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 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下篇

崇元

<p class="ql-block"><b>我们从温带温室出来,漫步园中。这是我第一次见海棠树(crabapple trees)。驻足细看,矮矮的海棠树,结满了已成熟可食、垂手可得的海棠果子。</b></p> <p class="ql-block"><b>很好奇海棠果子的花儿,那一定很漂亮!于是从网上了解到,邱园种植了各种树种的迷你版。市场上销售的海棠树种多达900种,而在邱园里所看到这棵叫“Hall海棠盆景树“ (Hall crabapple bonsai tree),春天开出的花朵为粉红色。</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占地300多英亩的邱园里,有一座格外引人注目的中国塔(Great Pagoda),人们通常叫它大宝塔。它就在这棵海棠树的不远处。</b></p><p class="ql-block"><b>这座高达50米(163英寸),共有10层八角形结构的中国塔建于1762年,由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爵士(William Chambers)为皇室的奥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也是邱园的创始人而设计。</b></p> <p class="ql-block"><b>大宝塔仅用六个月就完工了。竣工速度和建筑质量是钱伯斯引以为豪的地方;“建筑的墙壁由非常坚硬的砖块砌成……整齐地铺砌,非常小心,尽管它很高,而且建造速度很快,但整个建筑没有一丝裂缝或断裂。”</b></p><p class="ql-block"><b>对东方艺术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钱伯斯曾三次旅行中国,深入研究中国的建筑和园林。他设计大宝塔的灵感来源于他所看到的南京著名瓷塔版画(Porcelain Pagoda at Nanjing)。这座宝塔是18世纪流行的欧洲“中国风”建筑(Chinoiserie)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钱伯斯关于邱园及其建筑的规划、立面、截面和透视图》(1763年)一书。</b></p> <p class="ql-block"><b>钱伯斯的画稿 《1763年的大宝塔》,图片来自维基媒体官网。</b></p> <p class="ql-block"><b>大宝塔共有253级台阶,每一层屋顶上原本都装饰有精美的木质龙雕像,共有80条镀金龙。其异国情调的外观,曾引起公众的怀疑,许多人不相信它能够屹立不倒。</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网站。</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时间的推移,漆过的铁制屋顶瓦片被石板取代,而这些龙也因年久失修在1784年修缮屋顶时被移除了。而宝塔本身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见证了英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二战期间,大宝塔被用作英国轰炸机弹药试验场,每层都打了洞以便投掷炸弹。—— 这些洞的修补痕迹至今仍然可见。</b></p><p class="ql-block"><b>中国式齐本德尔栏杆(Chinese Chippendale railings )是一种受中国设计风格影响的齐本德尔风格栏杆,常见于18世纪欧洲建筑中,具有对称的几何图案和细致的镂空装饰。</b></p><p class="ql-block"><b>二战期间的大宝塔。截图来自邱园官网视频。</b></p> <p class="ql-block"><b>未曾去过南京,很是好奇当年西方人膜拜的南京瓷塔。于是我到网上google,发现美国CNN (有线电视新闻网)曾于2017年9月21日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 中国正在重建一座“世界奇迹”。</b></p><p class="ql-block"><b>”这座重建的建筑是著名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瓷塔),它曾被视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而闻名。”</b></p><p class="ql-block"><b>1412年,明朝永乐帝为感恩母亲的生养之恩,下令在古都南京建造这座塔,历时17年才完成。该塔是大报恩寺建筑群的一部分。塔身由白色的琉璃砖砌成。从一个八边形的地基上拔地而起,高达78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从建成之后,到19世纪被太平天国起义的叛军摧毁前,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被西方人长期列为和万里长城齐名的东方奇迹。</b></p><p class="ql-block"><b>CNN的图片由瓷塔遗址公园提供。</b></p> <p class="ql-block"><b>150多年后,这座古代世纪奇迹终于重获新生,由钢材代替原始瓷塔的釉面白瓷砖建成 —— 矗立在长江边,位于与原塔相同的区域。</b></p><p class="ql-block"><b>长夜深沉,塔灯永明。”大报恩寺琉璃塔”,2015年重建后改名“大琉璃塔”。 </b></p><p class="ql-block"><b>CNN的图片由瓷塔遗址公园提供。</b></p> <p class="ql-block"><b>据报道,新瓷塔由当时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出资建造,周围是一个以佛教为主题的未来主义风格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于2015年底开放。