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坐落在马来西亚西部的马六甲海峡沿岸的马六甲古城,不仅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足迹,更有华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了深入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让自己的旅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024年7月30日上午,马六甲福章雕刻大师、侄儿丁伟强一行马六甲亲戚引领我们去逛了马六甲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八条老街并作了精彩的讲解。</span></p> <p class="ql-block">🔺鸡场街就是马六甲老城区的核心,这里自古就是华人聚居区。以鸡场街为核心的二十多条街巷,构成了马六甲老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六甲在500多年间推动了东西方在马六甲海峡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亚洲与欧洲的影响赋予它们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多元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刻有“马六甲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郑和官厂原址”字样的黑漆镶金匾额赫然入目,两侧楹联是:“文存史册华裔沧桑志,化作世遗古城胜迹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的马六甲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小的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港口城市。在中国明朝时期,马六甲曾经有一个马六甲王朝,以马六甲为中心,鼎盛时覆盖泰国南部和苏门答腊西南部,是东南亚着名的商贸中心。后来,马六甲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先是被葡萄牙人统治了100多年,然后荷兰人打败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近200年,最后又被英国人占领100多年,其600多年的历史,是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如今在市区里能见到许多这种欧式风情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欧式风情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鸡场街不仅是马六甲的历史文化中心,也是游客体验当地风情和美食的绝佳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古城鸡饭粒是马六甲非常出名的连锁餐饮店,总店位于鸡场街和荷兰街的交叉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丁伟强引领我们走进的第一条老街是荷兰街,也叫古董街、五角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六甲的荷兰街(Jonker Street),是马六甲老城的中心街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条街道的名字源自荷兰语“Jonkvrouw”,意为荷兰贵族。荷兰街由三条主要街道组成:北面的Tu Kang街、中间的Hang Jebat街和南面的Tun Tan Cheng Lock街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荷兰街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怀旧的中国风情。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二层或三层楼高的店铺和住宅,楼下是店铺,楼上为住宅,这种设计既实用又具有特色。街道上还有许多五英尺宽的走廊通道,称为“五角基”(Kaki Lima),用于避风雨。此外,街道上还有许多古董店,可以找到中国明代的瓷器、英国的古壁镜、荷兰的古钟等古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以传统建筑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国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依然保存完好。马六甲城内的政府建筑、教堂、广场以及防御工事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早期的发展历程。街道曲折狭窄,屋宇参差多样,很多住房的墙上镶着图案精美的瓷砖、瑞狮门扣、镶龙嵌凤,处处显示出马六甲这个历史古都的独特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福建永春会馆是一座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会馆,客厅层层叠叠,每一进厅的屋樑上和大厅两边都挂了中华雕刻艺术的牌匾,好些都是福章雕刻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福建永春会馆的福章雕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视频:第一条街荷兰街上由永春华人陈先金先生创建于1800年的福建永春会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荷兰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荷兰人在马六甲建立了许多建筑,荷兰街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建筑在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直到1980年才改为马六甲博物馆。街道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典式和荷兰式,反映了马六甲作为马来西亚最古老城市的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荷兰街上的徐氏宗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马六甲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从古老的寺庙和教堂,到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马六甲的魅力无处不在。