落款为“弘治辛酉榖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下联为“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此联为弘治皇帝御制祭联,刘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下联为“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 <h1><b>尚书里坊</b></h1>尚书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被毁,后根据史料在原址复建。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 <h1><b>海岱都会坊</b></h1>古代青州地处海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四柱三门式,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只能走两边的小门。 <h1><b>万年桥</b></h1>始建于北宋明道年间,俗称北大桥,全长86米,宽9.4米,高9米,拱跨度宽5.4米,桥栏板上有浮雕二十四孝图。此桥原为木构单跨,状如彩虹,故曰“虹桥”,为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即源于此桥。明代改为七孔联拱石桥。<br> 本篇照片为原创(除有特殊说明外),文字说明改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