这些景点被统称为瓷塔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b>”在最近一次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看到了来自6世纪的文物和呈土色的遗址,这些遗址与现代宫殿式的设计相邻——包括一个由无数光点构成的巨大的悬浮3D佛头。视觉效果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更加震撼,音乐氛围如同电影《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的配乐般恢弘。” —— CNN的报道。</b></p><p class="ql-block"><b>CNN的图片由瓷塔遗址公园提供。</b></p> <p class="ql-block"><b>现代技术与古代文化的融合——</b></p><p class="ql-block"><b>这个房间内运用现代技术重建中世纪奇迹的彩色灯光被称为“舍利光”(Sarira Light),每隔几秒钟便会变换一次。</b></p><p class="ql-block"><b>CNN的图片由瓷塔遗址公园提供。</b></p> <p class="ql-block"><b>“重建的瓷塔位于南京城墙的中华门附近。古老与现代并存,这种对比在整个城市中也随处可见。</b></p><p class="ql-block"><b>历史街区——城市的南部是大报恩寺瓷塔所在地,也是许多其他旅游景点的聚集地,如南京城墙、秦淮河和夫子庙。夫子庙是一座古老的孔庙建筑群,如今也是一个热门的购物和美食街。</b></p><p class="ql-block"><b>城市景观——新建塔的每一层都提供360度的全景视野,在这里,古老的河流、昔日的建筑和现代的摩天大楼相互交织,层次分明。”</b></p><p class="ql-block"><b>CNN的图片由瓷塔遗址公园提供。</b></p> <p class="ql-block"><b>”巨构殊形,高耸云日。塔身八面,贴满五色琉璃瓦,并镶嵌有上万个金箔裹身的佛像,晶莹剔透灿烂闪烁。塔顶和每层飞檐下垂有铜制风铃。每当微风拂过,风铃声阵阵清脆悦耳,声传数里。”</b></p><p class="ql-block"><b>—— 这段动人的描述,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恢弘的画卷!难怪荷兰探险家、作家和汉学家约翰·尼霍夫(Joan Nieuhof)在1655-1657年间从广州到北京长达2400公里的旅行中,游经南京后描绘了这样一幅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宏伟壮丽的铜版画。</b></p><p class="ql-block"><b>尼霍夫在他的《荷使初访中国记》 中不仅提供了关于中国社会、文化、建筑等方面的详细描述,还附有许多插图,展示了中国的景观、城市、宫殿和习俗。作为西方有关中国主题的权威作家,尼霍夫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兴趣和想象。</b></p><p class="ql-block"><b>因为在当时,包括尼霍夫在内的大部分欧洲人还分不清楚琉璃和瓷的区别,所以一直到很多年后,欧洲人都将大报恩寺琉璃塔称为‘中国瓷塔’。</b></p><p class="ql-block"><b>1665年尼霍夫笔下的南京瓷塔(Porcelain Tower of Nanjing)。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温故知新“之后,让我们回到邱园的大宝塔。</b></p><p class="ql-block"><b>20 世纪末,这座宝塔已破旧不堪,并不对公众开放。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和历史皇家宫殿(History Royal Palaces)部门联合展开了大规模的修复,尽量还原宝塔的原始建筑特色,包括重新安装复制的龙雕。修复完成后,于 2018 年重新开放。此项修复工程因其设计而获得了多个奖项。 </b></p> <p class="ql-block"><b>就复制的龙雕,如果所有的龙都使用传统的雕刻方法制作对于屋顶来说过于沉重,每层大约重达两吨!因此,只有最低屋顶上的八条龙可以使用传统方法制作并手工上色 —— 其中一条龙的原版用非洲雪松木雕刻而成。</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对于第一层的金龙,邱园尊重钱伯斯的原始设计,采用了翅膀向上的壮观版本。这些龙比上层的龙更加生动和华丽,凶猛地守护着大宝塔的入口。</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原尺寸的龙木雕,截图来自邱园官网视频。</b></p> <p class="ql-block"><b>剩下九层的72条龙则使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的3D打印技术制作。截图来自邱园官网视频</b>。</p> <p class="ql-block"><b>截图来自邱园官网视频。</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楼层的升高,80条龙的尺寸逐渐缩小。从鼻子到尾巴,它们在一层时长度为2.3米,而到第十层时则缩小到不足1米长。</b></p> <p class="ql-block"><b>宝塔传统上应该是奇数层,通常为七层,象征着通往天堂的七步。然而,邱园的宝塔打破了这一规则,因为它有十层!</b></p> <p class="ql-block"><b>有关这10层的大宝塔,还有一个趣事 ——</b></p><p class="ql-block"><b>宝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崇为保存遗物或圣典的地方,同时也是冥想之地。因为中国的建筑中充满了许多迷信和象征意义,这座10层的大宝塔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不吉利。