</span></p> <p class="ql-block">🔺荷兰街上的“富礼客栈”牌匾也是福章雕刻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荷兰街上的旅馆的店号“峇峇之家”也出自福章雕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荷兰街走到第二条老街啤酒街</b></p> <p class="ql-block">🔺啤酒街上的“娘惹小厨”牌匾也是福章雕刻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啤酒街到第三条老街——马六甲鸡场街(Jonker Street)也叫马六甲鸡场街文化坊。</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一条结集古迹、文化、休闲三体合一的古老街道。这条作为马六甲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的历史老街自2000年成立,如今已发展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鸡场街原义取自于闽南语“街场街”,因由早在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外交使节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并且六次驻节马六甲时,在当地设立“官厂”,也让以鸡场街为主干的二十多条周边街巷成为当时华人迁居南洋最早的集中聚居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鸡场街是马六甲的唐人街,是马六甲的中心,也是最值得一逛的地方。 鸡场街是一个多姿多彩值得一游的好地方。马六甲也有很多华人,是在这里生活三代、四代的华人了,基本都和当地土著人混血了。当地人叫他们Baba Nyonya,中文意思是“峇峇娘惹”(男生叫峇峇,女生称娘惹)。</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鸡场街上的世遗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2008年7月7日,鸡场街老街城区成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列世界文化遗产 ,每年吸引超过2000万名游客到访观光。2017年3月19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赠送一对汉白玉狮予马六甲市,并将这对汉白玉狮安置在鸡场街世遗公园入口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时代原因,鸡场街一度失去商业吸引力,七成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华人陆续搬走。往日闹市,人去楼空,一片寂寥。2000年,时任马六甲州行政议员的马藉华人颜文龙,决意复兴昔日繁华。他充分运用其在政界和民间的影响力,成立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着手老街修复。为此,颜氏父子走访北京王府井、厦门中山路等地,寻找复原良策;苦口婆心劝导华人重返老街,在鸡场街倡办夜市,聚集人气;与此同时,着手为鸡场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7月7日,鸡场街成功申遗。为感念颜文龙的贡献,当地民众为他塑了这尊半身铜像,立在鸡场街的显要位置。如今,每逢周末,鸡场街夜市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到访马六甲的游客常将鸡场街及周围的20多条老街作为打卡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风土人情,体验马六甲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span></p> <p class="ql-block">🔺世遗广场内的一尊男子铜塑像格外醒目,壮硕的身材,健美的肌肉,展现着力量之美和无限活力。这尊塑像,由当地民众为颜天禄的父亲世界举重先生颜文龙老先生所立。</p> <p class="ql-block">🔺世遗广场内的艳丽的东南亚园林植物</p> <p class="ql-block">🔺经过鸡场街的瓷器店等琳琅满目的店铺去打金街</p> <p class="ql-block">🔺远远就看见了建在鸡场街和打金街交汇口的百年前由中国人建的回教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条街打金街,马车街、也叫青山街。街上建有回教堂、印度人的神庙。</b><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金街是马六甲古城的一条历史悠久且充满特色的街道,它是马来西亚第一条拥有五种语言路牌的街道,包括华文、马来文、英文、淡米尔文及爪夷文。自2018年起,打金街路牌新增中文和淡米尔文,成为全国首创的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突显了马来西亚多元种族与语言文化的和谐共存,也体现了对中文和淡米尔文地位的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打金街是马来西亚第一条拥有五种语言路牌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超过百年的回教堂清真寺,要进堂内必须换上回教服才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打金街上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印度人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条老街——打铁街(也叫大伯公街)</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街道的名字来源于其历史上的主要活动——打铁业。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他多次来到马六甲,并在当地设立了“官厂”,这些官厂不仅用于储备物资,还促进了当地的手工业发展,特别是打铁业。因此,打铁街成为了当时华人迁居南洋最早的集中聚居地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的推移,打铁街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集古迹、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街道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结合中式南洋建筑风格的古楼,以及百年华人同乡会馆和寺庙。反映了华人迁居南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打铁街上设有客家人办的有200年历史的增龙会馆</p> <p class="ql-block">🔺视频:大伯公街上的大伯公庙,也叫三多庙,它是客家人祈愿的“儿子多、福气多、健康多”庙宇。</p> <p class="ql-block">🔺大伯公庙着供奉福德正神及生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过马六甲海峡文化馆来到第六条老街——估俚街</b></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海峡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六甲3间估俚间,即洪顺堂、龙山、协发各有自己的行政管理,各自选出一位工头与收账员,以及一位识字和懂得算盘者担任财副,他们必须是在额会员。