于是邱园的中国赞助商邀请了南京的两位高僧前来为宝塔进行开光仪式。</b></p><p class="ql-block"><b>在这场盛大的仪式中,两位僧人绕着宝塔诵经,为宝塔祈福。作为回报,邱园赠送了他们一条早期的龙原型。</b></p> <p class="ql-block"><b>置身在大宝塔下,我们环视周围这些大约17世纪中期首次传入英国的苍劲的黎巴嫩雪松 (Cedar of Lebanon)。</b></p><p class="ql-block"><b>成熟的黎巴嫩雪松可以超过35米高。这种树原产于东地中海地区,其优质木坚硬、耐用,呈红橙色,且散发着令人愉悦的香气。</b></p><p class="ql-block"><b>雪松既能承受严冬,也能适应干旱的夏季,因此它们可能在气候变化中表现出强大的适应力。</b></p> <p class="ql-block"><b>这棵树被视为异国奇珍的黎巴嫩雪松可能是在大约1760年种植的。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雪松景观(Cedar Vista)。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邱园里约种植有14,000棵树,包括栗树(chestnuts)、菩提树(limes)和橡树(oaks)等。其中一些树木是由著名景观设计师兰斯洛特•”能力”•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在18世纪末种植的。</b></p><p class="ql-block"><b>布朗”能力”的昵称源于他常说某个地方有“改进的潜力”(capabilities)。到他去世时,他已变得富有且备受尊崇,因为他”改造”了比任何同行前辈都要多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b>植物科学家分析邱园里的树木每年能从伦敦的空气中“吸收”约8.6吨潜在有害的二氧化碳。</b></p><p class="ql-block"><b>为了让游人近距离观察这些参天大树,园内还建有距离地面18米的高空环形步道(亦称树顶步道,Treetop Walkway)。</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朝着树顶步道方向走去。脚下满地是成熟落地的板栗!</b></p><p class="ql-block"><b>简介牌介绍了园里的主要动物,从松鼠、蝴蝶到地衣和鸟类。</b></p> <p class="ql-block"><b>围绕步道的树木包括板栗树(Castanea sativa)、山毛榉(Fagus sylvatica)、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和不同种类的橡树(Quercus)。</b></p> <p class="ql-block"><b>走上树顶步道。</b></p> <p class="ql-block"><b>这块铜牌简介映入眼帘:英格兰的3900万棵树生长在田野、树篱、果园、花园、公园和街道上。</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有生第一次看到板栗树!而且是零距离!</b></p> <p class="ql-block"><b>没想到它那么高大和伟岸!板栗缀满枝头!</b></p> <p class="ql-block"><b>黄灿灿的板栗就藏在毛毛刺刺的绿球球里!</b></p> <p class="ql-block"><b>仍然记得在故乡的日子里,曾品尝过那煮熟香甜的粉板栗;或者晒干后带壳保存,再剥去外壳,与老鸭一同慢炖,做出香气四溢的老鸭炖板栗。</b></p><p class="ql-block"><b>眼前这一粒粒显得有点袖珍小巧的板栗,怎么甜怎么好吃呢?还是等我们上了邮轮再慢慢品尝吧 👌</b></p> <p class="ql-block"><b>环形步道周边有好几十条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刻在金属板上,供游人学习和了解。</b></p><p class="ql-block"><b>板栗树上嵌着的牌子,自豪地告诉游人:”甜板粟!”</b></p> <p class="ql-block"><b>板栗树在春天会开白白粉粉的花,空气中会漂浮着若有若无、淡淡的清香。</b></p><p class="ql-block"><b>没闻到花香,却在这里收获了果实。</b></p> <p class="ql-block"><b>满地的甜板栗,若动物们享用不尽,便如落叶般,最终归于大地。</b></p> <p class="ql-block"><b>邱园拥有5万株活植物,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避风港,从獾到啄木鸟,这里充满了各种大小的生灵。它们依赖植物生存,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栖息地和安全保障,茂密的森林是它们理想的藏身之地。</b></p><p class="ql-block"><b>邱园内有20多个獾穴。欧洲的野生獾(Meles meles)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从邻近的高尔夫球场自然迁移在邱园,在这里安家落户了。</b></p> <p class="ql-block"><b>黑白相间的獾,生性害羞,属于夜行动物,大白天通常躲藏起来,只有在黄昏时分才从洞穴出来寻找它们最喜欢的食物——蚯蚓,并会在黎明前返回巢穴。</b></p><p class="ql-block"><b>根据邱园官网的报道,幸运的游客可能会在一些獾穴的入口,或花园小径上见到它们。</b></p><p class="ql-block"><b>在此短暂停留的我们自然未能与这些小生灵邂逅。于是我走访了邱园官网的动物专栏,看摄影师们镜头下的它们。