估俚就是苦力,码头估俚有他们自己的俗语及行话,均是福建话发音。比如,俗语:显就歇,无镭就借(累了就休息,没钱就去借)。</span></p> <p class="ql-block">🔺估俚街的两旁开满了鲜花,有一座祈愿风调雨顺的峯山宫。街道上的房子高低不一,形状不同,但都是百年老街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估俚街走进第七条街——豆腐街。</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沿街有与我的家乡上杭老街模样相似的传统竹篙厝店铺:竹器店、白铁店、银器铺、雕刻店、香烛店、凉茶铺……它们屹立原地,代代相传,鲜活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在豆腐街上看到一间挂满各种锡器的打锡店,一个老师傅正坐在矮凳子上帮着焊锡,为了使中华传统技艺不失传,他从年青时干起,已经坚守几十年了。看到这个打锡店就想起我们家乡上杭解放路上也有一家还在营业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豆腐街老字号最多了,除了打铜打铁打锡外编藤外,丁伟強三代相传的福章雕刻和福章艺术馆就在豆腐街上。</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来到85号的福章艺术馆和87号的福章雕刻店</p> <p class="ql-block">🔺视频:丁伟强的妹妹告诉我们,老字号87号福章雕刻是爷爷丁福章开创的,然后由爸爸丁炳星接手。85号是弟弟丁伟强创办的向世界各地木雕艺术爱好者展示木质书法精品的馆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走入福章雕刻店里,侄儿丁伟兴正在给一块牌匾上漆,四周摆着许多待刻的匾额,生意十分红火。能在异国他乡亲眼见到这般纯粹手工制作中国传统匾额的店铺让我深感欣慰,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六甲街区扎根之深,正是张礼千先生所说的“不得不归功于吾国之美德中‘慎终追远’一辞”的生动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丁伟强的弟弟是个熟练的技工,正在给牌匾上漆。这是最后的第二道工序,上金后就大功告成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福章雕刻店的侧门走进丁伟强创建的艺术馆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丁伟强花半年时间雕刻的乾隆皇帝“春夏秋冬四条幅”巨额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视频:这张框起来的丁伟强正在雕刻的大幅照片是马来西亚副财政部长黄思华于去年拍的并镶在镜框里送给丁伟强的。</p> <p class="ql-block">🔺视频:丁伟强指着这两块牌匾告诉我们,牌匾雕刻有着严格规范的工艺流程,首先要选横二尺一块的百年木头,然后把书法名家的字贴在木块上,接下来就要用“飞白”的技巧刻出来,使作品具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视频:丁伟强在2020年7月20日应马来西亚雪蘭莪苏丹殿下所约雕刻了一块有传世价值的非卖品《国家原则》的巨幅牌匾,为此,殿下非常感谢,送了一个刻有他名字的纪念章送给丁伟强,这样见字如见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豆腐街的福章艺术馆出来后来到第八条街——观音亭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音亭街的由来和历史故事主要与观音亭(又名青云亭)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音亭夹在鸡场街和荷兰街之间,占地面积49250平方英尺。该亭始建于1645年,是全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寺庙,建筑风格典型中国传统。观音亭主殿供奉观音大士,因此也称为观音亭。亭名“青云亭”取自“平步青云”之意,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的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音亭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寺庙,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见证了马六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人庙宇在传统及现代的华人社区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可能是当地华人的信仰中心,或者是传统文化活动举办的重要场所,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还扮演着类似官府部门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名为观音亭(青云亭)的华人庙宇,每天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据说,当年庙宇的建材和工匠都是从中国引进,不但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被认为是杰出古建筑修复工程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青云亭与漳州渊源很深,兴建者郑芳扬的祖籍便是明朝时期的福建漳州府。而祖籍漳州府海澄县的甲必丹蔡士章也对青云亭的发展贡献巨大。走入青云亭,除了感受到浓郁的传统中华文化元素的同时,会发现每个细节都极富"漳州味",与福建漳州众多庙宇类似,青云亭建筑风格采用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建造工艺,可以说是古色古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云亭庙内供奉着三座祭坛,儒、释、道各一座,可以说相当多元,也十分有特色。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观音亭街街上有中药店还有郑氏宗寺以及观音庙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有几百年历史的金碧辉煌的佛教寺庙观音亭</p> <p class="ql-block">🔺视频:从外室走进内室,里面人声鼎沸,一些人在拜观音,一些人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丁伟强一行马六甲亲戚引领我们去逛了马六甲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八条老街并作了精彩的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领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地马六甲古城深厚的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传承光大。</span></p>