</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狐狸(Vulpes vulpes)属于犬科动物,其红色皮毛和蓬松的尾巴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能适应多种栖息地,从森林到山区,甚至城市生活。在城里,狐狸非常常见,常从垃圾桶中寻找食物,几乎什么都吃。</b></p><p class="ql-block"><b>呵呵,瞧这只静静注视前方的小狐狸——此刻不如说它正注视着我呢!关于狐狸的成语很多,什么‘兔死狐悲、狐媚惑主、狐奔鼠窜、豺狐之心、狐假虎威……’等,都是负面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b>可你能从这张照片中,它的眼神里读出一丝狡黠吗?—— No,no!</b></p><p class="ql-block"><b>—— 也许‘狡猾’这个词只适用于已经露出尾巴的老狐狸哈!这只萌态的小狐狸在摄影师的镜头下,说不准它蓬松的尾巴正得意地在茂密的草丛中轻轻摆动呢!😝</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 实际上,在德州,在我们所住的达拉斯市内,狐狸非常的常见!顺便在这里展示一下经常出没在达拉斯地区最常见的红狐狸和灰狐狸。图片来源于达拉斯动物网站。</b></p> <p class="ql-block"><b>在邱园里,也能见到英国最常见的啄木鸟(woodpecker)之一的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它们的羽毛黑白相间,雄鸟的头上有显眼的红色斑块。</b></p><p class="ql-block"><b>它们用强有力的喙,在树干上“咚咚咚”地凿洞造巢穴。树皮也是它们的捕食场所,它们利用长而粘的舌头在树皮中捕捉昆虫。</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邱园官网。</b></p> <p class="ql-block"><b>幼鸟在孵化后三到四周便会离巢。—— 在网上了解啄木鸟的习性时,看到这张有趣的照片:‘他’从鸟巢中探出头来,和’她‘说话。一个在诉说,一个在倾听!多么甜蜜、和谐的一对儿!</b></p> <p class="ql-block"><b>在继续游览邱园官网中,我还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刺猬,英文名为hedgehogs,因它们在灌木(hedge)丛中觅食时发出的类似猪(hog)叫的声音而得名。刺猬以小蛞蝓、甲虫、蚯蚓和蜘蛛为食。在冬季,它们会在用落叶做成的巢穴中冬眠。</b></p><p class="ql-block"><b>英语中,光”猪”就有6种说法,最常用的是pig,boar和hog。如果不看英文”hodgehog”,很难想象刺猬和猪有什么关联呢!记得在我的中学英语课本里,还有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说到猪,最常用的英文就是pig了。</b></p><p class="ql-block"><b>旅游和写游记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睡鼠(dormice,或译为榛睡鼠 Muscardinus avellanarius)是原生啮齿动物,生活在林冠中,以坚果、种子和浆果为食。</b></p><p class="ql-block"><b>它们的身体长度为6至9厘米,长着蓬松的长尾巴,在冬季会在地面上的巢穴中冬眠。</b></p><p class="ql-block"><b>邱园在保护区内设置了300个睡鼠巢箱,由威克赫斯特(Wakehurst)的护林员监控,这是邱园支持睡鼠恢复计划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从官网上的“动物园”出来,让我们继续前行,观赏邱园之行结束前的湖光秋色。</b></p> <p class="ql-block"><b>一群灰鹅,在我们的前方的草坪上摇摇摆摆地踱步只顾觅食,对我们的到来不理不睬。</b></p><p class="ql-block"><b>对我的靠近,煞有戒备。</b></p> <p class="ql-block"><b>好高傲呵!就不能一起玩一下么?</b></p> <p class="ql-block"><b>只是假装拥抱一下而已!😜</b></p> <p class="ql-block"><b>鹅们在我的面前,一个个走过场!</b></p> <p class="ql-block"><b>还是挺逗的!😀</b></p> <p class="ql-block"><b>告别鹅群,我们穿过林荫密布的小径。</b></p> <p class="ql-block"><b>开阔地的蓝天与绿地。</b></p> <p class="ql-block"><b>雪松大道上的一棵松。</b></p> <p class="ql-block"><b>棕榈温室映入眼帘。</b></p><p class="ql-block"><b>于1844年由爱尔兰建筑师理查德•特纳(Richard Tuner)根据德西姆斯·伯顿(Decimus Burton)的设计建造。建筑师们借鉴了造船业的技术来实现这一宏伟构想。这也许解释了棕榈温室为何看起来像是一艘倒扣的船体。</b></p> <p class="ql-block"><b>棕榈温室最初的设计是为了容纳维多利亚早期从世界各地收集并引入欧洲的珍稀棕榈树,如今它是地球上最受威胁植物的栖息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在温室里匆匆而过。在温室前匆匆留影。</b></p> <p class="ql-block"><b>棕榈温室花坛一角。由Decimus Burton(1800-1881)设计,建于1840年代,外表看似钟塔(Campanile),实际上是棕榈温室的烟囱和水塔。</b></p> <p class="ql-block"><b>身后在水另一方的建筑是植物园餐厅(The Botanical Brasserie)。</b></p> <p class="ql-block"><b>在这里,让我们随着LD的镜头,结束这次皇家植物园邱园之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